第一章 茶文化简史[1]
一、茶的发现 《神农本草经》(西汉-公元前206-23): 神农本草经》(西汉-公元前206-23):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之” 公元前2374--公元前2679年 公元前2374--公元前2679年 神农时代发现了 茶
陆羽《茶经》 陆羽《茶经》:描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氏”。
第一章
茶文化简史[1] 茶文化简史[1]
该章知识点: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茶具的起源与演变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世界茶产业与茶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目的:
学习了解茶的起源与演变;了解我国及世界茶区 分布及茶叶分类;了解茶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史; 了解中华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向外扩散的历史及对 世界各国的茶文化的影响;明确不同类型茶类的 关键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
为什么说茶树的故乡在中国? 为什么说茶树的故乡在中国? 茶树的故乡在中国,主要从一下四个方面论证。 ① 陆羽的《茶经》写于公元780年,为世界第一部 陆羽的《茶经》写于公元780年,为世界第一部 茶叶百科全书。 ② 世界上各国对茶的称呼来自我国。 ③我国的云贵川(最集中、数量最多)野生大茶树。 ④茶树近缘植物的地理分布中心在我国西南地区。 山茶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全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3 山茶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全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3 个属380种,中国有15属260种。全世界已发现的 个属380种,中国有15属260种。全世界已发现的 茶属植物共80-100种,中国有60种以上。 茶属植物共80-100种,中国有60种以上。
第二节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上古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就发现茶,并 发现了茶发现了茶-具有疗疾的作用。此后,人们把 茶当成祭品-祭天祀地拜祖宗,当成贡品茶当成祭品-祭天祀地拜祖宗,当成贡品-进 奉朝廷,当成菜食-充饥,当成药品奉朝廷,当成菜食-充饥,当成药品-疗疾, 最终把茶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饮料。 茶从发现到演变为饮料的历史是人类文 民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对茶的功能 不断认识和深化的结果。
秦汉时期:人们在把茶当菜食的过程中, 秦汉时期:人们在把茶当菜食的过程中, 对茶的药用功能的认识深化,基于食物增 多(食用价值逐渐下降,药用价值逐渐上 升)、茶从食用过度到了饮料。 西汉(公元前59):王褒《童约》 西汉(公元前59):王褒《童约》记载描 述了“烹荼尽具”和“武阳(今四川彭山 县一带)买茶”] 县一带)买茶”]。
初唐煮茶步骤: 初唐煮茶步骤:
第一步:先将饼茶碾末过筛; 第一步:先将饼茶碾末过筛; 第二步:将好水置于釜中,以炭火烧开, 第二步:将好水置于釜中,以炭火烧开,将茶末 置于热水同煮。具体: 置于热水同煮。具体: 水烧到开始出现有如鱼眼般的水珠, 1、水烧到开始出现有如鱼眼般的水珠,微微有 便加入茶未【用竹筅边搅边投入茶末】 声,便加入茶未【用竹筅边搅边投入茶末】 ,让茶 水交融。 水交融。 2、二沸时边缘出现如泉涌,连连成珠的沫饽, 二沸时边缘出现如泉涌,连连成珠的沫饽, 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 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 沫饽杓出,置于熟盂之中备用。 沫饽杓出,置于熟盂之中备用。 3、继续烧煮,当茶水有如波浪般的翻滚奔腾时, 继续烧煮,当茶水有如波浪般的翻滚奔腾时, 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入釜中, 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入釜中,称 救沸” 育华” 待精华均匀, 为“救沸”、“育华”。待精华均匀,茶汤便好了 第三步酌茶、斟茶。 第三步酌茶、斟茶。
饮茶方式的演变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 从蒸青造形 到龙团凤饼、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到龙团凤饼 、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 从蒸青 到炒青、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到炒青 、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 中国的 饮茶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 饮茶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 饮茶始于西汉,从西汉至今, 饮茶始于西汉,从西汉至今,烹茶有: 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 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
2.茶在国外的传播 2.茶在国外的传播 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 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 植茶树,有120多个国家的20多亿人有饮茶 植茶树,有120多个国家的20多亿人有饮茶 习惯。世界各国的种茶和饮茶习俗,最早 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随着世 界文化的交融,原产中国的茶先后传入到: ⑴ 传入日本(唐朝 公元806年) 公元806年) ⑵ 传入印尼(清代 公元1827年) 公元1827年) ⑶ 传入印度(清代 公元1834年) 公元1834年) ⑷ 传入斯里兰卡(清代-公元1854年) 传入斯里兰卡(清代-公元1854年) ⑸ 传入苏联(清代-公元1833年) 传入苏联(清代-公元1833年)
三、茶树的传播与变异 茶树由原产地沿河流向外传播到南北不 同的地区, 同的地区,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改变、 适应环境的结果,使得茶树的外部形态和内 部新陈代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向北迁移:变成灌木型、演变成武夷变 向北迁移:变成灌木型、演变成武夷变 种。 向南传播:变成乔木型、形成掸部、阿 向南传播:变成乔木型、形成掸部、阿 萨姆变种。 经过几千年的变异,自然选择和人工选 择的结果,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茶树品种。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茶字、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茶类与茶具的搭配 中华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中国茶叶的产销状况
第一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茶文化简史
第一节 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 茶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 茶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 茶是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中的一个 种…… 茶树喜南方温暖湿润气候…… 茶树喜南方温暖湿润气候…… 一、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 一、茶树原产地的不同学说(五个流派)。 二、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是 茶的故乡。
茶的传播
1.茶在国内的传播
先秦两汉: 先秦两汉: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三国—南北朝: 三国—南北朝: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 茶业中心(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 221年至公元589 茶业中心(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 ) 唐代: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 和技术中心 宋代: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至今,我国的茶树栽培遍及20个省区。 20个省区 至今,我国的茶树栽培遍及20个省区。
药用(食用) 煮作羹饮—煎茶— 药用(食用)—煮作羹饮—煎茶—点茶 —泡茶— 饮料 泡茶—
1、神农氏药用 2、春秋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 春秋煮作羹饮 ,茶叶煮熟后 , 食用 。 3、隋唐时 ,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加入薄荷、盐、 加入薄荷、 红枣调味 ,改善茶叶苦涩味 。 4、宋代 ,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 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 少 ,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 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 出现了巨大变更 。 遂为 “ 人家一日不可无 ” 的 遂为“人家一日不可无” 饮料。 饮料。 5、明代 ,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 为主发展。 为主发展。
③点茶:宋代多用,它与煮茶相比只 点茶: 煮水而不煮茶。将饼茶碾成粉末过→ 煮水而不煮茶。将饼茶碾成粉末过→ 另用茶瓶煮水→温茶盏→放茶末→ 另用茶瓶煮水→温茶盏→放茶末→注 少许开水调成糊状→ 少许开水调成糊状→冲水用茶筅 不断 搅茶汤。
xian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看点茶法的 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 键在候汤和击拂。
我国饮茶的演变过程 自西汉始,茶作为饮料的烹茶方式 自西汉始,茶作为饮料的烹茶方式: 烹茶方式: 经历了煮茶、煎茶、 经历了煮茶、煎茶、点茶与泡茶的四个 阶段的演变。 阶段的演变。 煮茶:所谓煮茶法, ①煮茶:所谓煮茶法,直接将茶放在釜 中熟煮、羮饮, 中熟煮、羮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 的饮茶法。现今一些少数民族也用。 的饮茶法。现今一些少数民族也用。 西汉-唐前:生叶煮饮( 西汉-唐前:生叶煮饮(新鲜嫩梢煮 作羹饮) 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 作羹饮) ,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唐 因茶叶加工成饼, 时,因茶叶加工成饼,以致饮茶开始由 粗放走向精细。 粗放走向精细。
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传到长江中下 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传到长江中下 游;与佛教(佛教盛行-醒脑、驱睡游;与佛教(佛教盛行-醒脑、驱睡利于清心修行)和当时文人士大夫 (吃药(吃药-茶:以求长生不老;茶被文人 推崇推崇-推动了饮茶的普及,很多人因此 养成了饮茶的嗜好)的特殊行为方式 有关。
②煎茶:唐朝煮茶法(煎茶-现今基本不用) 煎茶:唐朝煮茶法(煎茶-现今基本不用) 唐代的陆羽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 唐代的陆羽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 之法,加以改进后- 始创的饼茶饮用烹茶法" 之法,加以改进后-“始创的饼茶饮用烹茶法"。这 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 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著述中找到依据。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 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 酌茶。 在煎茶前,为了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 在高温火上将饼茶先灼成“赤色”,并且经常翻 动,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 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 然后斫开打碎,研成细末,过罗倒入壶中,用水 煎煮。
⑤茶树生物学(众多茶树拥有类似的遗传 和生化物质基础和生化物质基础-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都是 15对)的研究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 15对)的研究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 源中心(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 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的起源中心)。 ⑥古地质、气候学的研究证明------原产地。 ⑥古地质、气候学的研究证明------原产地。 另外:茶树的学名、茶的应用史、和茶文 化证明了茶起源于------。 化证明了茶起源于------。
烹茶四宝: 烹茶四宝:
潮汕风炉-粗陶小火炉-生火加热; 潮汕风炉-粗陶小火炉-生火加热; 玉书煨-缩小的小陶壶高柄长嘴防风炉上烧水的容器; 玉书煨-缩小的小陶壶高柄长嘴防风炉上烧水的容器; 孟臣罐-普通橘子大小的紫砂壶-泡茶用; 孟臣罐-普通橘子大小的紫砂壶-泡茶用; 若琛殴-半个乒乓球大小的小茶杯。(通常3 若琛殴-半个乒乓球大小的小茶杯。(通常3-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