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 3例
江苏省中医院(210029) 史锁芳
指导李石青
[提要]应用仲景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总有效率为90〃1% 。

本方具有温脾和中、利胆化湿作用,适合于慢性胆囊炎具有脾土虚寒、胆郁湿阻的病理机制者。

自1986年以来,笔者应用仲景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方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兹作初步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33例中门诊16例,急诊儿例,住院病人6例;男性10例,女性23例;年龄
最大69岁,最小33岁,其中45~60岁之间居多;病程1~5年9例,6~10年16例,超过10年有8例;发作次数最多达儿次(包括术后发作者)。

2 病例选择
有上腹部胀痛及消化不良症状,且呈反复发作者,②本组病例选择符合下列条件:①
全部病例均经B型超声波或胆囊造影检查确诊。

根据病史、体征、放射学、B
型超声波检查:属于慢性胆囊炎17例(其中11例属急性发作表现);合并胆石症
9例;胆囊炎或胆石症术后感染5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

临床症状:右上腹部胀满或疼痛33例次,向腰背部放射疼痛27例次;恶心呕吐28例次;口干口苦28例次;嗳气纳呆27例次;畏寒乏力3O例次;伴头痛
或失眠26例次,有头汗或上半身出汗、盗汗27例次;大便稀溏23例次,大便不调(或干或稀) 5例次,大便干结5例;舌质淡嫩24例次,舌质胖或有齿印16例,舌质偏红3例,舌苔薄或白腻17例,舌苔薄黄或黄腻16例。

查体:巩膜轻度黄染5例,胆囊区有压痛、墨菲氏征阳性33例。

血白分:>16×10。

/L 3例;1O~16×10。

/L20例;<10×10。

/L10例。

来诊前用过抗生素及解痉剂而症情未能缓解者15例次。

3 治疗方法
基本方:柴胡10~15克,桂枝6~10克,干姜5克,黄芩6~12克,栝萎根10
大便秘结去桂枝、~15克,生牡蛎15~30克(先煎),炙甘草3~5克。

主要加减:①
减牡蛎为10克,若脾虚加白术45克;若胆经湿热便秘加生大黄6~10克,并
湿热甚,舌苔黄
痛剧加桃仁、川楝子、玄胡各10克。


易栝蒌根为全瓜蒌15克。


腻,去甘草,加茵陈15~30克,藿香10克,滑石12克(包) ,大金钱草30克。

④头昏,舌质淡加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

服法:早晚空腹温服,日1剂,连服2O天为1疗程。

一般服用2个疗程进行统计治疗期间忌食油腻、生冷及辛辣之品。

4 治疗结果
近愈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经B超检查或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大小正常、炎性①
病变明显改善或消失,随访2年无发作)计10例。

②显效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经B超检查或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大小正常、病理改变有所改善,随访1年无发作)计15例。

③有效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B超检查或胆囊造影示胆囊病理改变无明显改善,随访1年偶有发作) 5例。

④无效者(治疗2个疗程,病情仍无改善) 3例。

总有效率为9O〃1%。

5 典型病例
房× ×,女,55岁,已婚,干部。

1989年1 0月17日初诊。

主诉:右上腹部阵发性胀痛4年,加重1月余。

患者1966年曾行子宫肌瘤手术。

1986年起即反复发作右上腹部疼痛,且均与进食油腻有关。

兹又因食烤鸭于9月1015夜突发右上腹部胀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怕冷。

急送本院急诊,体温;T 38〃6℃。

B超示:“胆囊边缘模糊毛糙,透声差,胆囊增大(约9〃2×4〃5cm),腔内充满增强光团,其中一枚1〃3×1〃1cm伴声影”。

诊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 ,予消炎(庆大霉素24万静滴、氟哌酸0〃2g,3/15口服)、解痉(654— 2 10mg肌注、MgSO…10ml静滴),同时服用大柴胡汤清肝利胆等处理,热退症缓,但屡有反复。

来诊时,患者神清,精神疲乏,面色咣白少华,巩膜无黄染,血压(BP)18/11KPa,心肺无异常,腹软,胆囊区有明显压痛,墨菲氏征(+),血象:W BC10〃1×10。

/L,N86,L24%。

肝功:黄疸指数6 ,麝浊< 6 、锌浊<12 、AKP 70 /LSGPT< 40 、丫一GT< 50 ;血脂:TG4〃7mmol/L、TC 2〃42mmol/L。

刻诊:右胁隐隐胀痛、牵及右背部,夜间为甚,脘痞腹胀,畏寒乏力,口干口苦,不思饮水,纳呆寐差,左半侧头痛,汗多,小溲发黄,大便稀溏15行3~5次。

舌质淡嫩有齿印、苔根薄黄腻,脉细小弦。

辨证分析:患者曾行手术,正气已虚,复用大柴胡汤通腑疏利,屡攻其下,虚者益虚,中阳衰微,脾土受伤,湿热留恋,形成邪郁少阳、胆热脾寒之证。

故治宜温运和解,取柴胡桂枝于姜汤化裁:
炒柴胡6克,黄芩1O克,桂枝6克,干姜5克,生牡蛎20克(先煎),天花粉10克,茵陈l2克,藿香、茯苓各10克,滑石12克(包),通草3克。

5剂。

10月22日二诊:药服3剂,胁痛即除,胃纳亦香,大便日1行、质仍软;5剂尽服,诸症均缓,精神亦较振奋。

又予前方出入,加党参、麦芽各12克,炒当归10克,川芎6克等治疗26天。

复查血象正常。

B超:胆囊大小巳正常,炎性病变也有改善。

后又以上方参合归芍六君意制成丸药巩固。

随访年余未有发作。

6 讨论与体会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最常见的胆囊疾病。

急性发病阶段,每因湿热壅阻,气机郁滞,导致胆汁疏泄失常,清腑失于通降而出现寒热往来,胁腹胀痛,恶心呕吐,纳呆口苦,或有黄疸等少阳不和、胆经郁热证候,临床多从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辈疏利肝胆,通腑攻下等法治疗。

然而,由于禀赋强弱不一,体质阴阳有别,感邪各有轻重,胆囊炎就会有热化、湿化及寒化等不同转归。

尤其对于慢性久发、缠绵难愈的慢性胆囊炎,寒化湿化倾向更为多见。

本组33例中辨证属脾寒胆郁者24例,占72〃7%;脾虚湿阻胆热型4例,两型计占84〃8%。

据临床观察,
形成少阳寒化证之因约有四端:①
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15久湿从寒化;②年老体弱,久治不愈,阳气受损;③手术以后,气血耗伤,实易转虚;④治不得法,如清热攻下,而失于温运化湿,或久服苦寒,阳气15损,寒从中生。

此时病情多缠绵,症状多有:胁痛隐隐,畏寒乏力,或寒多热少,不耐劳作,口淡乏味,纳杲便溏,肢冷出汗,面色咣白,舌质淡嫩等。

此种症情,不可死守“炎症”而过用苦寒疏利等套法,而应温清并用,虚实兼顾。

否则,势必徒伤脾阳,“虚者益虚”,实者更实,甚至湿热内陷变生它证而致偾事。

仲景之柴胡桂枝于姜汤乃变少阳正治为太(阴)少(阳)同治。

方中柴、芩和解少阳,清肝利胆;桂枝、干姜振奋中阳,化湿和中;其中桂枝(小量)又能“疏肝达郁”(张锡钝语),干姜“味辛而气热,其用有二,一以辛散胸胁之微结,一以热济黄芩栝萎根之苦寒” (汪苓友语)。

花粉、牡蛎为伍,既可入阴分以升津液,又能软坚逐饮,用治水饮内结之口渴尤佳;炙草调和药性,健脾益气。

诸药合用,温而不助胆热,寒而不伤脾阳,熔温脾化湿、利胆和中于一炉,俾脾土健运,气机升降有序,疏泄斡旋有度,以复胆腑通降之性。

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益气健脾温药如党参、黄芪、桂枝、干姜等有明显地调节胆囊功能。

证之临床,此方诚为慢性胆囊炎表现少阳违和、湿胜阳微变局之的对效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