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方十首034、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成用法]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
水煎,分3次服。
[方证]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现代应用]1.外感热性病如感冒、肺结核、脑膜炎、疟疾、肝炎、肺炎、风湿热、泌尿系感染、胆囊炎、疟疾等出现寒热往来、口干口渴者本方多有应用的机会。
2.仲景每用干姜治下利。
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肝炎伴有的腹胀、腹泻或便溏等兼有情志抑郁者可用本方,胆囊炎、胆石症术后出现的胆源性腹泻也常用到本方。
3.对于一些以渗出为病理特点的炎性疾病,如渗出性胸膜炎、中耳炎、上颌窦蓄脓症、梅尼埃综合征等;以及分泌过多性疾病,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汗出过多,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嗽痰多等也有使用本方的时候。
4.牡蛎散结。
因此,对于结节、包块性疾病如头疮、瘰疬、乳腺小叶增生症、肝硬化初期、肝脾肿大等也可参照使用。
牡蛎还有止酸的作用,故还用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症等。
5.其他方面还用于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产褥热、赤白带下、阳痿、窦性心动过速、胃下垂、失眠、口吃、糖尿病、眩晕等疾病。
[经验参考]关于本方证,从原文所说“已发汗而复下之”一语不难推测出“大便溏薄”。
对此,刘渡舟先生有深刻体验。
治刘某某,男54岁,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
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
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
患者一手指其腹闩:我尤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出,憋人欲死。
问其治疗,则称中、西药服之无算,皆无效可言。
问其大便则溏薄不成形,每日两三行。
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
小便短少,右胁作痛,控引肩酸楚不堪。
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嫩而苔白滑。
刘老曰:仲景谓“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叶,食不下,自利益甚”。
故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
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晚则发作。
脉缓属太阴,而脉弦又属肝胆。
胆脉行于两侧,故见胁痛控肩背也。
然太阴病之腹满,临床不鲜见之,而如此证之严重,得非肝胆气机疏泄不得,六腑升降失司所致欤?刘老审证严密,瞻前顾后,肝脾并治,选用《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6g、桂枝10g、干姜12g、牡蛎30g(先煎)、花粉10g、黄芩4g、炙甘草10g。
此方仅服1剂,则夜间腹胀减半,3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77~78)。
而下之后用干姜则又是仲景用药之常规。
对此,日本汉医尾台榕堂早已窥出个中要诀,他在《类聚方广义》中直言“大便溏泄”。
本方虽为柴胡、桂枝含方,但以柴胡证为主,是一种柴胡体质及柴胡证夹有桂枝证的情形。
其方证似介于小柴胡汤与柴胡龙牡汤之间,三方均有胸胁苦满等柴胡主证,然小柴胡汤常无精神症状,而柴胡龙牡汤之精神症状则更重。
从腹证特点来看,本方为胸胁满,腹壁菲薄而上腹直肌略紧张,脐上及心下动悸。
临床上以女性患者特别常见,其主诉繁杂,难以穷尽,情志不遂,胸胁苦满,食欲不振.用舒肝运脾不效,改用本方多可取效。
在服法上,治疗发热性疾病,宜乘热服用,并避免吹风。
服用本方后患者常解褐色稀便,是正常表现,不必担心。
[原文点睛]1.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共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而主之。
(147)2.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金匮要略·疟病附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注论精选]尾台榕堂:劳瘵,肺痿,肺痈,痈疽,瘰疬,痔漏,结毒,霉毒等,经久不愈,渐就衰惫,胸满干呕,寒热交作,动悸烦闷,盗汗自汗,痰嗽十:咳,咽干口燥,大便溏泄,小便不利,面无血色,精神困乏,不耐厚药者,宜此方(《类聚方广义》)。
柯韵伯:此方全从柴胡加减,心烦不呕不渴,故去半夏之辛温,加栝蒌根以生津;胸胁满而微结,故减大枣之甘满,加牡蛎之咸以软之;小便不利而心下不悸,是无水可利,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太阳之余邪不解,故不用参而加桂;生姜之辛,易?:姜之温苦,所以散胸胁之满结也。
初用即微烦者,黄芩栝蒌之效,继服汗出周身,内外全愈者,姜桂之功。
小柴胡加减之妙,若无定法,而实有定局矣,更其名曰柴胡桂枝干姜,以柴胡证具,而太阳之表犹未解,里已微结,须此桂枝解表,干姜解结,以佐柴胡之不及耳(《伤寒附翼》)。
吴谦: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小柴胡汤之变法也。
附录处方来源伤寒论206年前剂型汤剂药物组成柴胡24g,桂枝9g,干姜3g,瓜蒌根12g,黄芩9g,牡蛎6g(熬),甘草6g(炙)。
加减功效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制备方法用法用量加水1.2L,煮取600ml,去滓,再煎取300ml,温服150ml,日2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用药禁忌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慢性胆囊炎:应用本方:柴胡10-15g,桂枝6-10g,干姜5g,黄芩6-12g,瓜蒌根10-15g,生牡蛎15-30g(先煎),炙甘草3-5g。
早、晚空腹温服,日1剂,连服20日为1疗程。
2个疗程进行统计,治疗期间忌油腻,生冷,辛辣之品。
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男性10例,女性23例。
结果:近期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1%。
处方来源伤寒论206年前剂型汤剂药物组成柴胡24g,桂枝9g,干姜3g,瓜蒌根12g,黄芩9g,牡蛎6g(熬),甘草6g(炙)。
加减功效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制备方法用法用量加水1.2L,煮取600ml,去滓,再煎取300ml,温服150ml,日2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用药禁忌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慢性胆囊炎:应用本方:柴胡10-15g,桂枝6-10g,干姜5g,黄芩6-12g,瓜蒌根10-15g,生牡蛎15-30g(先煎),炙甘草3-5g。
早、晚空腹温服,日1剂,连服20日为1疗程。
2个疗程进行统计,治疗期间忌油腻,生冷,辛辣之品。
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男性10例,女性23例。
结果:近期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1%。
?浅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运用浅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运用核心提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证候寒热错杂,属厥阴病之厥阴中风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病机为三焦枢机不利,上焦郁热津虚,中焦虚而寒热互结,下焦·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证候寒热错杂,属厥阴病之厥阴中风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病机为三焦枢机不利,上焦郁热津虚,中焦虚而寒热互结,下焦虚寒泄泻或阳明微结,阴阳不和,水饮上逆。
·纵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有调达枢机、调和阴阳、解表清里、温中散结、清热养津、降逆除满等多重功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辨证关键在于着眼于小柴胡汤证部分证候加太阴证,或有阳明、太阳证部分证候。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临床常用良方,但不少同仁不太会用或弃之不用。
之所以如此,缘于对该汤汤证认识不清,故觉此方难以把握。
兹谈一点个人对该方证的思考。
柴胡桂枝干姜汤基本方义《伤寒论》第147条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汗后又下,此属误治,误治后表邪未解,传入少阳半表半里及阳明、太阴之里,证候多端,寒热错杂,属厥阴病。
“头汗出”,条文云:“此为未解也”,方中有桂枝辛温宣散解表,还/或应有头痛、发热、恶风等症,皆为表邪未解之见证。
“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等,为少阳病见证;“口渴”“心烦”“头汗出”(传里之阳明邪热熏蒸上焦阳位亦可见头汗出),为阳明病见证。
“渴”,原因有二:一是下后津伤而口渴;二是饮停中焦,中焦之阳不能化气生津,津液不能上承而口渴。
“小便不利”,原因有三:一是下后伤津而不利;二是水饮内停,三焦气机不畅,气化失常而不利;三是表邪未解,里不通透而不利。
“胸胁满微结”,需重点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因下法伤里,些许虚寒水饮与少阳、阳明邪热互结于胸胁,此互结阻滞较轻,远不似结胸之甚,故称“微结”,此寒热错杂之互结,有“痞满”之意。
“痞”者,互结阻滞不通也,为太阴虚寒水饮与阳明等热邪互结,寒热错杂,阴阳不交,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故方中用干姜、牡蛎温中逐饮,散结除痞。
二是应为“阳微结”,如《伤寒论》第148条,条中症状“头汗出”“大便鞕”,指的就是“阳微结”——有阳明里实但不甚,向上熏蒸上焦而头汗出,下有大便干鞕而未过于结实,只“微结”而已。
此“阳微结”结于胸胁,故称“胸胁满微结”,也会有大便干,因误汗复下而伤及津液,热入阳明,上焦水热互结,故下焦亦可因津伤而便干,如大陷胸汤证,阳明热结上焦,下焦亦可见里实。
如何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汤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汤,首先应重点参看《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证,着重理解柴胡四症及其或然症,以及小柴胡汤方后加减法。
同时,还须理解《伤寒论》第97条少阳中风证的病机。
此外,还当明白厥阴中风证的概念,如《伤寒论》第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六经皆有中风,厥阴承阴交阳,厥阴中风证为半表半里之阴证,即厥阴病本证偏于表层的一些症状,既有少阳太阳中风的部分症状,也涵有三阴中风的些许症状。
此亦所谓“外证”(如阳明外证等)。
如何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证候寒热错杂,属厥阴病之厥阴中风证。
该方方证病机为三焦枢机不利,上焦郁热津虚,中焦虚而寒热互结,下焦虚寒泄泻或阳明微结,阴阳不和,水饮上逆。
纵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有调达枢机,调和阴阳,解表清里,温中散结,清热养津,降逆除满等多重功效。
事实上,柴胡桂枝干姜汤系小柴胡汤的衍生方,这可从《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的加减法看出来。
该加减法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精神,加减后基本上涵盖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意。
那么,如何把握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辨证呢?如上所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厥阴中风证,其主要证候特征为:“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辨证要点为:胸胁或心下满微结,上热下寒,往来寒热偏于寒多,或恶风寒而不热,或低热,心烦,口苦,或咽干口干,头晕目眩,耳鸣或耳聋,或腹满,食不下,时腹自痛,心下痞,或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汗出或但头汗出,手足不温或四肢厥冷,或心悸,头痛,身痛,咽痛,或鼻塞流涕,下利或大便干,舌质淡,或暗红,舌苔白或腻,脉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