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1)民生各有所乐兮,(2),池鱼思故渊(3)地崩山摧壮士死,(4)艰难苦恨繁霜鬓,(5),相逢何必曾相识(6)沧海月明珠有泪,(7)人生如梦,(8)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⑪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⑫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 分)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①姜夔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③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
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
②笠泽:指太湖。
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3分)答:(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
(3分) 答: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的计划。
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开上海。
B、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太上感应篇》!”1930年一天,吴荪甫和杜竹斋等人迎接由乡下来的父亲吴老太爷。
到了吴公馆后不久,吴老太爷两手紧紧抱着《太上感应篇》,眼前出现了各种幻觉,客厅里各色的灯在旋转,古怪的家具,时髦的女人不停地跳着……最终突发脑溢血气绝身亡。
C、“请三先生去看一下就可以知道。
”屠维岳放慢了声音说,但是那态度非常大方,非常坦白同时又非常镇静。
屠维岳暗中收买了工厂闹事者姚金凤,瓦解了工潮。
然而一女工告密,工潮复起。
处于不利地位的屠维岳却仍是那么沉着,在厂门外迎接火冒三丈的吴荪甫,将他的布置汇报给吴荪甫,最后罢工平息。
D、“佩瑶!——你怎么?——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吴荪莆似乎努力抑制着忿怒的爆发,冷冷地说。
吴荪莆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但是上海的报纸以很短的篇幅登载了双桥镇失陷的消息。
早晨的餐桌旁,他向妻子诉说他的痛心与忿恨。
E、吴荪甫劝告赵伯韬凑出五十万,压住公债行情。
赵伯韬认为那是危险的做法,不同意。
吴又劝赵伯韬和他一起凑足五十万,并不断鼓励和激将,赵伯韬说“冒险的事情我是不干的”,加以拒绝。
最后,杜竹斋劝吴荪甫不要和赵伯韬斗,否则没有好结果。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具体指什么事?(2)屠维岳是如何得到吴荪甫的胜任的?答第()题:(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注释】伯夷、叔齐:相传是商末孤竹国君的儿子,因相互谦让君位而逃奔周国。
后来因周武王出兵,讨伐商朝,他们反对,劝阻无效,便稳居到首阳山,“义不食周粟”而饿死。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请简要概括。
(3分)答:(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
(3分)答: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网开三面红苇往往是在环境不能再承载的时候,才会想起环保;往往是在华南虎已经灭绝、中华鲟接近灭绝的时候,才会开始环保。
许许多多环保宣传采用的策略是“恐吓”式的:如果再不节约用水,设想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想一想,都会令人生畏;如果碳排放再没有节制,温室效应会融掉南极冰山,想一想,就会想到电影《2012》。
古人的环保不是这样的——就姑且把古人一些做法也称作环保吧。
商代的汤,有一次到郊外散步,发现有人在张网捕鸟。
让汤感到惊讶的是,其所张之网,不是一张,而是四张,有从四面八方合围之势。
对于鸟来说,就只有进的道,再也没有逃生的路了。
尤为可恨的是,那位捕鸟的人还在那里念念叨叨,让天下所有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而且是越大越好,越肥越好。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激起了汤的怜悯心肠。
他感叹道,这样捕鸟,那不是要把天下的鸟一网打尽吗?就下令把四面中的三面撤下去。
捕鸟人赶忙把三面网撤下,他口中念叨的词也颇为识相地变了——想往左飞的就往左飞,想向右飞的就向右飞,那些命不好的就飞到我网中吧。
在环保问题上最早采取“政府行动”的是子产。
那是鲁昭公十六年的时候,九月,郑国大旱。
派大臣到桑山上搞祭祀活动,向老天祈雨。
这些大臣祭祀完毕,看到天还不雨,就砍了山上的一些树。
这让子产非常生气。
他这样说,祭祀山神,应该在山上植树造林;现在反而到山上砍伐树木,这简直就是犯罪。
结果屠击、祝款、竖柎这三位就成为中国第一批因“环保”问题而被罢官夺邑的官员。
孔子在“环保”问题上也坚持自己的做法。
《论语》中说孔子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说孔子偶尔也钓钓鱼,但不会用大网去捉鱼;孔子也会打鸟来提高射艺,但不会打已在树巢中归宿的鸟儿。
钓鱼与射击飞鸟,那是君子陶冶性情的活动,用大网捕鱼,是贪夫的谋利之举,而偷袭已经入睡的归鸟,就是乘人之危、欺负弱者的行为。
这不是英雄所为,更非君子之行。
在“环保”问题上,曾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这就把“环保”问题提高到“孝”的高度来认识了,也就是要以君子姿态,合适合宜地来对待身外的动植物。
总起来说,“恐吓”式的环保也比不环保要好。
但“恐吓”式的环保与出于仁德之心的环保,是两个环保。
“恐吓”式的环保太过功利,我还是喜欢“兼爱”“推恩”式的环保,这使人胸襟开阔,气度高远。
其实,世人对于姜太公有着深深的误读。
因为姜太公在渭水上用直钩钓鱼,被文王发现重用了,就说姜太公直钩钓鱼,钓的其实是文王,这就有点太武断了。
这或许真的就是他老人家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呢,这种可能性倒是非常大的。
不管怎样,网开三面与直钩钓鱼,都可看作是人类向大自然发出的友好信号吧。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当下许多环保宣传策略是“恐吓”式的。
B.作者认为商汤“网开三面”可称作环保。
C.作者认为应该把“环保”问题提高到“孝”的高度来认识。
D.作者倾向于把“直钩钓鱼”视为姜太公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
11.作者对“恐吓”式环保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持这种态度?(3分)12.本文大量引用古人“环保”的主张和做法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池莉读《花经》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
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