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茎与切块技术
或其它颜色。 马铃薯的茎具有分枝的特性。
2.地下茎
(1 )位置: 主茎的地下部位。从地表向下至母薯 。
(2)形态特征: 其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皮孔大而稀,无色素层,
横断面为近圆形 。 地下茎的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和生育期培土
高度而异,一般为10cm左右。 节数多为8节,个别品种也有6节的,在播种深
小结:
1.马铃薯茎的种类 2.茎的再生特点在生产上有何应用 3. 切块技术
课后作业
1.如果块茎小(20-30g),能直接播种吗? 2.小整薯播种的有哪些好处?
马铃薯茎的再生能力很强。
2.利用
掰芽、分株、扦插、切块、 茎尖脱毒等都是利用这种 特性来加快种薯的繁殖和 提高块茎的产量。
三、顶端优势及利用
1.什么是顶端优势?
在块茎萌芽时,顶芽 最先萌发,而且幼芽生 长快而壮;从顶芽向下 的各芽眼,依次萌发,其 发芽势逐渐减弱,称这 种现象为顶端优势。
问题讨论:
1.切块时如何充分发挥顶端优势?
2.切块时如何充分发挥顶端优势?
(1)切块
① 切块大小以不小于20~30g左右为宜,每个切块带1~2个芽眼。 ② 种薯小应采取自薯顶至脐部纵切法,将每个块茎切成两块或四块; ③ 种薯大时,切块时应从脐部开始,按芽眼排列顺序螺旋形向顶部斜切,
最后再把顶部一分为二。
(2)小整薯做种
上节内容回顾:
2.马铃薯叶子形态——奇数羽状复叶
马铃薯食用部分是根? 还是茎?
学习目标:
1.会描述马铃薯茎的种类及特征 2.知道茎的再生特点及生产应用 3.能描述顶端优势的定义及切块技术
重点:
1.马铃薯茎的种类及特点 2.块茎切块技术
难点:
块茎切块技术
学习内容:
一、马铃薯茎的分类 1. 地上茎 2. 地下茎 3. 匍匐茎 4. 块茎
中在地表0—10cm土层内; 匍匐茎具有地上茎的一切特性,担负着输送营
养和水分的功能; 匍匐茎长度一般为3-10cm,野生种可达1-3m
。பைடு நூலகம்
生产现象分析
1.匍匐茎过长好不好? 2.茎叶徒长(放空秧子)和大量匍匐茎穿
出地面而形成地上茎的原因? 3.中耕培土的作用?
生产现象分析总结
1.匍匐茎过长好不好? 是一种不良性状,因为过长的匍匐茎,势必要过多消耗养分
它们都源于同一器官,但其形态和功能却各 不相同。
植株形态图
地上茎 地下茎 匍匐茎 块茎
1.地上茎
(1)发生:是由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 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简称茎)。
(2)形态: 地上茎大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
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 茎的横切面在节处为圆形,节间部分
为三棱、四棱或多棱。 茎秆呈绿色。某些品种呈现出紫色
,造成结薯晚,薯块小,结薯分散,给田间管理和收获带来困难 。 2.茎叶徒长和大量匍匐茎穿出地面而形成地上茎的原因?
在氮肥施用过多的情况下,如遇高温多湿,特别是气温高达 29℃以上时,块茎形成和生长受到抑制,光合产物全部用做 茎叶生长和呼吸消耗,常造成。。。。。 3.中耕培土的作用? 增加结薯层次,防止匍匐茎穿出地面。
度和培土高度增加时,可略有增加。 地下茎每节上 先 长出放射状匍匐根3—6条。
再发生一个匍匐茎,有时也发生2—3个。
(1)发生:
3.匍匐茎
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的,其顶端膨大形成块茎
。
(2)形态特征:
多为白色,发生后略呈水平方向生长,顶端呈钥匙形弯曲状
3.匍匐茎
(3)匍匐茎生长特性 匍匐茎具有向地性和背光性,入土不深,大部集
上节内容回顾:
1.马铃薯根系特点
① 马铃薯由种子繁殖产生的实生苗根系为直根系 ② 马铃薯用块茎繁殖所发生的根系为须根系。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
、分布状况及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 芽眼根(节根):初生芽基部发生的不定根, 这是发芽早期发生的根系 ,分枝能力强,入土深而广,是马铃薯的主体根系; 匍匐根:地下茎上部各节上发生的不定根, 一般每节上发生3-6条,成群 分布在茎节的周围,分枝能力较弱,长度较短,分布在表土层。 马铃薯的根系一般为白色。主要分布在30cm土层内.
4.块茎
(1)块茎的形成:是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经济器官,又 是繁殖器官。块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
1.顶部 2.芽眉 3.芽眼 4.皮孔 5.脐部
4.块茎
(2)块茎的大小: 变异很大,主要决定于
品种的遗传特性和生长 条件。 (3)块茎形状:
主要三种类型,即圆形 、长筒形、椭圆形。
二、马铃薯茎的特点及利用 1.马铃薯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