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导学目标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

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1.走近作者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

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

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

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2.背景资料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

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

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

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

3.相关知识春秋三传《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

《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思考1: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

有人说,这点不利于表现烛之武的高大形象,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明确: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了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使秦军撤退。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

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思考2: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明确: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接着写郑国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

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思考3: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明确: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思考4: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明确: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

当郑国处于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

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

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思考5:烛之武为什么对秦穆公说晋国会“阙秦以利晋”?明确:烛之武为了解除“秦晋围郑”的危急,必须搞垮秦晋联盟。

如果只说郑国的灭亡对秦并没有实际好处,还不足以说服秦穆公退兵,因此只有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烛之武先说晋国曾经“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对秦国的背信弃义,又说郑国灭亡以后,晋国不仅会“东封郑”,还必然会“又欲肆其西封”,造成对秦的威胁。

前面说的是已成的实事,后面说的却是虚构的假象,目的在于使秦穆公警惕晋国的侵略野心,从而达到破坏秦晋联盟的目的。

思考6:烛之武为什么要提起“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秦晋交往的往事?明确:晋惠公想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便许诺秦穆公,事成之后,把焦、瑕两座城池献给秦穆公,作为出兵援助的报酬。

晋惠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并当上国君后,就拒不承认当初的许诺了。

现在烛之武对秦穆公本人提起这段往事,看上去是想通过让秦穆公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来离间秦晋关系,其实这还包含着一层类比说理:当年您被晋国国君的虚假许诺所骗,为他出了力却一无所获;如今您又和晋国国君联合起来围郑,您恐怕还会上当,在灭郑以后一无所获。

烛之武不是用攻击和谩骂晋的方式来离间秦晋联盟(真这样做恐怕一点作用也不起),而是通过列举事实以及隐含在事实中的道理来说服秦穆公,正因为如此,才能使“秦伯说,与郑人盟”。

一、识记字音佚之狐( ) 氾南(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阙秦以利晋( ) 宫阙( )君之薄( ) 日薄西山( )薄荷( ) 逢孙( )每逢( )二、识记字形(选字组词)上(阕阙) (佚昳)丽(瑕暇)疵戊(戌戍)变法对(簿薄)公堂三、通假字1.共其乏困2.秦伯说,与郑人盟3.失其所与,不知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四、一词多义1.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④微斯人,吾谁与归2.封①又欲肆其西封②既东封郑③自寄一封书3.若①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仿佛若有光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⑤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4.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④杂然相许⑤问渠那得清如许5.鄙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不以臣卑鄙6.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7.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永之人争奔走焉五、古今词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①古义:;今义:认为。

②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妻子。

5.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疲劳。

六、词类活用1.夜缒而出2.朝济而夕设版焉3.晋军函陵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若不阙秦6.邻之厚,君之薄也7.越国以鄙远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七、文言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2.以其无礼于晋。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是寡人之过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