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江苏省涟水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重)于掳,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

”这说明当时()A. 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B. 分封制被取消C. 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D. 宗法制不再实行2.有同学查阅郡县制相关资料时发现:“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五年……初置东郡。

”这说明()A. 秦国在战国时期率先设立郡县制B. 秦国已将郡县制作为中央管理地方的统一定制C. 秦对新征服的领土均已采用郡县制D. 郡县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秦统一之前已出现3.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C.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D. 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4.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 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B.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C. 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D. 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5.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

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B. 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C. 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D. 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6.2015年5月8日,英国大选计票完毕,执政保守党大获全胜,赢得过半议会席位,首相卡梅伦成功连任,他在觐见女王后发表讲话称,计划在未来数日内筹组新政府,并阐述了施政大纲,下列关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英国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 在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经国王批准担任首相C.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贵,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D. 首相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

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A. 强化总统权利B. 防止个人专制独裁C. 加强国家权力D. 建立联邦制国家8.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这主要反映出A. 近代德国的军国主义色彩浓郁B. 德国皇帝无立法权但有执行权C. 近代德国民主化取得一定成果D. 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权力较大9.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

此时,他能够:()①到上海租界拜访好友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A. ①②③B. 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0.近代某一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

”这场战争使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B.中国被迫开放了福州等通商口岸C.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D.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11. 1917年4月18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帕维尔·米留科夫照会其他协约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

这一事件客观表明A. 临时政府外交政策发生转变B. 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确立C. 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D. 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必然12.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

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

”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A. 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B. 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C.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D. 社会主义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13.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

”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A. 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B.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C. 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D. 揭示近代民主革命任务14.“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时代的开始。

在那个元旦,皇帝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在“那个元旦”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 戊戌变法B. 武昌起义C. 中华民国成立D. 五四运动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最能反映这场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6.下列属于1926年国民政府出兵北伐路线图(局部)的是A. B. C. D.17.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额和组成的变化是民主革命特定阶段发展态势的表现。

如下表所示,导致表中党员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的屠杀政策②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③南昌起义直接促成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④农民阶级已成为革命的领导者A. ①②B. 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18.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

下列诗句,按其所对应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 ④①②③B. ②①④③C. ①②③④D. ③②①④19. 《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这一战役不仅标志着政府在中国大陆的有效抵抗的结束,……据信蒋介石本人做出了在徐州平原作战的决定,而不是像所建议的那样撤向淮河这一天然屏障……由于权力如此集中于一个人手中,失败的责任也只能由一个人来负。

”下列有关这一战役胜利意义说法正确的是A. 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的开始B. 基本上解放长江以北广大地区C. 统治中国22年国民政府覆灭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20.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③中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 ①②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其中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4分,第25题11分。

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12分)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

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

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

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

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

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

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

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3分(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5分(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4分22.(12分).罗马帝国与元帝国都是当时疆域广袤的帝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材料三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

直至元朝建立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摘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四《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

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罗马帝国与元朝在建立帝国和加强地方管理方面的相似之处。

3分(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罗马和元朝法律形式发展演变的趋势。

据材料四回答,万民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并说明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4分23.(11分)17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