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

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

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2.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搜集史料证明: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卢修斯把自由和财产赐予英国教会,当卢修斯写信给阿莱赛利乌斯教皇请他到英格兰传授罗马法时,教皇回信说卢修斯不需要罗马法,因为他已经有了不列颠法律。

亨利八世此举的目的是A.否定教会权威 B.证明君权神授C.没收教会财产 D.建立民族国家3.1977至1979年,中央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B.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C.营造经济建设良好外部环境D.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4.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进行互市。

嘉祐二年(1057年),元昊的儿子谅柞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

”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

这表明宋朝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5.下图为2016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和获得的国家补贴情况(单位:亿元),该图说明A.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B.西部民族风俗文化不断进步C.各民族基本实现了共同繁荣 D.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6.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C.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D.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7.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发行下图货币,代替了秦代复杂的货币制度,成为非常稳定的交易工具,由于该货币重量适中,易于携带、计重,一直延用到唐高宗武德四年。

由此可见A.自然经济形态排斥交易工具B.B.货币的统一维持了中国统一C.五铢钱币值和信用长期稳定D.D.半两方孔钱长期是唯一货币8.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

下表是关于“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

这直接反映出清代A.赋役制度的改革B.人身关系的变化C.土地制度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9.下表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上表反映了A.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B.布匹在宣德至景泰年间是最主要的支付手段C.布匹、稻谷一直作为支付手段 D.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10.下图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据此推论,1720年以后图示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赋税制度改革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实行闭关锁国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1.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图表明A.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的发展方向B.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C.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D.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12.秦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1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14.清政府下令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救济灾荒均以国家为主导,以免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

这说明A.民间救灾开始居主导地位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政府的救灾政策发生变化D.晚清中央权威趋于衰弱15.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

上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16.2020年,新冠疫情袭击全球。

疫情期间,中国各地社区组织志愿者,为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劝导居民居家抗疫,排查外来人员,对重点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定点隔离等,中国疫情得到最有效控制。

这反映了中国治理体系中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完善B.政府机关服务意识增强C.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效果显著D.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17.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

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

据此可知古埃及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18.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A.形式多样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个体经营19.“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了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

”据此,20世纪以来美国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发明了新交通工具B.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影响C.工业生产方法的改进D.政府的推动作用20.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第Ⅱ卷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共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宋前期主户和客户土地占有情况的比率表——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史简编——北宋的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14分)22、如表是世界近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发展变化大事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材料——摘编自盛斌、黎峰的《世界格局变迁中的金融体系变革》采用一个新的尺度,对近现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14分)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1.D据材料从“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到“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的变化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说明明朝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采取了“堵疏并用”的政策,故C项错误。

2.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亨利八世极力否定罗马教会对英国的控制,其目的是要建立英国民族国家,故答案为D项。

亨利八世主要是否定罗马天主教会,而不是否定所有教会的权威,排除A项;亨利八世认为不需要罗马法律,要强化不列颠法律,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C题干中的时间点是1977年至1979年,这是改革开放的孕育期和初期,为了给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领导人注重出访发达国家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判定此时为改革开放的孕育时期,出访发达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目的性的,没有体现中国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除传统友好国家外”可知,对外关系还包括传统友好的国家,不仅仅是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出访是为了营造外部环境,而不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故D选项错误。

4.C材料“要以违约则罢和市”体现的是宋朝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C正确;材料中停止榷场互市的行为,体现的是宋朝政府态度十分强硬,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关系,非对外贸易,B排除;北宋处于一种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并未实现政治统一,D排除。

故选C。

5.D【解析】柱状图显示国家补贴的数值大于本地财政收入,说明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予以大力支持,故D正确;A中自主性不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特点;B中风俗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C中基本实现不符合事实。

6.D根据表格可知田赋从1842年年逐年下降,1885年就已经下降到,所以A项中的“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是错误的。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府对工商税的征收超过农业税;但从表格数据来看政府对工商税的征收超过农业税从1885年就开始了,排除B。

中华民国在1912年1月1日成立,排除C。

表格中田赋从1842年年逐年下降、工商税逐年增长,这样的变化和晚清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7.C图片货币为五铢钱,根据“成为非常稳定的交易工具,由于该货币重量适中,……一直延用到唐高宗武德四年”可知,五铢钱币值和信用长期稳定,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结合所学可知,从汉至唐,经历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分裂时期,并且B项夸大了货币统一的作用,排除;图片货币为五铢钱,不是半两钱,并且“唯一”表述太绝对,D错误。

8.A据材料“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结合从康熙朝到嘉庆朝“人丁”一词出现次数减少,可得赋役制度的改革,逐步实施“摊丁入亩”,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取消了人头税,A正确;据材料“人丁”一词的出现次数减少不能说明人身关系的变化,排除B;据材料可得赋税制度的变革,不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主旨,排除D。

9.D通过题干可以看出,从明初到明代中期,土地买卖契约中,宝钞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说明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D正确;明初白银使用明显低于宝钞,A排除;宣德至景泰年间,各种支付手段都存在,因此不能认为布匹是当时的主要支付手段,排除B;天顺至弘治年间布匹不再作为支付手段,排除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