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 Word版含解析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 Word版含解析

第4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考点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考点二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原子弹②原子弹③“东方红一号”④“神舟五号”⑤“南优2号”⑥“银河-Ⅰ号”⑦结晶牛胰岛素考点二①“百花齐放”②“百家争鸣”③《茶馆》④阶级斗争⑤社会主义⑥“伤痕文学”⑦广大工农⑧全面发展⑨国民教育⑩“工农兵学员”⑪高考制度⑫“三个面向”⑬科教兴国考法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考题1】(2016·湖南四大名校联考)美国总统约翰逊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

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

这一“突发消息”是()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答案 A『方法突破』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年,因此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以排除。

『史论链接』“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考法2新时期的教育成就【考题2】(2016·山西太原模拟)“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心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答案 B『方法突破』由“1978年春天”“科学的春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复出后,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众多青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情形。

『史论链接』新时期的教育成就(1)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3)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法,先后制订《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逐步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4)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5)2006年,重新修订《义务教育法》。

考法3正确认识“双百”方针史料一这一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料二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文艺界已经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去受到人民欢迎的一大批文艺作品重新和人民见面。

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

短短几年里,通过清算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和谬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作品。

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认为,文艺界是很有成绩的部门之一。

——邓小平『读史用史』(1)史料一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目的是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史料二反映了新时期我国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史料二中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了什么形势?分析新时期文艺事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事业欣欣向荣的形势。

原因:“双百”方针的重新落实;文艺界“左”倾错误的纠正;采取、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文艺发展的措施。

(2)结合上述史料,“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方法突破』根据史料二信息“粉碎‘四人帮’以后”可知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文艺事业获得发展,原因可从国家方针政策方面考虑。

回答启示可结合“文革”时期的教训和新时期的经验进行作答。

『史论链接』正确认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考法4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院系的调整史料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

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经过这次调整,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

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

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摘编自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读史用史』史料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院系调整的特点及原因。

提示调整:扩大工科专业比重,大幅度减少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比重。

原因: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

『方法突破』“调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得出;“原因”结合这一时期国家建设的情况进行回答。

『史论链接』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①国外因素:国际局势的推动与苏联教育模式的吸引。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苏联教育模式的示范作用。

②政治因素:巩固政权、发展教育的需要。

③经济因素:国民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④思想因素:思想纯化提供的便利。

⑤自身因素:革除高校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

(2)评价①积极影响a.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b.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

c.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d.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

e.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②消极影响a.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

b.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

c.过度重视的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

d.准备不足、工业过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

1.(2015·课标全国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2.(2013·课标全国Ⅱ,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3.(2016·浙江文综,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4.(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需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急需要发展经济,而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其他经验可借鉴,向苏联学习成为重要的时代需要,为此国家大力倡导学习俄文,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说明当时的“俄语热”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选D项。

答案 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的特点。

各高校以《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为指定教科书和文化部举办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目的都是加强思想教育,构建适应新中国政权的意识形态,故选A项。

B项中的“全党”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并非其主要目的;D项中的“全新形式”表述不当。

答案 A解析1958年,中国首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运转,标志着我国进入原子能时代,故B 项正确。

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