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ppt 人民版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ppt 人民版
专题联系
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专题八“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
本专题的基本思路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更新和教 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有力推动了思 想文化和教育的进步。
教学中应注意理顺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与科 技发展之间的关系,理顺文化科技发展与社会政 治和经济的关系。
思考讨论:
教育方针提 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背景和实施 措施及影响?
新中国“扫盲”教育成 就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共扫除文盲 2.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 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年轻的中国摘掉了世界 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必修三教学参考》
材料二:1984年以来,在国际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 际扫盲奖评选活动中,中国先后有11个单位获奖,其中 有6个单位获大奖。中国突出的扫盲成就得到了国际社 会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文化
人
“文化从何而来?由人化文;文化是做什么的?以文化人。了解
当代中国文化,就是了解当代的中国人。”
寻找与守望(代序)
——孙家正 (文化部长)
多少个严寒酷暑
拨开岁月的迷雾
多少个孤灯通宵
远离现代的喧嚣
凝视你尘封的斑驳
攀缘峭立的山崖
感受你会心的微笑
踏遍那荒草萋萋的古道
守望 守望 守望
寻找 寻找 寻找
一千年一万年地守望
专题内容的认识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曲 折历程。在现代化建设的艰难历程中摸索前进,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随着建国初“双百方针” 的提出,在文化教育界和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但是,党中 央指导思想的失误,反右斗争扩大化与文化大革命的兴起, 在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历程中,“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 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党中央坚决贯彻“双百方针”,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不断振兴,走向辉煌,取得 巨大成就
一千遍一万遍地寻找
守望初衷
寻找源头
守望未来
寻找根脉
守望精神的家园
寻找回家的小路
守望一个民族的骄傲
寻找我的魂牵梦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 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建设。”
文化
社会
“双百”方针
提出过程: 教师补充
1951年,国内关于京剧问题发生 争论,毛泽东认为各种戏剧形式都要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他为戏剧研究 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3年,中央决定就中国历史问 题、中国文字改革问题、语文教学问 题进行研究,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 会向毛泽东请示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 毛泽东提出要“百家争鸣”。
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 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实行“双百” 方针。
提出背景与目的
结合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内容,以及对 “文化”的理解,组织学生讨论:
结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已经学过的知识讨论该 时期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新中国建设的影响。
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的关系
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探讨党中央没有贯彻“双 百”方针和出现“八亿人口八个戏的原因——加深理 解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关系。
补充有关”样板戏”、 “忠”字舞的知识,以便 帮助学生对新中国文艺成就宏观上整体的把握。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 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 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 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 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 的责任”。 —— 邓小平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 的决定》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 新精神与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 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 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 义。 ——1999年6月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重点结合该时期“扫盲教育” 与展示新时期扫盲数据认识扫盲教育 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教育方针的提出:
1949年《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 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 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 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必修三教学参考》
合作探究:新中国“扫盲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感受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970年,福州,小 学生在模仿革命样板戏 《红灯记》主角李玉和的 表演。
大学生
说明:浙江平阳知青 在学习批评邓小平文 件。
说明 1968年,广东高州,知青胸带
大红花乘车下乡当农民。当时流 行的口号是:“满怀豪情奔赴广 阔天地炼红心”。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977-2007
确立社会主义 新型教育制度
提出社会主义 教育的方针
建立完整的国 民教育体系
教学策略
(1)师生共同回顾奠基时期已学的 历史知识,了解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
(2)组织小组自学归纳该时期我国 教育取得的三方面的成就。
(3)展示图片与历史资料重点探讨 新中国教育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实施措 施及影响?
学生交流:为了推进浙江省和谐文化建设,
作为高中生的你该怎么做?
本课教学以对“文化”概念理解为灵 魂,突出“文化”与“人”、“社会”的 关系;
以“双百”方针的提出、在实践中的曲 折发展为教学主线开展教学,思路更清晰, 重点会更突出。
课标要求
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 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类)、判徒、特务、资本家。知识分子不是革命的依靠的
力量,而是被改造的对象。“四人帮”把知识分子称作
“臭老九”,即黑八类中的第九类。
——《文革中
的教育》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开展学生交流:
1、文革中教育的特点?(教育方针改变,教育为政治服务。)
2、文革的教育导致的后果?(各抒己见——感受“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的道理。
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 报效祖国的理想。
说明:学习本课内容可联系本模块“学习与探 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开展 学习与探究活动。“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教学重点:建国初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
立;新时期“科教兴国”及教育发展的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
专题教学基本方法
1、要引导学生将本专题内容放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背景中去考察,理 清文教科技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归纳整理知识,把握历 史的时代特点,能分析不同阶段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 特征。
3、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关注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 展与周围身边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激发人民 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
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 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为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设问探究:“双百”方针的实质?
思想解放,自由民主,以人为本
“双百方针”的实践
50-60年代前期的文艺繁荣
艺术大师
郭兰英
梅兰芳
王文娟
合作探究: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
发展的原因及成就
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 并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对教育的重视状况等 因素,能对教育发展的原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 认识。从而落实基础同时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能力
访谈活动设计
以小组为单 位,围绕“三代 人眼中的教育” 这一主题设计一 个访谈活动的方 案
文学作品:《红岩》 《红日》《红旗谱》《雷锋之歌》等
电影作品:《上甘岭》英雄儿女 五朵今花 青春之歌等
戏剧作品:龙须沟 茶馆 关汉卿 文成公主等
学生活动探究
火红年代 激情燃烧 斗志昂扬
欣赏电影主题歌曲和学生演唱歌曲一起感受理解该时期文艺 创作的主要时代特点。(“我的祖国” “英雄赞歌” “天仙配” “洪湖水浪打浪”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北风吹”等)
1977年高考
历史小故事: 建议招收的应届高中毕 业生占招生总
数的1%。 小平同志发脾气 报名数惊人的高 570万 印《毛选》的纸用来印考卷
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1983年
学生讨论:结合80年代以来的国际国内背景,理解“三 个面向”教育指导方针的含义与重要性.并认识我国的教 育方针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
切入主题 —引起兴趣与注意
展示我家被临海市政府评为“教育世家” 的照片,介绍前两代从教与我们这一代从教 情况:从年收入、评职称、获奖与荣誉。让 学生感受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之大。
标题教学-宏观把握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949-1965
“文化大革命”中“教育的革命” 1966-1976
新时期文化事业的繁荣
利用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关系,结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发及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与发展等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党中央为什么会重新确立 “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