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教育心理学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教育心理学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教育心理学
图中的小婴儿还没有建立客体永 久性。实验开始时,给婴儿呈现 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 正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 他就不再关心这个玩具了。
年龄稍大的儿 童能够爬过遮 挡用的帷幕, 寻找他所感兴 趣的玩具。
教育心理学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 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 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 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 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 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 是单维的和不可逆的,其推理也 常常是不合逻辑的。这一阶段, 儿童的思维表现出如下特征:
教育心理学
• 自我中心意味着儿童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
缺乏理解。他们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
事物和他人的立场。 •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 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
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我 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 表象中、逻辑中,而且在儿童中 的外部行为也比比皆是。
教育心理学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 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18年获得瑞士纳 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
• 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 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 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 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教育心理学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 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心理产生量变和质变,从而 得到发展。 • 儿童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 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 对客体的适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 适应是在一定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实现的,即图式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教育心理学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准备放入水中
教育心理学
• 例如,儿童认为月亮跟着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也就 不走了。 • 这种拟人化的现象,皮亚杰称为“实在主义”,正是这 种实在主义妨碍了儿童,是他们混淆了自我与客体之间 的界线,不能摆脱自己主观感受的束缚,不善于从事物 的内部的相互关系中去认识事物,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 自己的观念和动作上,导致儿童把个人瞬间的感知当作 绝对真理,把主观感觉当成了现实。 • 儿童的实在主义使儿童一方面与直接观察相联,另一方 面比成人远离客观世界。这就是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
• 主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扩大了主 体的认识结构,适应着变化的客观世界。
教育心理学
敲击是婴儿在探索 世界时比较喜欢使 用的一种图式。
当儿童把新事物 整合到图式中时, 就产生了同化。
当一个新事物不适 合已有的图式时, 就产生了顺应。
教育心理学
(3)平衡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 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教育心理学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A B A B 向儿童呈现(Ⅱ)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教育心理学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 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教育心理学
直觉性
•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 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 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 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 的过程。 •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 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
教育心理学
分类
•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根据事物的性 质或关系对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正确 的分类,并进行类的运算。
教育心理学
排序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由于已经达到了守 恒,能进行正运算,也能进行逆运算;在思维时 既能前瞻,也能后顾,表现在排序上,能同时利 用>和<两种关系,在内心依据大小、多少、轻重 和长短等关系对事物的次序作出安排,并能进行 具体事物的传递推理。 但这个阶段的运算还是具体运算。 第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第二, 运算还是孤立的、零散的,还不能形 成一个完整的组合系统。
主要论著
《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问题》 《心理学危机的含义》 《儿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 展》 《儿童心理发展问题》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心理学讲义》 《思维和语言》
教育心理学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
问题
• 为什么儿童似乎在几个月里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上停 滞不前,而一两个星期后成绩却又突飞猛进?
• 为什么某个年龄段的儿童能很轻松的学会某种技能,
而年龄更小的时候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学不会? • 为什么儿童在学会某一领域的一种技能之后,在解 决另一领域里的一个相似的问题却仍感到困难?
教育心理学
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能将事物的内容和形
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通过思考命题本身而对命题的
逻辑性作出评价。他们不需要结合着现实世界的环境来思
考这些命题。 当面对难题时,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会考虑可能产生 影响的所有因素,甚至在外部特征上没有明显显现的因素。 然而,他们会极尽思考,逐步找到真正起作用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 维果斯基(1896-1934)是前苏联卓越的 心理学家,是维果茨基学派(又叫维列 鲁学派)的创立者、组织者、领导者。 • 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 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 系问题。 • 维果茨基被誉为“心理学的莫扎特”,以其独特的人格 魅力和才华将一批优秀的学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了 著名的文化历史学派,被选为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有影 响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scheme)。
教育心理学
(1)通过图式建构 • 图式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行为 模式或思维模式,是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概念。 • 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 的反射,如新生儿的抓握、哭叫、吮吸等行为。
• 随着儿童的成长,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 化,逐渐丰富起来。形成比较复杂的图式系统,这
教育心理学
自我中心
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每一 件事,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一 切事件都是以他为中心的,他 不会考虑别人的意见,也不会 协调自己和别人的观点。
实验者从前、后、左、右 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 上述四位臵之一。给他看拍摄 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臵 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
教育心理学
儿 童 的 言 语 交 流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 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 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教育心理学
平衡
同化
适
应
顺应
失衡
外在刺激
刺
激
内在刺激
平衡
教育心理学
2.认知发展阶段论 (1)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 • 皮亚杰认为每一发展阶段均有一独特的、基础的认知 结构。换言之,正是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使儿 童(个体)的智慧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
泛灵论
教育心理学
• 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一旦 动作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 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
儿童没有任何“想”的表现,而是马上去“拿”。他 伸长胳臂、踮起脚尖,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 上的玩具移动了一点,儿童马上用力拉,玩具就到手 边。儿童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行的。
• 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固定不变,既不能跨越,也不能 颠倒。
•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 • 发展的阶段不是阶梯式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重叠。 Nhomakorabea育心理学
(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儿童主要用感知、动作与外界发生关系,逐渐形成客体 永久性观念,即使物体不在眼前他也知道仍然存在。这 是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智慧的萌芽 时期。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 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