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研究

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研究

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研究一、课题的提出例一:明明是一名刚入园的小朋友,当第一天和父母一起到幼儿园里来表现出很好奇的样子,这里碰碰,那里摸摸,玩的不亦乐乎。

可是当见到父母要离开时,马上就扑上去抱住父母,死死拽住父母的衣服不让离开,大哭着不放手。

教师用一些玩具、糖果来哄他,可是也不见效果,甚至还把玩具、糖果仍到地上。

例二:一路上,小红是妈妈抱着她走来的。

在教室门口,更是艰难的走过来,因为她胖胖的身体一直在扭动着,反抗着。

当教师从她妈妈怀里抱过她时,更是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抱稳,她还是一个劲得蹿着小脚挥着小手,就是用最大的嗓门哭喊着,无论你怎么安慰怎么哄骗,她就是不睁眼看一下,不停顿哭喊。

以上两个例子是我们在幼儿园里经常能看到的。

特别是一些新入园的幼儿,在刚开学几天或几周里表现出爱哭闹、不理睬别人。

有些幼儿在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还很开心可是一下就变了脸,拉着父母往外走不愿呆在幼儿园;而有些家长刚踏进教室门时幼儿便紧搂家长的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

当教师将幼儿带入教室而离开家长的视线,孩子用踢、打、咬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还有一些孩子总是很忧郁,闷闷不乐,遇见不认识的人只会哭,甚至还有的孩子当你不注意他时就跑到外面等等。

而这些幼儿在园表现为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饮食不佳,甚至有的幼儿在初入园时还表现出“躯体上的症状”,出现头痛、腹痛腹泻、尿频或失禁等生理现象,而回到家中上述症状随即消失。

如此现象,一般至少要持续几周,有些甚至长达数月之久……。

而作为托班的孩子年龄在2岁左右,在上幼儿园以前一直是和亲人在一起。

当孩子来到幼儿园这一个大集体中开始他的新生活,心理上难免会有起伏、跌宕,表现为焦虑、彷徨、胆怯等等。

的确,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他们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又和朝夕相对的、整天围着他转的亲人分开时。

这时的孩子就觉得一下子没有了安全感、没有了依附感,对感到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对新环境缺乏控制而感到不安。

认为亲人不要他了、不喜欢他了。

而作为家长当孩子大哭大闹时就觉得心软,往往在门口徘徊舍不得离去,再去抱抱他、亲亲他。

这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入园分离性焦虑”。

陈鹤琴说:“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因而,当一个小孩来到幼稚园的时候,在他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

”确实,当孩子从原本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离开自己所依恋的亲人,当想要得到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

这时他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惧怕的情感,表现出苦恼的情绪和不安定的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离焦虑”。

幼儿入园产生的种种不适应现象,不仅给幼儿园教师带来许多麻烦,而且让家长感到担心和焦虑,严重的还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幼儿出现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时,如果没有正确对待就会对他的心理产生影响,表现出羞于和他人说话、遇到问题退缩、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等等。

这些消极的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幼儿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活动起破坏、瓦解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消极情绪的产生对幼儿心理造成的危害,尽量克服他们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

克服这种“分离焦虑”的现象,有助于他们愉快的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和同伴、教师有好的相处、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处事能力和判断能力。

从而使他们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这种现象在每年秋季刚入园的新生幼儿身上最多见,到了中班后期、大班的幼儿,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对老师、同学都很熟悉了。

对事件越来越熟悉,这时他们的“分离焦虑”就越来越弱,所以说到了中班后期和大班这种分离焦虑现象就越少见。

而作为刚入园的新生,克服他们的分离焦虑对他们以后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故我们提出在新生幼儿中开展《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研究》的课题,旨在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从小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人面临或预见到某种现实威胁和危险时,会出现焦燥不安、紧张和恐惧。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就会感到失去了感情的依托,感到不安全,面对着不熟悉的、不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适和满意的主要源泉,打乱了他的依恋,从而产生分离性焦虑。

三、课题的目标研究目标●观察新生幼儿的适应性表现,了解分析幼儿产生分离性焦虑的原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尝试探索缓解幼儿分离性焦虑的有效对策。

●探索家园合作途径,指导家长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一)入园前情感培养,消除幼儿的陌生感。

何谓情感?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当幼儿从温暖的家庭中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他们对一切都感到陌生,陌生的老师、同学、陌生的环境,他们对处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不安、害怕,对一切都充满着恐惧。

同时离开每天朝夕相对围着他转的亲人,这时就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的现象出现。

要解决这种现象,就必须从情感的培养入手,消除孩子的陌生感。

消除对幼儿园、对老师、同学的陌生感,让他们能尽快融入到其中、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那怎样通过情感的培养,消除陌生感呢?这是我们思索的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入户交流,做好情感铺垫在开学前教师先对本班的幼儿进行家访,在家访中教师可以和幼儿说一说,玩一玩,给孩子吃点好吃的东西等形式,让孩子对教师产生“正印刻”效应,促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同时,有些家长也存在焦虑,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不知道能不能适应?在幼儿园中和同伴的关系会怎样?会不会有人欺负他?等等。

类似此类问题,其实也是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不了解、缺乏相应的幼教常识和教育技巧,对孩子存在着担忧之心。

教师通过家访,将孩子可能会在园出现的一些表现、情况告知家长,同时双方交流育儿的经验、教育策略,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本质,以此争取家长的理解、配合,释放家长的担忧心情。

2、发放调查表,了解幼儿家庭中的生活情况幼儿在来幼儿园前每天都生活在温暖的家庭中,每天都有亲人围着他打转,这也就养成了幼儿一些性格、习惯、喜好等等。

当他们来到幼儿园时,幼儿园的生活完全和家庭不同。

没有亲人围在身边,又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这时就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出现。

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在家访时以调查表的形式,了解幼儿的各个方面。

这样教师可以通过调查表初步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性格、喜好等等,再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分成几类如,自己还不太会吃饭,需要喂的幼儿;胆子比较小,怕羞;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的等等。

这样就可以有针对的从他们的情感入手,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崇德艺术幼儿园幼儿入园调查表宝宝姓名小名性别出生年月详细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宝宝是否在园用早餐:宝宝是否入晚托班(在园用晚餐,十八点三十分前接走):宝宝是否能自己吃饭,饭量如何,有无特别饮食要求(如对什么样的食物有过敏史等):宝宝是否会自理大小便(有无大小便的前兆或如何表述大小便,每天大便的大概时间):宝宝喜欢午睡吗,午睡前是否有特殊的习惯(如需大人陪睡或拍一拍、抱一抱才能入睡等):宝宝在想要什么或者有什么问题时能否讲清楚(是如何表达的):宝宝喜欢什么玩具或活动:你对宝宝在园生活中最不放心的是什么(请详细写明或告诉老师):宝宝是否有些行为特征是你希望改变的:家长寄语:(二)创设适宜环境,营造家的良好氛围1、创设“家庭”般的班级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环境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即“物”的环境和“人”的环境,两者结合形成新环境作用于孩子,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变化。

孩子刚来到幼儿园,对幼儿园里的一切都不是很熟悉。

我们老师为了让孩子在来园时减少分离焦虑,尽快让幼儿熟悉幼儿园里的环境,从而喜欢上幼儿园。

因此,在教室的布置中应营造出家的氛围,当幼儿来到教室里就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在墙面上布置一些充满童趣、活泼,适合他们年龄发展的作品、墙面装饰;在区角摆放一些小的沙发、椅子,一些玩具的碗、调羹、锅子,给孩子以家的感觉;同时摆放一些幼儿喜欢的,可以是孩子自己从家中带来的心爱玩具。

这样就可以减轻孩子入园时的分离焦虑。

2、用爱打动幼儿,使其感受家的温暖。

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

当孩子离开温暖的家庭,离开充满爱的家庭,来到幼儿园中,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老师。

研究表明2岁的婴幼儿对触觉较为敏感,肌肤相亲是成人与低龄孩子一种最直接有效的交流方式。

而这时的老师是他们迈向人生最关键的一步,这时的老师就必须要有像妈妈一样的关怀,像妈妈一样对孩子充满爱,老师的爱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要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让孩子来到幼儿园如同在家里一样。

在孩子来园时教师笑脸相迎,拉拉孩子的小手,亲亲孩子,说说孩子的乳名;当孩子情绪不好时,可以抱抱他,和他说说话;当孩子睡觉时不习惯或情绪不好时,教师可以把他抱在怀里,等他睡着以后慢慢地把他放到小床上,让他有家的感觉;当孩子吃饭时把饭粒吃的到处都是、当孩子因羞于说而把大小便拉在身上时,这时的老师不是大声的指责,而是应该耐心的、细心的教导他,让他不会对此充满恐惧;当孩子不要吃饭时,可以用一些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来引导幼儿如,我们的火车要开进你的嘴巴里喽!看看你的嘴巴张得大不大啊!这样幼儿会对这种生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喜欢、愿听,就会乖乖的吃饭等等。

在孩子离园前,老师给孩子讲讲故事、做做小游戏,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一天的生活,期盼着第二天的到来。

通过种种爱的表现,让幼儿感受到学校里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对自己关心,喜欢自己,这样就会慢慢的放下戒心、放下对老师惧怕的心理,从而消除对老师的陌生感,愿意亲近老师。

3、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增进同伴间的友谊。

有心理研究表明幼儿需要与同伴交往。

经常与同伴交往的孩子热情、大方、开朗,而没有什么同伴的孩子孤僻、冷漠、小气,有的甚至得了自闭症,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当孩子来园时对同伴感到陌生时,我们老师就可以想出各种办法来让他们尽快的建立起友好的同伴关系,让他们喜欢上有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

请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去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让他们感受到互帮互助所带来的幸福感;让幼儿带自己家中的玩具来园与同伴一起玩,分享玩玩具的快乐;教师用一些语言、动作引导幼儿去感受、懂得好朋友应该互助互爱,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