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莲花山 区域分析与规划

莲花山 区域分析与规划

莲花山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是2007年4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

其位于长春市东端,长吉两市的中间地带,总面积303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余人,城镇人口2万人。

近年来,长春二道区着眼保护好长春市的生态区、水源地,坚持统筹城乡、生态优先、合理布局,选择性抓好重点区域的开发。

他们立足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区位、产业和资源特色,认真研究莲花山的发展思路、方向和定位,先后组织编制了《莲花山生态区发展规划纲要》、《二道莲花山百里生态休闲带要领性规划》等各项规划。

特别是吉林省启动长吉图、长吉一体化战略以来,他们先后聘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五合国际规划设计院等13家国内外顶级规划团队到莲花山实地踏查,完善提升原有规划。

预计今年10月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大纲》等重点规划将完成提升工作。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是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发展纲要》颁布后,“长吉一体化”作为长吉图战略实施的核心,迅速提上日程。

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在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调研时提出莲花山是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要节点。

这一战略举措必将加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与建设,使莲花山区域承载着衔接和支撑长吉一体化城市拓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双向一体化的重任,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莲花山因此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项目组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以高端度假旅游为开发重点和优势产业,通过集聚项目落地、城市个性强化、旅游品牌彰显,全面建设山水特征鲜明、城市功能完备、服务要素齐全、现代产业活跃的长吉山水生态新城的总体定位可行、“一环双区双线多点”的总体布局合理,产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含交通规划)和移民安置规划科学可行,对莲花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按照规划要求,抓紧做好近期建设功能区的详细规划,推进度假区的有序建设,同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同时,此规划也是作为指导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和各项建设的依据。

这里没有钢铁水泥筑起的高楼大厦,有的是推开门窗,满目山水的园林意境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有的是被田园环绕的“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若干个城区成为大地景观的零星点缀多彩的田园景观成为城市的绚丽基底完善的产业配套满足着现代化的生活需求丰富的就业机会实现着每一个人的事业梦想便捷的交通网络串联着每一个角落这里是一个“城田相接,城园相融”的长吉山水生态新城!2011年3月25日,在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组织下,《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规划》迎来了终稿评审,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我方近一年的工作进行审核,同时也是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评审会出席人员包括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吉林省旅游投资集团、吉林省规划设计院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并最终上升到受吉林省发改委委托,吉林省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吉林省工程咨询服务中心进行评估的高度。

2011年4月25日,我司正式收到评估报告,宣布了《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规划》圆满结束。

同时莲花山也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发改委直接审批立项的项目。

本规划由机构首席顾问刘锋博士、许豫宏教授带队,集合了规划、策划、产业经济、城市设计等多方人员,组成核心项目团队,于2010年5月进场考察,编制过程历时近一年。

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总面积398平方公里。

单从面积上说,这片土地已不是用一个简单的旅游度假区的概念所能诠释的区域,此次的任务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区规划,而是一个涉及旅游、产业、城市空间三重关系的区域复合型战略规划。

随着长吉图、长吉一体化战略的出台,作为长吉连接线的中心节点,未来莲花山所承担的不仅是一个生态旅游区所应具备的旅游功能,还承载着长春东扩、吉林西张的城市空间拓展,长吉区域产业转移及溢出人口吸纳的重任。

也就是说这里要打造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旅游区,而是一个有多产业支撑的、多岗位就业的、全新生活方式体验的、宜居宜游宜业的“长吉新城”。

一、阶段回顾鉴于项目地的特殊性,在刘锋博士、许豫宏教授的带领下,项目组首先根据长吉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及快速城市化发展对莲花山带来的影响、对莲花山所提出的要求进行深刻的分析,在第一阶段抛出本次发展战略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构造莲花山398平方公里的骨骼——空间布局、激活莲花山迅速成长的血液——产业体系、塑造渲染莲花山多彩吸引力的外衣——旅游这三重核心,如何正确处理这三重核心的关系。

在与甲方沟通后,甲方对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所要解决的这三个问题表示高度认可,并及时与各级领导沟通,帮助我们解决疑点和难点。

第二阶段正式进入成果制作,第一阶段双方思想上的一致,减少了制作中的弯路。

甲乙双方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迅速推进项目运作。

中秋节项目组更是放弃休假,赶赴长春,与甲方现场办公,解决细节问题。

在第二轮汇报后,根据第二轮成果内容,我方配合莲花山管委会制作了《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报告简本,并由甲方正式向长春市政府、长春市发改委汇报,使莲花山占据了长吉一体化发展的“头等舱”。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规划》于2011年3月25日进行了终稿汇报,2011年4月25日收到《关于报送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评估意见的报告》,成为我国第一个直接由发改审批立项的项目。

报告提出:“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规划符合国家关于生态保护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思想要求,基本符合长春市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建设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要求,规划确定的功能目标、战略思想、规划时间及规划布局、规划建设项目基本合理,建议审批机关批复该规划。

”的批示,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规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成果摘要(一) 雾里看花——高度站位·俯瞰区域价值国际视野下的莲花山2009年,《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发展纲要》出台,长吉图上升为未来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的高度。

在长吉图区域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端产业经济的同时,如何加强东北亚的文化交流,开发配套的商务会议论坛、休闲度假区域成为重要问题。

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地处长吉图的地理中心,交通便利、四季分明、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是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东北亚休闲市场的重要载体。

国家视野下的莲花山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是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其核心在于东北三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在区域工业城市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下,莲花山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现有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基础,预示着其应寻求差异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型、外向型高端服务业,成为区域服务中心、长春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突破口。

区域视野下的莲花山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发展纲要》颁布后,“长吉一体化”作为长吉图战略实施的核心,迅速提上日程。

至此,埋没多年的,处于长吉连接线中心位置的,拥有389平方公里区域范围的莲花山生态旅游区迅速转变角色,由“后腰”变为“前脸”,跃于世人眼前,成为长吉区域发展的焦点和热土。

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在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调研时提出莲花山是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是长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突破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是体制创新的实验区。

这一战略举措必将加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与建设,使莲花山区域承载着衔接和支撑长吉一体化城市拓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双向一体化的重任,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莲花山因此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二) 拨云见日——精准把脉·诠释发展定位四大优势交通区位——双港、双道、一网络距长春国际机场最近直线距离5公里,是长春的东大门。

航空港现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30余条。

同时,紧邻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长春铁路内陆港。

紧邻双港的区位使莲花山成为人流、商流、资金流的汇聚区。

主干道交通方面,东自由大路东西连接长吉两市,劝农大街南北贯穿九台、双阳,地铁、轻轨、高速网络交通初具雏形,莲花山处于便捷的交通网络中。

产业环境——处于步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区域中周边区域除净月经济开发区外,主导产业均为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

根据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标准,莲花山周边区域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的发展,亟待服务业做配套支撑。

长春市第三产业总量目前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服务业发展空间广阔。

莲花山的生态基底和产业基础恰好填补了服务业发展的缺失,与周边差异化发展潜力巨大。

资源条件——距离城市最近的生态处女地莲花山位于大黑山脉中段,背靠长春第一水源地“石头口门水库”,森林覆盖率达20.12%,是长春市的“天然绿色氧吧”。

欧式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景观层次明显,适宜开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英俊镇、劝农山镇,景观组合度最好的区域位于劝农山镇及四家乡。

最热月平均气温23℃,5-10月温湿指数在16.1-25.0之间,凉爽宜人。

11月-次年3月平均气温为-8.6℃,凉而不冷,积雪期4-5个月,积雪平均20cm,雪质极优。

全年优良天数350天,占总天数的95%以上。

年平均日照2866小时左右,无霜期140-150天左右,平均降雨量567.0mm。

是良好的避暑胜地和冰雪天堂。

优越的生态资源使莲花山具备打造高端休闲度假、绿色宜居产业的条件。

土地储备——土地存量丰富,土地管理灵活.已有上级批复的用地指标20平方公里。

3000公顷农民宅基地可以利用土地挂钩政策置换,已经完成68公顷土地挂钩试点。

土地采取“总额控制、台帐管理”的土地路径,灵活度高,有利于优化项目布局,形成集聚开发效应。

三块短板产业结构——经济横向比较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需继续优化2009年,莲花山GDP达到8.5亿元,较2008年增幅明显。

但相较于周边各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率较低,至2008年,仅达到30.25%。

在产业结构方面,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成为莲花山四大主体产业。

但其中,工业仍占主导地位,2009年经济贡献率达到了40%;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未实现向高效、现代农业的升级。

商贸业和旅游业随发展迅速,特别是旅游业,2010年,旅游业收入达5亿元,游客量达80万人次,年均递增30%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