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行为理论知识
需要是人们采取行为的源泉,动机是开始行动达到目标的内在动 力。外来刺激和外部环境是实现行为目标的保证条件。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四、行为理论之三——激励理论
(一)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Skinner)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 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 环境条件,人的行为就可随之改变。
求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
全部能力的需要。
需要的循序渐进性:在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 能发展到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主次性: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 继续存在,但其影响力已居于次要地位。
需求的差异性: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人的需要的水平、对 需要的满足程度可能不尽不同。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二、农民的经济行为
(一)农民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趋同性。由农民居住方式和文化水平所决定。农民一
般是随地而住,居住分散,造成人际交往的不便,获得信息的 途径有限,除政府引导外,主要依靠周围人们的示范、交流。 因此,他们不愿意冒大的风险,以免影响家庭生活。照搬别人 的成功经验,这样风险最小。
4 尊重需要 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希望自己的能力
和才华得到公正的评价赞许。要求在团体中确定自己的地位: 一种是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工作。并要求有相对 的独立和自由;另一种是要求给予名誉、地位和权力等,要求 他人对自己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5
自我实现需要
1
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这是一种要
②交往主体间关系的多元化。一方面,亲缘关系等初级 关系仍是乡村社会中基本的交往关系,是乡村社会的基本 结构;另一方面,业缘关系及其他次级关系也成为乡村社 会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社会交往中发挥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③农民交往中“信任关系的差序格局”。我国农村社会交往 中的信任关系就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特殊信任关系。农民对与自己 存在血缘关系的个体和家庭有一种先天的信任,而对与自己没有 血缘关系的个体或家庭则永远保持着适当的防范意识。血缘关系 不仅为农民划定了交往对象的范围,也为农民划定了信任对象的 范围。
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组合,决定着不同的激励强度:
E高×V高=M高 强激励 E中×V中=M中 中激励 E低×V高=M低 弱激励 E高×V低=M低 弱激励 E低×V低=M低 极弱激励或无激励
表明:第一,一个人追求某一目标的行为动机的强度, 决定于他对可能达到目标的信心和对目标效价的重视 程度。第二,同一目标对不同的人所起的激励作用, 也会有差别。
③动机指向目标的远近不同:长远目标对人的行为 的推动力比较持久。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三)动机产生的条件
1.内在条件:即内在的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一个人感到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同时又期待满足时,就会产 生欲望,引发动机。但它的形成要经过不同的阶段。意向——愿 望——动机。 2.外在条件:它是通过内在需要而起作用的环境条件。 设置适当 的目标途径,使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并且展现出达到目标的可 能性时,需要才能形成动机,才会对行为有推动力。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于1943年 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 要划分为5个层次;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 的形式出现的,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 序,由低级到高级呈梯状排列,即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 实现需要。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第二章 农业推广行为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行为及其产生的机理 需要理论和期望理论 我国农民行为特征 农民行为改变的过程 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与阻力 农民行为改变的策略 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一、行为及其产生的机理
(一)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人的行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 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客观活动。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③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所谓需要的主导性是说众多的需要当中,某
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 需要,只要一经满足,就会起到较大的效果。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三、行为理论之二——动机理论
(一)动机及其作用 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
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它是行 动的内在原因,它规定着行为的方向。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 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对期望值估计过高,盲目乐观,到头来实现不 了,反遭心理挫折;估计低了,过分悲观,容易泄 气,会影响信心,所以对期望值应有一个恰当的估 计。当一个合理的目标确定以后,期望值的高低往 往与个人的知识、能力、意志、气质、经验等有关。 要求推广人员训练有素,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 领,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努力创造良 好的环境,创造实现目标所需的条件。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三)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期望理论表明,恰当的目标会给人以期望,使人 产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行为。在确定目标 时,要尽可能地在组织目标中能够包含更多农民的 共同要求,使更多的农民在组织目标中看到自己的 切身利益,把组织目标和个人利益高度联系起来。 在确定目标时,要尽量使目标切合实际。
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具有内隐的特点, 不易从外部被察觉,但人们可以根据行为追 究真正的动机。有时良好的动机并不一定会 达到预期的行为结果。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如下三大作用:
(1)激发作用
(2)指向作用
(3)维持作用
动机是发动行 为的动力。行 为之所以能产 生,是由动机 驱使的。
三是非契约性。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一般来说,我国农村的农民交往行为有如下特征:
①交往对象的等级化。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交往对 象划分了等级。交往对象在农民心目中存在等级差异、有 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交往对象在等级序列中的位置,由 以下因素决定:亲疏远近;交往主体的需要;三是交往对 象的社会地位越高,在农民交往对象等级体系中的地位越 高。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三)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积极诱发农民兴趣
同一目标,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会有不同的效价; 甚至同一目标,由于内容、形式的变化,也会产生 不同的效价。所以要根据不同农民的情况,采取不 同的方法,深入地进行思想动员,讲深讲透所要推 广的项目的价值,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要一般不会起主导作用。
2 安全需要
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需要。当人 的生理需要获得适当满足后,就产生了第二层次的需要—安全 需要。如人身安全、职业保障、防止意外事故和经济损失以及 医疗保证、养老保险等。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3 社交需要
1
又叫情感和归属需要,指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希望得到友谊和爱情,并希望被某一团体接纳为成员, 有所归属。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特征
不同时期或时代背景下农民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当前我国 有关农业推广的农民行为特征的认识和了解是改变农民行为的基础。相 对而言,农民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和科技采用与购买行为与农业推广 关系密切。
一、农民的社会行为
(一)交往行为
交往行为是农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之间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表现形式。3个特点: 一是以感情为重。 二是注重伦理。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主要特征:
1 目的性
人的活动一般都带有预定的目的、计划和期望。人 不但能适应自然,而且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实 践活动,变革环境,改造自然,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2 调控性
人能思维,会判断,有情感,可以用一定的世界观、 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来支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目标
内在需要 外在刺激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行为理论之一 —— 需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Needs)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 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个体对生活实践中所 需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指人们对某种 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需要是引起动机进而导致行为产生的 根本原因。
(二)社会参与行为
农民的社会参与行为是指农民参加社会管理、经济决策及技术 决策等活动,并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参 与最后决策的行为。这是对农民人格的尊重、才能的重视。增强 农村民主意识,调动农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是农村社会发展的 重要内容。
提倡的“参与式推广”,给予农民较多的参与机会,效果较好。
④个体性。农民的经济行为主体,一般是个体或家庭。农
动机是行为的指 南针。动机对行 为的导向,是在 反馈中不断进行 的。
强化作用是加速 或减弱行为速度 的催化剂。可以 分为正强化作用 和负强化作用。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动机的特征
①力量方向的强度不同:最迫切的需要是主导人们 行为的优势动机。
②人的目标意识的清晰度不同:对预见到某一特定 目标的意识程度越清晰,推动行为的力量也就越大。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①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 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要尊重农
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 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 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