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虾蟹类生物学复习资料

虾蟹类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虾蟹的生殖蜕皮:在交配期,某些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行蜕皮,此次蜕皮又称生殖蜕皮。

2.自切现象:虾蟹类动物在遭遇天敌或相互争斗中受困时常常会自行使被困的附肢脱落,以使个体摆脱天敌,迅速逃逸。

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亦会自行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自切。

3.虾蟹类的生殖、生长洄游:生长洄游是指虾蟹类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变更栖息地的洄游;生殖洄游是指成熟个体向产卵场移动的洄游。

4. 虾蟹类的再生:虾蟹类自切后的附肢经过一段时间,大多可以重新生出,称为再生。

5.虾蟹的发育蜕皮:也称变态蜕皮,幼体阶段随着蜕皮动物形态结构不断变化,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完善。

6.额角:头胸甲中央向前突出,形成发达的额角,以保护两眼和头胸部其它附肢,额角形状在种间变化很大,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7.齿式:额角上缘和下缘具有小齿,齿的数目和有无是分类依据之一。

齿数一般用齿式表示。

如中国对虾齿式为7~9/3~5.8.纳精囊:雌性对虾头胸部腹面4~5步足之间的腹甲上有一交接器——纳精囊,用以储存交配后的精荚。

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

9.颚舟片:虾类第二小颚的外肢发达,叶片状,称为颚舟片。

虾类生活时,借此片鼓动,使鳃腔中的水川流不息,以辅助呼吸。

10. 侧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的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称为侧鳃。

11. 关节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于胸部附肢底节与体壁间的关节膜上的鳃称为侧鳃。

12.足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具鳃轴的鳃称为足鳃。

13.侧板线:蟹类眼眶下线下方,斜向头胸甲前侧缘的颗粒隆起线。

14.内骨骼:甲壳的某些部分突入体内形成,主要作用为肌肉的附着点。

15.绿腺:位于第二触角基部,为虾蟹类的排泄器官,主要作用是调节渗透压及离子平衡。

16.X-器官:也称眼柄腺,由视端髓内一簇神经分泌细胞构成,细胞轴突一直延伸到血窦腺。

主要分泌物是性腺抑制激素和蜕皮抑制激素。

17.Y-器官:来源于外胚层,形状各异,位置也不同。

新对虾属的虾类在前胃的前上支腔的一条细长型组织,爬行类在大颚基部。

Y-器官活动受咽下神经支配,主要分泌蜕皮激素。

18.头胸甲:头胸部由14节构成,第一节称为顶节,各节分节不甚明显,背面及两侧包被一层甲壳,称为头胸甲。

19. 头胸甲长(虾类):眼窝后缘连线中央至头胸甲中线后缘的长度。

20. 氧盈:超过溶解氧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

21.氧债(OD):是指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一部分耗氧量。

是理论耗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OD=TOC-AOC 。

22. 池塘的补偿深度:日间在池塘的某一深度,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m)即为补偿深度,此点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单位μE)。

23.泛池:虾蟹苗池内经常出现许多絮状物,有时将幼体粘住造成死亡。

该絮状物是由幼体粪便、有机物颗粒及细菌组成。

其形成原因是有机物丰富,细菌大量繁衍的结果,有时排水过多,充气量突增,也会将池底污物冲起来形成类似情况。

24、饵料系数:饵料系数又称增肉系数,即饵料用量与养殖动物增重量的比值,饵料系数=总投饵量/动物总增重量,是衡量饵料质量及动物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25、触角腺:触角腺位于两眼内侧,其基部为排泄器官,分为腺质部与膜质部两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渗透压及离子平衡。

二、填空题1.中国对虾的中肠腺细胞分为4种不同类型:分泌细胞、吸收细胞、纤维细胞和肠腺细胞。

2.对虾是枝状鳃,螯虾是丝状鳃,沼虾类是叶状鳃。

3.触角腺的排泄口位于第二触角基部乳突的薄膜上。

4.虾类雌性生殖孔位置在第三步足底节基部内侧,雄性在第五步足底节基部内侧。

5.十足目精子分为两类:单棘型和多棘型。

6.中国对虾精子形态呈鸭梨状,分为后主体部、中间帽状体和棘突三个部分。

7.洄游的种类:生长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生殖洄游。

8.枝鳃亚目的产卵类型:直接产在水中。

对虾类产卵方式:产后抱卵。

9.海水池塘水水质按肥度划分为5级,对虾蟹养殖来说,2~4级水是适宜的,最适是3级。

10.过氧化钙调控水质的作用有:供氧、杀菌、调节PH值。

11.十足目的幼体阶段包括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后期幼体等。

12.虾蟹类血细胞通常分为三类,分别是无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

血液的颜色在呼吸色素氧合型呈淡蓝色,脱氧型呈无色,造血器官位于额角基部。

13.虾蟹体壁由钙化层和非钙化层组成,前者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后者称为膜层。

14.雄性河蟹附肢位于腹部1~2体节,主要功能是交配;雌性河蟹的附肢位于腹部2~5体节,雌孔位于愈合后的第三节胸板上。

雄孔位于第四对步足底节基部。

15.蟹类的幼体阶段包括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与虾类相比缺少无节幼体和糠虾幼体阶段。

16.水产资源的数量变动相关因素有补充、生长、自然死亡和捕捞。

17.对虾类的纳精囊可分成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前者如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后者如凡纳滨对虾。

18.影响虾蟹类性腺发育成熟的主要因子有温度、光照、营养,卵巢发育第四期称为大生长期,卵母细胞组织学主要特征是卵黄积累。

19.虾蟹类神经内分泌器官主要有X-器官、窦腺、脑,复眼有成像功能,对于深海和夜行种类,多形成叠加影像。

20.虾蟹类附肢的基本构成是由基肢、内肢和外肢三部分构成。

21.虾类的步足1~3为螯状的如中国对虾、1~2步足为螯状的如长臂虾,全都是爪状的如龙虾。

22.虾蟹类的摄食强度与温度、饵料种类、饵料丰度、健康状况等因子有关,生殖腺的发育成熟程度主要受光照、温度、营养的影响。

23.在虾类第一触角柄部的第一节基部具一(平衡囊),其内有砂粒,有司体位及姿态平衡等功能。

24.虾类的口器由一对大颚、两对(小颚)、三对(颚足)组成,用以咀嚼、磨碎食物或协助抱持食物、辅助咀嚼、进食活动。

25.雄蟹腹部窄,呈三角形或钟形,腹部退化,第( 1 )、( 2 )对腹肢特化为交接器。

26.虾蟹类的主要幼体阶段包括: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和后期幼体阶段。

27.对虾的精荚分为两部分,即(豆状部)和瓣状部(翼状部)。

28.虾类腹部最末一节为尖锐三角形,称为(尾节),其腹面基部为肛门开口处。

29.虾蟹类的排泄器官为(小颚腺)和(触角腺)。

前者多见于幼体,后者可分为腺质部和膜质部两部分。

30.虾蟹类的化学感受器包括第一触角鞭和(口器或鳌足)等,感受嗅觉和味觉。

31.蟹类通常雌性在第( 5 )节腹甲上,雄性在第(7 )节的腹甲上或末对胸足座节上有一对生殖孔。

32.虾类的第(1、2对)腹肢通常为雌、雄异形。

33.一般认为虾蟹类的生长随着蜕皮的发生呈(阶梯)式增长。

34.对虾幼体的摄食率与饵料密度有关系。

随着饵料密度增大而增加,在某一密度下达到最大摄食率。

这个密度值称为(最大密度)。

35.一般来说,对虾幼体病毒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幼体摄食了感染病毒的亲体粪便;( 育苗用水受到病毒侵染);幼体残食而导致病毒的传播。

36.含有有毒物质的海水经过活性炭或(沸石粉或麦饭石等)过滤,均有去毒或减毒的作用。

37.对虾育苗要求海水的pH在(7.8-8.6 )之间。

而有些内湾或经过长渠道输送或长期贮存的海水,pH常过高,育苗前必须经过调整。

38.一般,池塘中浮游植物的湿重每立方米水体(10-50 )g为富营养水(半肥水,透明度40-100cm),(50-200 )g为肥水(透明度25-40cm)。

39.中国对虾为雌、雄异体。

雄虾产出后约( 5 )个月成熟,秋末冬初与雌虾交配,将含有精子的精荚授予雌虾纳精囊内。

40、中国对虾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渤海)、(黄海)。

41、绝大多数对虾的寿命只有(一年)。

42、中国对虾在自然海区的产卵期是(4~6)月。

43、雌虾的个体一般比雄体(大)。

44、(额角)的有无可以作为蚤状幼体Ⅰ期和Ⅱ期的鉴别特征。

45、虾苗的计数方法有(重量法)和(容量法)。

46、人工育苗中的增温方式主要有(锅炉增温)和(电加热增温)。

47、亲虾暂养一般以(0.5)℃的梯度升温。

48、溞状幼体主要以(单细胞藻)为食,如(硅藻)等。

糖虾幼体主要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如(轮虫)。

49、换水一般是从(溞状幼体)阶段开始的,每日换水量为(1/3)左右,换水时温差不要超过(±1)℃。

50、虾病的种类很多,根据致病源的类型可分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两大类疾病。

51、对虾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

52、对虾的一生有两次洄游,即(产卵(或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

53、在自然海区,中国对虾雌虾略呈(青灰)色。

54、雌虾的外生殖器官称为(纳精囊)。

55、对虾的无节幼体阶段分为(6)期,具有(3)对附肢。

56、糖虾幼体在水中呈(倒立)态。

57、育苗池的四角要抹成(圆弧)形,以避免有死角。

育苗池一般为(水泥)建造。

58、漂白粉的消毒作用是因其含(有效氯)成份。

59、在自然海区,处于幼体发育阶段的对虾以(小型浮游动植物)为食,主要有(硅藻或单细胞藻)和(轮虫及贝类幼虫)等。

60、雄虾的生殖腺称为(精巢),(储精囊)是贮存精子的地方,雌虾的生殖腺称为(卵巢)。

61、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卵巢发育(越快)。

62、受精卵与非受精卵的区别是,前者有(受精膜)。

63、换水用的网箱一般用(筛绢)及(箱架)制成。

64、运输亲虾尽量使用(原海区)的海水,长途运输在途中要(充氧),运亲虾的海水透明度要大。

65、雌虾刚交尾后,纳精囊的纵形裂口中留有(精荚附属物(或瓣状体)),纳精囊变成(乳白色)。

66、越冬期间,亲虾的常见环境疾病有(藻类附着病)。

67、幼体培育期间,因重金属离子超标会引起(棘毛萎缩病)。

68、在自然海区,幼体常集中在(河口附近),或在(内湾)中生活。

69、在自然海区,(7~9)月份是中国对虾索饵育肥时期。

70、雌虾卵巢将产卵时外观为(褐绿)色。

71、尾棘的对数可以作为(无节幼体)的分辨依据。

仔虾以(日龄)来表示发育期。

72、新建水泥池育苗前要经(淡水浸泡),使池水PH值稳定在(8)左右才能使用。

73、一般而言,亲虾个体越大怀卵量(越多)。

74、越冬亲虾池水质要求溶解氧含量为(5毫克/升)以上,PH值为(7.8~8.6),总氨氮含量不超过(0.6毫克/升以下),盐度控制在(150/00~350/00)。

三、选择题下列每题中的选择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序号填入括号中。

1、中国对虾在越冬场时(A )A 、活动能力弱B 、摄食强度大C 、索饵育肥 C 、雌雄交尾2、中国对虾的产卵盛期是(B )A 、3月B 、5月C 、8月D 、10月3、对虾的无节幼体(A )A 、有明显的趋光性B 、摄食单胞藻C 、第Ⅳ期身体分节D 、不蜕皮4、对虾人工育苗中培育幼体时投饵一般(B )A 、从无节幼体期开始B 、从溞状幼体开始C 、从糖虾期开始D 、从受精卵开始5、仔虾出池的最低规格是(A )A 、1厘米B 、0.7厘米C 、0.8厘米D 、1.2厘米6、亲虾越冬期当水温最低时,光照应控制在(A)A、50勒克斯B、1000勒克斯C、1000勒克斯D、室内自然光强7、纳精囊是(C)A、雄虾产生精子的地方B、卵子受精的地方C、雌虾贮存精子的地方D、雌虾的性腺8、幼体棘毛萎缩病(C)A、由细菌感染所致B、由室内光线太强所致C、由水中重金属离子超标所致D、由充气量过大所致9、无节幼体Ⅰ期与Ⅰ期的区别是(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