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课堂实录整理:罗平一中李建权孙颖(韩老师首先介绍相关剧情及剧中主要人物关系。
)师:我问下孩子们,周朴园是个好人还是个罪人?生:罪人!师:异口同声啊!要改变一个异口同声的习惯,好吗?异口同声有时候是对的,但有时候从别人那听来直接说出,没过脑子(这就不对了)。
是一个罪人,是吧!有没有说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罪人,彻底的罪人?就是没有一点点的好,没有一点点的优点。
生:他也懂得关心人。
师:他关心谁呢?生:他以前的恋人,梅侍萍。
师:嗯,他还牵挂她,是吗?生:是啊!师:他还惦念她。
另一生:他也关心他的儿子鲁大海。
师:还关心他的儿子鲁大海,你看了戏里,他关心他的儿子鲁大海了吗?生:虽然他对他(大海)的态度有些恶劣,但是当知道鲁大海是他儿子时,他的心还是有些微妙的变化。
师:嗯,有微妙的变化!待会分析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还会叫你的!他作为一个父亲,发现那是他儿子的时候,心里有些微妙的变化,你读得很细!也就是说,他是一个罪人,但是他还有作为老年人的惦念——对他儿子的、作为父亲的那么一种心里的微妙的牵挂,是这样的吗?那么现在回过头来,他是罪人,罪怎么得出来的?他犯了哪些罪?他最大的罪是什么?生:他抛弃了已怀身孕的爱人鲁侍萍,还有他把两千两百人给杀死了。
师:嗯,两千两百个工人,他并不是开枪杀死的,而是——生齐说:淹死的!师:江堤出险,淹死的。
就是(他)双手沾满了两千两百个工人的鲜血。
谁揭露他的?生:……师:这两千两百个(工人的事)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生:鲁大海(口里)。
师:然后每个小工他扣了多少钱呢?生:三百!师:(每人)扣了三百块钱,这是他发家的第一桶金,双手沾满了鲜血!所以说他是罪人。
两千两百个小工!刚才这个孩子又说他还跟侍萍恋爱,然后抛弃了她,并把鲁侍萍逼得怎么样了呢?生:自杀!师:是怎么自杀的?生:跳河。
师:跳河,是吧?就这两桩罪,是吧?一个是两千两百个人(被淹死),一个是始乱终弃。
其实还有!在第二幕剧里,鲁大海之所以来罢工,不是因为两千两百个工人(的死),他是因为什么罢工的?生:……师:(大家)预习课文时,他是因为两千两百个工人的旧账、老账来罢工吗?生:不是。
师:那么他是因为什么呢?请举举手,他是因为多少个人、什么事情来罢工的?生:他(周朴园)怂恿警察开枪打死了三十个工人。
师:哎,三十个还是三十六个?生:三十个。
师:三十多个工人,加起来是两千两百三十多个!孩子们,也就是说他杀人已经成为习惯了!只要出了事,他就要动用警察,要开枪,要镇压!所以这算一桩罪——杀人!第二桩呢,始乱终弃。
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虚伪、自私、冷酷、丧失人性的人,这概括来源于《教参》,由此来看,他这个人是非常反动的!自私、冷酷。
同时我们也可看出他的虚伪,他把她(侍萍)逼走了,逼她跳河!当然,并不止他来逼,他和他的父母一块逼——但是,我们再来看一看他这个罪人,说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罪人,是反动资本家的形象,作者好像是不大同意!也就是说我们《教参》说,他是反动资本家,我们《雷雨》就是揭露了反动资本家的虚伪、冷酷,曹禺写这戏就是揭露反动资本家获取最大经济利益,暴露这个大家庭里的冷酷,这个大家庭里的混乱,这个大家庭里的罪恶——我们能不能得出这个结论来?能不能?生:……师:根据刚才我们说他是一个罪人,杀了两千两百多个人,能不能得出这个结论?生:能!师:哎,我觉得很容易就得出来了!很简单,反动、自私、冷酷、无情、强硬。
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来,曹禺先生在写这戏的时候,他自己很委屈!看见别人这么去演了,他自己说了这么段话,读一下。
(多媒体投影曹禺话语,让一学生读)生: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
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师:“匡正”——也就是说揭露了他,然后让这个社会不要向他学习,揭穿了他,倡导人们不要去学习自私、虚伪的人,这叫匡正。
曹禺当初写《雷雨》并没有批判、讽刺和揭露什么这意思,他用了一个词“匡正”。
而一直到现在,《雷雨》(的主旨)都是这样解释:批判资本主义大家庭,暴露资本家的罪恶、虚伪、残酷。
那么曹禺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
(投影展示:“《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
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
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
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
”)师:他在说什么?生:他对神秘的事物是不可理解的。
师:就是对神秘的不解,并不是对资本家。
你怎么看?(问另一生)生:我认为他要说的是对宇宙间事物的憧憬,包括对人类心灵的憧憬,对人类精神和举动的一种好奇心。
师:对人类心灵世界的好奇,对吧?比较神秘。
另一生:我认为是他对社会某些现象和问题的剖析。
师:这是社会层面,还有“对宇宙间”呢?宇宙更大,宇宙间很多东西是可理解的还是不可理解的?生:不可理解的。
师:是清晰的简单的还是隐秘复杂丰富的?生:隐秘复杂丰富的。
师:也就是说(曹禺要表达的是)隐秘的不可理解的,不是简单明显的来暴露社会上资本家和工人间的矛盾。
曹禺有种委屈和不满,他当初写这戏就是因“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宇宙间有那么多神秘复杂的东西,他在写这些。
可是现在我们简单的把它概括成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资本家跟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揭露资本家的自私、冷酷、无情、虚伪,曹禺没有这个意思!而什么叫“神秘”、“隐秘”、“不可理解”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一看:先看周朴园的两桩罪(投影显示:始乱终弃,铜板滴血)然后再看看周朴园的结局,他是一个罪人,可是他的人生结局,他犯了罪他受到惩罚了吗?他第一得到荣华富贵啊!那到老应该幸福美满,家庭和谐啊。
周朴园最终得到这些了吗?生:没有。
师:他得到什么呢?(投影显示:周的结局——罚,家破人亡)几番恋情不合伦,几条人命不得生,几个家庭同破碎,几个生者孤苦终。
曹禺在尾声里写,最后繁漪和侍萍精神都不正常了,周朴园伺候她俩。
周朴园最后得到圆满了吗?生:没有。
师:儿女死的死,走的走。
他开始犯了那么多罪,最后受了罚。
那么我问大家,犯了罪,应不应受惩罚?生:应该!师:应该是吧?必然不必然受到惩罚?生:必然!师:也就是说,犯了罪就必然、肯定、百分之百受到惩罚,相信吗?一生:不相信。
师:也就是犯了罪不会必然受到惩罚?生:是的。
师:(对另一生)犯了罪会不会受到惩罚?生:我觉得会。
师:你能阐释一下吗?生:现在有法律来约束,以前社会伦理道德也会让他受到惩罚。
师:只要犯了罪,那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马上就报。
所以刚刚那同学说犯了罪不会受到处罚是错误的?(老师和学生充分互动,先前哪位同学思路也被引了过来)你们都错了!一生辩:戏里的年代社会黑暗腐朽。
师:那是旧社会,也就是说现在要是谁犯了罪,一定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生:是的。
师:现在是非常圆满的,过去是不圆满的?生:是的。
师:现在也有很多坏蛋没有受到惩罚啊!如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要警察干什么!因为已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了。
可每天都有大量的案子,据说破案率百分之七十就很高了,还有百分之三十漏网的。
生:但是现在国家政府正在努力。
师:可再努力他能百分百受到惩罚吗?生:那倒不能。
师:天网恢恢有没有疏而漏的时候呢?生:有。
一生:现在受法律约束,以前这方面差些,但是犯了罪,他内心的自责,内心的痛苦,也是一种罚。
师:也就是道德上的谴责,内心反省。
好了,回到刚刚说到的“必然”,什么是必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里是偶然还是必然?生:必然。
师:这是社会现象,下面我们看看自然现象(老师将一板擦举过头顶),我撒开手,它必然还是偶然掉在地上?生:必然!师:(撒手,板擦落地)它必然掉在地上,这是自然科学定律,受地球引力影响。
那在社会规律上来说,恶一定有有恶报吗?刚刚同学说社会不惩罚他,他心里会惭愧,有些人他心里会惭愧吗?生:不会!师:这里是必然还是偶然?生:偶然。
师:也就是说,做好事和做坏事跟善报和恶报之间,它是必然的单线的联系还是复杂的多线的联系?生:复杂的多线的联系。
师:有些人有没有这种可能,他做了好事得到了恶报?生:有。
师:好人没好报,有没有这种现象?生:有。
师:那坏人也有可能得到好报。
你还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生:……师:孩子们,我们必须进行这种严密的思考,不能感性。
行善行恶跟好坏报之间有没有必然关联?生:没有。
师:社会历史现象、人生现象是否跟自然现象那样有那么多必然与直线联系?(教师再次演示板擦落地现象)生:不是!师:那么我们看这部戏,周朴园做了坏事,后边得到了这种结局(家破人亡),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生:必然的。
师:戏里的是必然的,这就是一种神秘。
周朴园前面干坏事,后面就让他受惩罚,老天爷在那看着呢,这就是疏而不漏。
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有没有老天爷?生:没有。
师:是的,没有。
这就是曹禺写的神秘,可理解吗?生:不可理解!师:年轻的曹禺在清华园里对人生、社会的这些现象不可理解。
(戏里周朴园犯的)罪跟(他的)结局之间冥冥有天意,这个“天意”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生:偶然。
师:可让我们读剧本的人产生一种“必然”的想法。
下面看“诅咒”,读一下(投影展示:鲁大海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一生:(读)师:这里是一种诅咒,诅咒就是咒人,用语言去诅咒别人,这种诅咒能否应验呢?生:不一定。
师: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呢?生:是偶然。
师:他骂的不是他的爸爸而是资本家。
他的诅咒实现了吗?他爸爸绝子绝孙了吗?生:没有。
师:考虑一下他的俩个儿子(周萍和周冲)死了吗?生:死了。
师:那这算不算断子了呢?生:算。
师:鲁大海到了结尾,曹禺没有告诉我们他去哪了。
两个儿子死了,一个儿子下落不明了,我们还能想象他还有孙吗?生:不能。
师:那这个诅咒实现了没有呢?生:实现了。
师:基本上实现了,偶然又变必然了,神秘不神秘?生:神秘。
师: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就是生:一语成谶。
师:一语成谶,“谶”就是实现的那种感觉,一种很神秘很隐秘的。
下面看四风发的誓(投影展示:鲁四凤:妈,我答应你,以后我永远不见周家的人。
〈雷声轰地滚过去。
〉鲁侍萍:孩子,天上在打着雷,你要是忘了妈的话,见了周家的人呢?鲁四凤:〈畏怯地〉妈,我不会的,我不会的。
鲁侍萍:孩子,你要说,你要说。
假如你忘了妈的话。
鲁四凤:〈不顾一切地〉那、那天上的雷劈了我。
)师:也就是不让她去见自己的哥哥,当然她的妈妈没有告诉她是怎么回事——那是她的亲哥哥呀!如果她去见了,那天上的雷会劈死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