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语会教研成果一等奖:《雷雨》课堂实录(全国中语会教研成果评比一等奖)教学目标: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周朴园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点拨、讨论。
教学媒体:powe rpoint课件教学准备:课前发相关补充资料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视频资料《雷雨》结局片断(1分30秒)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师:19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它就是剧中的主角——周朴园。
2、出示周朴园有关图片——选取3、4位学生谈初读对周朴园的印象。
生1:残酷、狡猾。
生2:虚伪、阴险。
生3:有文化、挺传统的,旧式知识分子。
生4:感情不专一。
师:同学们眼中的周朴园显然不同,其实周朴园在文学界也是倍受争议的人物,今天,我将和一起来探究: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投影)二、探究体验:1、提供鉴赏人物视角,引出黑格尔名言“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黑格尔《美学》(投影)师:黑格尔显然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
2、进入具体语言情境情境一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让学生体验“我们”在表意上的作用,暗示两人有过不寻常的关系)生:“是个好地方”的“好”是有着特定内涵的,对周、鲁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请看: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
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
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
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
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
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
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师: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生: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师: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提供解读视角: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
——(奥地利)弗洛伊德(投影)生: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27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的高超。
师:可是,这段甜蜜的爱情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而导致两人分手,是什么事呢?(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剧情)过渡到情境二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周家的门。
师:请一位女生读屏幕上鲁的第一段话,请男生点评。
生:内容错了,书上是“你们”,这里是“你”。
师:“你们”与“你”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
生:“你们”暗示了赶鲁侍萍走不仅有周朴园,更主要的是周家。
(请生联系上下文语境,体会鲁侍萍复杂的心情。
)生:鲁、周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两人的相爱也是真实的;鲁对周有怨恨,但更主要的是恨周的软弱。
多媒演示相关材料: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
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师: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
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所以,“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师:“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状。
)情境三周朴园:你静一静。
把脑子放清醒点。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祢补我的罪过。
师: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生1:应是真实的,周朴园当年能爱上侍萍,说明侍萍自然有过人的魅力。
当自己最心爱的人突然失去,周朴园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
为了弥补内心的失落,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生2:周朴园的怀念是虚伪的,他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
生3:我不同意生2的说法。
周朴园的怀念当然是真实的,如果是虚伪的,事情已过去三十年了,周朴园要伪装给谁看?吃饱了没事干吗?生4:周朴园要伪装一时容易,要伪装三十年是多难啊!在我看来,周朴园的怀念简直成了他生命中持之以恒。
生5:周朴园是个花花公子,假如不是刻骨铭心的爱情。
他也不会对一个下人如此放在心上了。
生6:周朴园的怀念确实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不能因动机的自私而否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性。
师:此时,大家眼里看到的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是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
不过,随在剧情的发展,周朴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了。
过渡到情境四(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半晌。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师:请大家讨论此时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生组成4人小组充分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交流。
教师也参与学生讨论,并给足时间讨论。
)生1:周朴园害怕鲁侍萍来敲诈,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而变得翻脸不认人。
生2:周朴园已是大资本家,而眼前的鲁侍萍是佣人四风的妈,俩人地位太悬殊了,他怕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受到威胁,更不愿鲁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所以用残冷的话来结束这段旧情。
生3:周已不是当年那年轻冲动的大少爷了,几十年磨练已使他精明世故、沉稳老练,从下文他镇压工人罢工的手段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的心已变得狠起来。
所以他对鲁侍萍的残酷是比较符合其身份和心理特征了。
生4 :舞台说明中“半晌”中的提示,我觉得周朴园发现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梅侍萍了,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情,本能的反应马上到了现实,所以周用如此绝情的方式来结束对梅侍萍的幻想。
师: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又是怎么表现的——过渡情境五: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侍萍。
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
师:“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请同学联系上下文来说明周朴园究竟是怎样解决和鲁侍萍的恩怨?生1:用金钱,即文中的支票。
生2:让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
生3:我补充一点,周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并没有让她相认。
师:通过解决的方式,你对眼前的周朴园有什么看法?生1:周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并没有让她相认,主要出自害怕母子相认给其家庭惹来麻烦,表现其办事周密,精明老到。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天下再也没有比母子相逢不能认的惨事了,这又表现周心狠手辣的性格。
生2:用支票来打发鲁侍萍表现其资本家的本性——金钱是万能的。
它既可以隐瞒事情的真相,又可以赎回自己的良心,足见其圆滑、自私。
师:“五千块钱的支票”对周、鲁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请同学们看两句话:(投影)“鲁大海:对仆人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
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鲁贵对四凤:汹汹地讲脸呢,又学你妈的那点穷骨头,你看她!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
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
”师:看了上面的演示,两者比较后,你能对周朴园有什么新的认识?生1:五千块钱对鲁侍萍而言,是一笔巨大收入,可见周朴园对她的偿还是真诚的,是真的想让鲁安度晚年。
生2:明白五千块钱的概念后,我觉得周朴园太吝啬了、太冷酷了,尤其“你可以先拿去用”中的先字让人感到周是在施舍,根本不把鲁当做自己的爱人看待。
生3:金钱补偿虽然过于功利,但我觉得这是周朴园最好的弥补方式了,比较符合他的身份。
在现实中,金钱补偿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方式,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是很不错了。
三、拓展升华、挖掘主题:师:讨论很精彩,下面请大家看看作者的观点:(投影)“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
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
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曹禺师:同学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有政治的、有社会的、有经济的、有联系实际的、也有从人的角度;有浅的,也有深的,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周朴园。
如果把同学们的认识和作者的认识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周朴园的形象太复杂了,既有明显的否定性因素,也有浓厚的人性的东西,是善恶并存、好坏兼备的,是有点说不清楚的。
那么,认识周朴园有什么意义吗?对你有什么启示呢?生1: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是悲剧的一种。
但是,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可以成就新的悲剧。
如果周朴园选择了侍萍,他们顶着家庭的压力走在一起,能幸福吗?我想也没有人能保证他们不会发生冲突,不会产生悲剧。
生2:问题不在于谁制造了悲剧,而在于认识到悲剧无处不在、人生的不完满,这或许是讨论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