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课堂教学实录《雷雨》课堂教学实录《雷雨》课堂教学实录海边沉思《雷雨》课堂教学实录——兼评程翔老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师:老师刚刚了解了一下,你们已经学习完了这篇课文,对吧?生:对(齐答)师: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学习呢?换个角度再学习一次。
(这对老师将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师:老师教了近三十年,这篇话剧也不知教了多少遍,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感觉,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了些眉目。
(何其谦虚)话剧即戏剧,对话是重点。
对话有长度,可分为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
对话篇即教材节选文,就《雷雨》而言,有几个对话段呢?生:三个对话段。
师:依据是什么?生:依据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却未识出其身份,识出其身份后矛盾开始有波澜,鲁大海出现后矛盾进入高潮。
师:嗯,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太笼统。
生:老师,我认为只有两个对话段。
师:哦!你的依据又是什么?生:我的依据是戏剧的前半部分是两人对话,后半部分是多人对话。
师:似乎也有道理。
生:老师,我不赞成她的看法。
师:那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还是分为三个对话段,第一个对话段是周鲁俩人共忆无锡梅小姐,第二个对话段是鲁侍萍来周家的目的,第三个对话段是围绕罢工、复工展开的。
师:很好!你概括得非常到位。
那我们划分对话段的依据是什么?生:对话的内容。
师:对,对话的内容,即话题。
话题换的地方就是切分对话段的地方(举生活中的事例)。
所以,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雷雨》的对话段、对话组之后,能读懂所有的话剧,理解所有话剧的内容。
那第一对话段里又有那些对话组呢?生:第一对话组是周鲁俩人共忆无锡梅小姐并作出不同的评价。
师:怎样不同的评价?生:我认为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怅悔,后悔。
师:具体一点。
生:周说是小姐,鲁说不是小姐,是下等人。
师:这是称呼的不同,那评价呢?生:周说梅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鲁说梅小姐不清白、不贤惠,也不大规矩,师:为什么两人对梅小姐的称呼、评价有这样大的区别?(给同学们思考时间,师巡视)生:周那样说表明他对梅小姐还有一些爱恋,侍萍那样说表明她恨自己有那么一段经历。
师:那他们两人相爱是不是一种罪过?生:不是罪过,却是一个错误。
就当时是错误,但就现在来说是一种权利。
师:说的太好了,相爱是一种权力,不是罪过!在侍萍看来,一个仆人居然爱上了资本家的大少爷,而且还生下了两个儿子,这当然是不规矩的,也不守本分的。
当时我怎么就那么大胆,无视封建等级观念、门第观念的存在呢?现在想想当然不规矩、不贤惠、不守本分……(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师:第二对话组:回忆梅小姐被赶出周家的经过。
周家为什么一定要赶走她呢?生:周家为了娶一位有钱的阔小姐(繁漪),这才显示出门当户对。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学生沉默)可以交流一下。
生:因为两家的身份、社会地位不同而招致舆论。
师:众人可能都把责任推到周家人身上,读原著后,老师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娶一位有钱的阔小姐(繁漪)就一定要把侍萍赶出去吗?或者说有没有这样的两全之策,既让周娶阔小姐,又不让侍萍离开周家?生:肯定可以的,那就娶阔小姐作妻,让侍萍作妾。
(学生大笑,听课老师亦笑)师:好的,不能作妻,作妾总还是可以的。
作为周家父母,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长孙(周萍)幼年失母,作为周朴园,他当然更不希望自己深爱的并为周家生下两个儿子的侍萍离开自己,就是繁漪也会同意让她留下来做妾的。
但侍萍还是被扫地出门,这又是为什么?生:说明侍萍挺有骨气,挺有尊严的。
师:是啊,侍萍确实有骨气,有尊严,我为你们周家生有两个儿子,凭什么让我做妾而让繁漪作妻?就只是我的出身、我的地位低吗?所以她一定要作妻,而这恰恰触犯了周家的底线-------什么条件都可答应,就这一点坚决不让步!师:所以,离开周家后的经历就是第三个对话组。
这些句子很有嚼头,同学们把这些句子画记:……嫁了个人,生了个女儿,境况很不好,她的命很苦,以后还嫁过两次,都是很下等的人,她生活很不容易。
此时的侍萍为什么话语这么多,为什么要在周朴园面前说这些?生:为了获得怜悯、同情。
生:是为了报复周朴园,我的这些经历都是拜你所赐。
生:为了羞辱周朴园,我鲁侍萍宁可嫁给下等人作妻,也绝不嫁给你作妾。
师:我们试想,侍萍这三十年所积聚的苦水能向谁倾诉?自己的丈夫(鲁贵)?抑或自己的儿子(大海)、女儿(四凤)?都不能,只有当倾诉对象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才可能发泄倾诉的,所以,此时的侍萍仅仅是为了——倾诉(学生齐答),因为这时的侍萍已然断定周朴园还爱着自己,你们能从哪句话可以发现?生:顶老的箱子里的一件旧衬衫。
师:于是,侍萍决定暴露自己,让周朴园认出自己。
原著中的一句话被删掉了: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当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个叫朱琳的女演员,她不肯演侍萍,认为侍萍没骨气,这个问题还有必要去探讨吗?将这些句子读一读。
(生读)师:认出侍萍后,周朴园说了一句: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怎么理解好。
生:露出庐山真面目,说明周朴园虚伪、冷酷。
师:传统的解读都认为此时的周朴园虚伪、冷酷,但仔细一想,总觉得不妥,你们觉得呢?生:这是周朴园的本能反应,他担心她会利用过去的关系来敲诈自己,干扰他的家庭,影响他的声誉。
师:你太了不起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纠正过去一贯错误的认识,为周朴园平反!谁指使你来的?(结合原著我们知道是繁漪要她来的)所以侍萍说不是我要来的,那又该怎么回答好呢?想来想去,不好答,于是她答道: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这里自然显示出曹禺的创作意图:不想揭露、批评什么,只是冥冥之中感觉有一种不可抗拒、不可挣脱的东西--------命,在我的心头涌动……生:由此说来,雷雨并不是反映道德层面的,而是反映人性的东西。
师:是啊,因为人性总是超越道德之上的。
生:老师,那这句话就不能随意理解啦:这些年我也学乖了。
师:确实,你不仅能解决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你还能发现问题。
生:谢谢。
那该怎么准确的理解呢?师:大家讨论交流一下(师走下去巡视并参与讨论)生:老师,我觉得吧,这些年的乖是相对于过去的不乖而言的,也即三十年前我是多么的幼稚,居然敢漠视封建等级观念,现在我不得不向这些观念低头了……(老师、同学、听课老师热烈鼓掌)师:掌声告诉我们,你的回答太精彩了!师:因此,年轻的曹禺是怀着悲悯情怀写作《雷雨》的。
当年演繁漪的一个女演员很讨厌她,于是久久不能进入角色,坐在下面观看的周总理觉得越来越不对劲演出结束时,写了一张便条给了身边的邓颖超,让她交给那位演员内容是:请对繁漪同情、同情、再同情。
……所以,我们应该按照文学规律、结合原著对文本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做出片面的解读和理解。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棒,谢谢大家。
下课。
评述:本节课是由北大附中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于2010年12月19日在昆明市第三中学举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暨魅力语文·魅力课堂所执教的一堂展示课,现就本堂课作简要评述。
一、对戏剧《雷雨》的深入研究,使得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自然突破。
教师很强的表演能力与语言驾御能力,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程翔老师本堂课只选择了《雷雨》节选部分来讲解,既谈《雷雨》的诞生,也讲《雷雨》的轰动影响,而且本课的讲解角度恰恰与教学参考书不完全一样,大有给周朴园平反的意味,这完全是程老师自己精心备课,大量阅读,深度解读后的结果。
他明确指出,教材的版本是1979年的,这个版本与曹禺创作原意不完全一样;充分地阅读曹禺创作后记,比较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曹禺的创作目的;而且在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长期演周朴园、鲁侍萍的演员进行深入交流,更深刻地理解曹禺创作《雷雨》的意图。
尤其是他结合原作中的相关语句被编者删掉后再节选到教材中的那些片段,如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更能让学生听了之后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即便是那些没有阅读过原著的语文教师听了之后都百感交集,感慨良多。
虽然这并不算创新,但程翔老师的那种对文本的深入研究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学习。
二、高超的筛选能力。
程翔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高超的筛选能力,也使我们打开眼界。
本文的内容本来有三个对话段,但程老师只选择了共忆无锡梅小姐和侍萍来周家的目的这两个部分重点讲解,而且的确让学生从文本里找到了有关周朴园、鲁侍萍两个人感情变化的文字,使得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更好地理解曹禺从人性这个方面来写这两个人物的意义。
对雷雨的传统解读一般都停只留在道德层面,对人性的话题探究却很少涉及,孰不知人性总是超越于道德之上的。
(程翔语)再加上程老师富有表情的表演和极具话剧演员水平的朗读,使得这堂的艺术感染力增添许多。
三、程老师的教学理念的表达与渗透,让我们看到他极高的人文素养。
在授课过程中自然地传递自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和看法,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旗帜鲜明且富有激情地阐释,特别是他大声疾呼: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多媒体,非常形象地指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自己发声发光发电,切忌动辄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资料,尤其是经典篇章。
因此,在这节课中,程老师自始至终没有使用多媒体,全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大大超乎我们听课老师的想象----这可是一堂全国性的特级教师的展示课,同时这也是对当下极为盛行的伪公开课的一次直面挑战。
我以为这是对当下语文教师思想认识水平的一次洗脑。
当然,再好的课,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的,这堂课中所体现的预设生成的成分偏多,师生之间动态生成的过程很少,从课堂教学实录中即可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