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ppt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ppt


结论:
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 生产关系(经济制度)也在不断推进。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 革,推动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总是处于 从适应到不适应,经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再到 新的基础上的适应的运动过程。
(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低级阶段——简单商品经济: 市场只是商品交换的场 所.
简单商品经济是以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 础的商品经济,交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 身的消费需要,商品交换仅在较小的范围内存 在。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占主 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补充。
发达的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 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发达的商 品经济与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就形成了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更替与一般规律
(一) 社会经济制度更替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奴隶社会:奴隶主直接占有大量奴隶使较大规模的 生产协作成为可能。 封建社会: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农民具有一 定的人身自由。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 佣劳动制度对工人进行剥削。 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 劳分配。
开放型经济
以社会分工为基础,通过 交换建立经济联系
保守型经济
开拓型经济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优胜劣汰,开拓进取
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是社会生产力不发展 的产物;商品经济则是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是社 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4、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高级阶段——市场经济:以市
场为配置资源主要方式的
第二节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 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三、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什么是商品? 好象于交换 (或以交换为目的而 生产)的(对他人或 社会有用的)劳动产 品。
要记下来哟,等 会儿有用的!
(1)必须是劳动产品——包含有人类的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 运行的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经济的基 本形态 第二节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第三节 商品的价值量 第四节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 第五节 货币的产生与职能 第六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七节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有没有用取决于物品的物理或化学性 质(自然属性)
粮食,不论是不是商品,不管是原始社 会时期的、还是奴隶社会时期的,不管是资 本主义国家的、还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都具 有充饥和提供营养的作用,但如果发霉腐烂 (物理、化学性质变了),就没有用了。
(3)物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寓于物品之 中。
说某个物品,就等同于说某个使用价值; 粮食—充饥
说某个使用价值,就等同于说某个物品。 充饥—粮食
(4)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生产的物质越丰富,社会越富有。
思考:
只有对人们有用的(也就是具有使 用价值的)物品才可能成为商品;但 并不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 对不对?
(商品=劳动产品+交换)
2、价值
不同的商品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 是因为它们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东西。这个 相同的东西决定了不同的商品按一定的比例 进行交换。例如:
劳动;
(2)必须是用于交换(或以交换为目 的而生产的)——有偿(以盈利为目的)
的行为,而不是无偿性质(礼品馈赠、礼 尚往来或自己消费);
(3)对他人或社会有用——有用才能发
生交换。
根据给你的定义思考:以下哪些是商品?
原始的土地、河水 (不是)
宇宙中的空气、阳光 (不是)
同学买来送给你的生日礼物 (不是)
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 经济制度变化的根本动力。
2.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 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
3.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 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重要结论
社会生产的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变化 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要求生产关 系相应地发展变化。生产关系随生产力 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和形式,是社 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所有(根本条件、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东西属于不同的人所有
忘记了吗? 红色是重点!
3、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自给自足的经济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交换经济
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 通过市场交换而实现
封闭型经济 以自然分工为基础,自产自销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认识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掌握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商 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价值形式的演变,了解货币的职能, 理解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学会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和解决 问题。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社会 经济的基本形态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更替与一般规 律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私有
制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发展 起来。商品交换开始有了集市贸易(约定俗成、 固定时间和地点)。 (商品生产出现)
商品交换+商品生产,于是就产生了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社会分工(一般条件、前提条件) 不同的人生产不同的东西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 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社会分工,没有
剩余产品,产品按照长期形成的惯例在氏族部落成 员之间进行分配。 (自给自足)
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剩余产品,
农业部落与游牧部落之间开始偶然的产品交换, 使产品变为商品。 (商品交换出现)
自家酿造的米酒
(不一定)
商店里变质没用的货物
(不是)
工厂生产出来的发往销售公司的产品(是)
氧吧里罐装的新鲜氧气 (是)
一、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1)定义: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 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
红色是重点!
(2)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它存 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