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舞剧基本理论一、舞剧词解舞剧—“以舞蹈为主要手段,表现一定的戏剧情节内容的舞蹈形式”。
(见《中国舞蹈词典》第130页)舞剧—“以舞蹈为基本手段的戏剧”。
(见((美学词典》540页)两种解释的差别在于,一种认为舞剧是舞蹈的戏剧,可以区别于歌唱的戏剧(歌剧),语言的戏剧(话剧)等,重点强调是以舞蹈为基本手段的。
也就是说,舞剧应该有它的独立存在价值,就像《奥涅金》,不能因为先有了歌剧《奥涅金》就使舞剧《奥涅金》逊色、多余。
舞剧中的舞蹈,特别是主要人物表现主要情节的舞段,应该是优秀的乃至精彩的舞段。
另一种解释认为有戏剧内容的舞蹈形式,可以区别于抒情舞如抒情性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等。
“抒情舞是舞蹈艺术的本质属性,而舞剧要求舞蹈表现手段必须有叙事的功能。
因此,抒情性与叙事性的完美和谐结合是舞剧的基本美学原则。
”(见《美学辞典》第540页)舞剧之所以区别于舞蹈主要在于它有叙事性舞蹈,即情节舞,也就是那种能表现特定人物在特定情节中的舞蹈,特别是能展现矛盾冲突的舞蹈(如《奥涅金》三幕双人舞;《驯悍记》中驯悍双人舞)。
这样才不至于名为舞剧,实则舞蹈只是陪衬,只用于描绘地方特色、时代色彩,一到主要人物的主要情节就只能用哑剧、标语、字幕、说明书完成。
或者是安排了情节舞却没有编出特定人物的特定舞蹈,语无伦次、含糊不清,缺乏魅力也不能使观众满意。
所以我们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完成情节舞单元之后才学习舞剧。
在舞剧中情节舞要力求达到“抒情与叙事完美和谐结合”。
这是创作舞剧的关键。
讨论: 1.能否按照自己的观念概括说明什么是舞剧?2.舞蹈和舞剧的区别。
二、舞剧的特征舞剧的特征是相对于一般的非舞剧舞蹈而言的。
在时间上,一般大型舞剧的时间为90一100分钟,中型舞剧40一50分钟,而一般的晚会舞蹈有3一5分钟的,也有6-9分钟的,1 0一巧分钟就比较长了。
所以,大、中型舞剧时间长便是特征之一。
舞剧具有特定的人物、情节,因而比非舞剧复杂。
例如,大型舞剧有三幕六场的篇章式,一般最少四章,其中每一场都有若干段,全剧独舞、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场面调度等搭配,编舞量大,需要一个庞杂的组织机构才能运转。
如果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上没做好准备绝对不能轻易开始,一旦开始,编导就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层出不穷的问题。
这也是大型舞剧的特点。
舞剧规模较大,因此对于编导在创编上的要求相对会高,不仅要拿出好本子,还要编出好舞,在导演能力上也要比一般舞蹈编创更强。
舞剧导演要具备在纷繁复杂的过程中始终抓住舞剧中心环节的能力,与剧组各方面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创造的能力,工作开始前及进行中的组织能力,充分准备之后还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身陷具体琐事而对最后演出的预见能力等等。
如何才能具备以上的能力?主要是靠实践。
以后我们会学一些工作程序和方法,但是学习任何方法都不能替代实践。
选择编导专业要有坚强的性格,勇于拼搏、探索成功之路。
著名戏剧导演焦菊隐说得好:“宁肯失败在探索上,也不能失之平庸”(焦菊隐《戏剧散论》)。
舞剧是“一组以戏剧、音乐、舞蹈、舞台艺术四种成分组成的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见《中国舞蹈词典》)。
而戏剧、音乐,舞美在舞剧中都有各自的特征。
在说特征以前先了解一下共性,也就是上面引用的那句话中的“舞台表演艺术”这个词。
舞台表演艺术是“需要有参与者—作者、演员、观众等”(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八卷第496页),要“有当众表演的直观性”,是“通过—当场表演—使观众获得—审美体验”(见((美学辞典》第485页)的艺术。
作者通过演员,演员通过舞台表演使观众获得审美体验,这是一切舞台表演艺术共同的规律,舞剧也不例外。
这就提醒作者(编导)两点:一是编导要熟知演员动作的可能性及舞台的局限和规律,一切创造要在这种可能性和规律之内才有效。
二是创作的一切要素—编导、演员、舞台的运用等,都是为了观众满意而不是自己满意。
观众是舞台表演艺术的上帝,也是舞剧的上帝。
再来看“舞剧是以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四种成分组成……”这句话,由于其中是以舞蹈为主、为基本、为核心,使得其他三种成分都因此而有了舞剧的特征。
</P< p> 为了发挥舞蹈善于抒情的优长,舞剧中的戏剧成分往往要简化。
我们常见的由文学作品为依据结构为舞剧的作品,过多的人物要省去,次要的人物要合并,几个事件只留一个最主要的,而将主要人物个性鲜明的舞段、感情或心理波澜大的环节、事件的矛盾冲突处,设置成完整的舞段大加发挥,例如《奥涅金》三幕的双人舞。
所以,曾有这样的说法:“舞剧中不能超过四个人物,不能超过三个事件”这虽然不是法律禁令,但说明舞剧不长于叙事而长于抒情,它的戏剧成分要简练、集中,人物要鲜明,相互间反差要大,这也是舞剧的显著特点。
由于舞蹈是舞剧的核心,那么与之相关的舞台美术,包括布景、灯光、服装、化装、道具也就有了特点。
舞美往往实景较少,将舞台空间留给舞蹈;而灯光变化用得较多,烘托不同时空的转换以及营造意境、氛围;服装一般穿得较少,以便突出人体动作,比如传统芭蕾的男主角,不论是王子还是牧羊人约定俗成都穿紧身裤;化装的头饰帽子一般从简,特别是主角,比如唐女子高髻,如果是女主角就要缩小降低,否则头长压了躯干和四肢动作不美或限制了头的动作。
道具在外国舞剧中用得较少,有时在象征身分时用一下,到舞蹈时就放下,便于展现人体动作。
中国人有所不同,中国的舞蹈历来使用的道具很多。
小至扇子、手绢、袖子、绸子、刀、枪、剑、戟,大至狮子、龙灯。
中国舞蹈中,道具非但不是舞蹈的妨碍,反而是手的动作的延长,从而产生了许多独特而丰富的道具舞。
利用周围一切资源来舞,中国人的武术、戏曲能够与环境中的任何物体共舞,不只是用手。
你们看成龙的武打片,桌子、椅子、柱子、衣服、楼窗、树、房顶……没有一样不能利用的,那种机智、趣味、丰富真是中国人的优长。
在中国的舞剧中,道具有其特别的意义,它可以突出人物个性,推动剧情发展,组织丰富的舞蹈。
舞台美术的总体原则是简,以一当十是非常必要的,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布景、灯光、服装、道具、化装也不例外。
舞剧的音乐服从于舞剧结构,时间长且结构复杂,因而舞剧音乐一般是一部结构完整的交响乐曲。
编导要将意图告诉作曲家,给予其充分的自由,这样,作曲家才能写出一部优秀的舞剧音乐。
好的舞剧音乐即使编导能力不够,若干年后有才能的编导会让它重新立在舞台上,《天鹅湖》就是最好的例子,可见舞剧音乐的重要。
不要过于拘泥节拍多少,以致将音乐拆得支离破碎。
以上所讲舞剧中的戏剧成分、舞台美术、音乐的特征都指的是一般规律,是从已有的大多数成功或失败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
但也有例外,毕竟,随着舞剧的发展又会总结出新的规律,因此任何规律在创作中不能视为禁锢,一定要根据“这一个”剧目的需要灵活运用。
三、舞剧的分类古今中外已有的舞剧可以说是一个海洋,可惜我们所能见到的却很少。
但仅是我们见到、听到或了解到的那一小部分就千差万别。
这里,我们用比较简便的方法进行分类说明,大致分成三类。
(一)戏剧式这种舞剧按照戏剧的开端、发展、高潮规律结构,是传统的舞剧结构方式。
说传统是因为从is世纪意大利、法国把舞蹈用来“表现故事”起就是如此,如《关不住的女儿》(法国)。
中国20世纪50年代舞剧的创作是从两届“苏联专家舞剧编导班”开始的,那时候学习的主要就是戏剧式创作方法,所以,我国20一世纪50年代的舞剧《小刀会》、《宝莲灯》都是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中国历史及神话的舞剧。
这一类舞剧的戏剧成分比较多,例如较多运用哑剧、生活场景、戏剧场面等。
有人会问,这种戏剧式的舞剧是否过时了?答案是否定的,克兰柯的《奥涅金》、《驯悍记》及他学生创作的《茶花女》等等,至今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
在《奥涅金》中,据说克兰柯在主要人物舞段中都设定了潜台词,舞蹈正是表达了潜台词。
在戏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中,正是从分析剧本的最高任务人手,分析角色的最高任务,分析每个角色的台词找到恰当的“潜台调”,即角色此时此地的心理活动。
所以克兰柯这么做并非偶然,他是在编过许多抽象的音乐式舞蹈作品之后,并且到苏联学习了戏剧式舞剧编导方法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创作了《奥涅金》、《驯悍记》这一类舞剧的。
除去戏剧式的结构,克兰柯在舞剧中运用了大段的戏剧场面、细节。
例如,《奥涅金》第一幕第二场,女主角达姬雅娜睡不着觉,于是写信,写了又撕,很长一段一点舞蹈都没有,与大段的双人舞自然衔接观众居然乐意接受。
这种传统的戏剧结构方式在中国比较容易被广大观众接受,因为中国大多数观众习惯于欣赏具象的、有人物、故事的表演艺术,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
剧目分析:《奥涅金》作剧目介绍,并将要分析的提纲,如:内容、意图、结构、全剧风格、分场、各场风格的区别、主要人物、主要舞段、优秀舞段分析等事先分别布置到每一位同学,然后放录像观摩,引导同学逐个问题发言讨论,教师对必要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交剧目分析文字卷。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详细分析了剧目才能学会如何结构及创作舞剧。
分析《驯悍记》、《茶花女》、《乡村一月》等经典舞剧。
(二)音乐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兴起,在美术方面出现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的观念,在舞剧界也形成了舞剧摆脱叙事性、摆脱对戏剧依赖的思潮。
巴兰钦彻底抛弃了文字戏剧的拐杖,创出了音乐芭蕾,也就是所谓的“跳音乐”—将完整的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等等在舞台上由芭蕾演员跳出来。
据说有许多著名的作品,可惜我们见到的不多。
比如:一组演员跳第一声部小提琴,另一组跳第二声部大提琴;如果音乐是“卡侬”,舞蹈也就按间隔依次模仿。
这被称为“看得见的音乐”,使观众得到视听统一谐和的审美满足。
因为是在跳交响乐也叫“交响芭蕾”,所以摆脱了戏剧,在结构上从属了音乐。
我们见到过大量既不摆脱具象也不摆脱戏剧成分的“交响芭蕾”,这是以格里戈洛维奇为代表的编导,他使舞蹈从总体上来说努力靠近音乐而减少(不是排斥)戏剧成分。
在结构上它虽然仍遵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的规律,但也可以说是按照音乐作品中善于表现富有戏剧性冲突的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结构。
因为在有人物形象、有戏剧性冲突的结构中,这二者的结构是相通的。
这类舞剧以独舞、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等舞蹈来表现,场面舞蹈化,同时,尽量减少哑剧,去掉生活细节,使之更为音乐化。
比如:《斯巴达克斯》、《爱情的传说》。
在编舞中广泛使用交响编舞法,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我们的编舞思维和编舞手法。
“交响编舞法是在舞蹈创作中借鉴交响乐的思维逻辑,以舞蹈特有的规律为主,力求达到音乐与舞蹈高度统一的一种编舞方法”(肖苏华)。
在介绍“交响芭蕾”和系统传授“交响编舞法”方面,肖苏华老师在我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剧目分析:《斯巴达克斯》、《爱情的传说》、《伊凡雷帝》、《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