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舞剧创作2

第五章舞剧创作2

第三节舞剧的选材与结构特征一、舞剧的选材什么样的题材适合编舞剧?苏联著名舞蹈编导家古雪夫认为:“主要人物的主要舞段可能成为精彩的舞段的题材,是有希望的舞剧题材。

”例如,《奥涅金》的双人舞,《驯悍记》的驯悍舞。

舞剧《唐吉诃德》是个反面例子,因为在观众的印象中,该剧只有西班牙舞,而当时唐吉诃德跟我们一样坐在台角上看戏,他自己的舞段我们已经不记得了。

舞剧《情疡》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因为有了好的双人舞、三人舞舞段而后“合理”成为舞剧。

舞剧选材的注意中心就是找戏核的可舞性,中心舞段的成活率、质量是舞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同样的题材,有的编导认为可以成为舞剧,那是编导的舞蹈想像力及编舞的功力所能达到的缘故;相反,认为不适合成为舞剧的编导是由于想像力和功力达不到。

因此,对于能力强的编导选材面相应的就宽。

只有不断地提高能力,才可能获得更多的舞剧选材自由。

只有感动了作者自己的,才有可能感动观众。

不只是舞剧,任何艺术和观众之间都要发生“共振”。

首先在选材时作者要受到震动,从而将其接触到的社会现象表现出来。

另外,编导要对文学作品中那些接触观众心灵使其难以忘怀的题材进行分析。

能找到好的舞蹈手段将为什么受感动表现出来,往往能使观众得到震撼。

编导对什么感兴趣取决于他的观念、层次、情趣和个性,所谓“字如其人”、“画如其人”、“舞如其人”正是如此。

舞剧亦如其人,来不得半点虚假。

舞剧为什么多从文学名著或民间传说这类现成的文学作品中找题材?这是因为舞剧剧本需要相当高的文学水平,一般编导达不到,很难独立完成。

而借助于文学好像接力赛,文学名著已经跑完了第一棒,舞剧编导可以接下去。

除此之外,也有不借助于文学著作,请作家帮忙写剧本的,如《丝路花雨》;有根据音乐提示重新构思的,如《阿姐鼓》。

舞蹈编导一般不能独立完成舞剧首创剧本的原因是编导必需身兼二职—又创编又导演。

编导一般是从小学舞,当演员出身,文学修养有限。

当然也有例外,如林怀民,他是先当作家、编辑而后才搞舞蹈的。

练习:1.每位同学至少寻找一个舞剧题材,并口述选这个题材作为舞剧的原因。

2.写出初步设想。

二、舞剧的结构特征大中型舞剧在结构上与其他舞蹈剧目有什么不同呢?第一,立意明确。

一个大、中型舞剧,一定要有明确的立意,不能含混,这是必不可少的。

创作者首先要向自己问个究竟,反复向自己提问,找到最明确的立意。

一个好的编导,要经得起领导或观众提问,要经得起宣传媒介记者的提问,更要经得起自己的提问。

如果没把握可以多请教。

一个大剧目要上台演出,编导是要负责任的,不能在立意上似是而非。

立意明确了,结构手段上可有多种选择,直叙、倒叙、先隐后显、貌似浅近其实深刻都可以。

第二,结构要有逻辑性。

小的抒情舞蹈有时候可以顺着音乐感觉走,排独舞、双人舞也可以边创作边排,而大中型舞剧,包括大型舞蹈诗却不行。

一台晚会或半台晚会的大作品,在结构上一定要有逻辑性,比如:开端的呈示、发展、再现、达到高潮,这不只是戏剧的逻辑,也是自古以来自然界万事万物发展的逻辑,是一种普遍规律,符合人类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思维逻辑及现代观众的心理要求。

即便是舞蹈诗,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至少要有起、承、转:合。

这么大的作品不能单纯“凭感觉”、“走着瞧”,不能起、起、起、起,也不能合、合、合、合。

第三,对比的运用。

在大中型舞剧或舞蹈诗的结构中,除去明确立意、安排结构以外,对比度也是需要很好运用的一个方面。

对比是艺术中无处不在的规律。

在舞剧结构中,编导要清楚这个剧目高潮在哪里?哪里动作最大?哪里最安静?有没有一动不动的静场?哪里上人最多?哪里最少?哪里最紧凑哪里最松弛?我们以前学戏曲动作,讲究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露先藏、欲放先收、欲强先弱,这叫做从反面做起,就是运用对比达到动作的效果。

一个大型舞剧在最后的连排合成中,一定要从整体的大的对比关系角度去审视,该强调的强调出来,该削弱的地方大胆削去,这样才能有整体效果。

大型作品更需要这种整理,如果处处平均用力,结果平铺直叙,大效果就出不来。

第四,运用手段的丰富性。

一部大作品,时间长,观众要求有丰富的审美信息。

不但要有独舞、双人舞、集体舞,也要有情节舞、风格性场景舞蹈,还要有些生活搭配,经常变化手法,让每段有不同的开始、巧妙的转换、聪明的连接、意外的结束。

它讲究的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切忌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就像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能够始终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有时设一个悬念吊胃口,最后又满足了好奇心。

不会讲的人,再好的故事平铺直叙也会把人都讲困了或者讲跑了。

三、舞剧的结构方式舞剧的结构方式常见的有:1.按事件发展顺序结构;2.按人物的心理历程结构;3.按意识的流动结构。

第一种一般按时、空的顺序结构,而后两种在时、空顺序上可以颠倒,自由转换,如《鸣凤之死》。

也有以诗画形态进行结构的,包含事件的发展脉络,如《阿诗玛》。

因为是大中型舞剧,篇幅长,更多情况下是复合结构的方式。

例如,按事件顺序结构而开始是一个倒叙的,如《泪泉》;也要按事件顺序结构而其中有梦幻段落,使时空离开原来轨道的,如《奥涅金》的第二幕;还有按事件发展顺序及按心理历程或者意识流兼而有之的结构方式。

除此而外还可以创造多种多样的结构方式,但先要为你的“这一个”舞剧找到最合适的方式。

好的结构方式是为作者意图服务的,又是为观众乐于接受的,使观众如“坠人云雾之中”的或是越看越没劲的结构,无论多么新鲜也是失败的。

一般说来,结构不成功的关键在于矛盾冲突的高潮或者起承转合的“转”,或者正、反、合的“反”没有处理好。

无论用什么方式结构,单纯罗列是不行的。

朱载靖论舞时曾说“转为众妙之门”。

“转对于适应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叙事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神之所在”(参阅于平选编《舞蹈编导教学参考资料》第223页)。

练习:1.以文学作品为依据进行一次舞剧结构练习。

2.以音乐为依据进行一次舞剧结构练习。

3.以任何方式选材进行一次舞剧结构练习。

第四节舞剧编导的工作程序及要求舞剧创作是由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五个环节组成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编导起着主导的作用。

1.构思—选材—作品的主体意图。

第一个环节是请剧作家或作家,或是编导本人把这个头脑中的构思写成大纲。

大纲要写出剧名、人物、分幕、分场和场次中情节的构成,对全剧风格特色的设想以及最终意图。

2.在大纲的基础上考虑一切必需的相关材料,写出结构计划。

结构计划是舞剧的音乐和舞蹈的台本,包括每一场舞蹈段落的安排和对音乐的要求,也是编导给作曲家写的音乐要求,我们叫它“音乐长度表”。

结构计划通常以表格的形式体现。

见下表:3.作曲家着手创作音乐,即便是选曲编曲也多半是由音乐家根据结构计划选编,如《奥涅金》。

作曲家完成的音乐通常先是钢琴谱或用合成器录成的小样,舞剧定稿后再写总谱,在没有条件时也可以直接写总谱,或者不从乐谱上选曲只从录音上选。

4.编导逐段编出舞蹈,记录下场面,制定排练计划。

5.排练整部作品,只是分段在排练场排,然后在舞台上合乐、合光、合景排练,直至首演。

一般来讲,大型舞剧从开始排练到演出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而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远不止两个月。

另外,请人写大纲一定要充分讲明,从中要体现出音乐、舞蹈的可能性,否则大纲不可能发展成结构计划,更无法用音乐、舞蹈在舞台上体现。

大纲是未来舞剧的骨架,一定要有高质量的戏剧结构,否则,音乐再动听、舞蹈再精彩,也会因先天不足而归于失败。

练习:1.选择舞剧结构练习中的一个写出结构计划。

2.有选择地请作曲家写音乐或选编音乐。

第五节同作曲家合作一、选择作曲家编导的舞剧构思在先,对未来舞剧音乐的风格特点、规模应该有清晰的设想,要通过咨询等办法预先了解作曲家们的所长,有哪些成功的作品,是否适合这一个舞剧,再确定选哪一位作曲家作为搭档,不能只是一味“慕名而请”。

如果事前不做周密考虑,等到发现请的名作曲家并不适合这个舞剧时就非常被动了,更换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编导的设想要能够引起作曲家的创作欲望编导的大纲本身要有魅力,对大纲的讲解要让作曲家感到可能写出一部好音乐,值得写一部大作品。

我们必须认识到,从现在开始,作曲家要进行一部大的命题作品,他将从舞剧要求以及各场安排产生自己相应的音乐构思。

什么地方是第一主题,什么地方是第二主题,什么地方用变奏曲、组曲,什么地方用奏鸣曲,如何使这个作品浑然一体等等,编导要尊重作曲家的构思。

三、在作曲家确定主题前听主题音乐假定舞剧有三个主要人物或三个音乐主题,编导必须先听一听基本风格、个性是否与自己的舞蹈形象设想一致。

如果与自己的设想有距离要尽早提出,这时返工也是必要的,因为主体将决定整个音乐的基本风貌。

编制过程中涉及到音乐变动一定要同作曲家先打招呼,如何变动要合乎音乐进行的可能,即照顾到音乐的完整性。

四、舞剧音乐的完成舞剧音乐的完成应该包含以下几点:I.音乐主题选择及展现应该符合舞剧主题。

2.音乐应该体现舞剧结构的要求。

3.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能激发舞剧编导编舞的欲望。

4.因为是大中型舞剧,音乐应具有交响性,曲目丰富多样,适合剧中各种类型的舞蹈。

编导在与各部门合作中是主导,与作曲家合作也一样。

主导就是事先出主意提要求,事后对作曲是否满意表态。

同时,编导与作曲家又是合作伙伴,相互启发共同创作新舞剧。

这里,关键在于编导要懂音乐,不一定要会写音乐但要有分辨力、鉴赏力。

而作曲家要懂舞蹈,至少是懂舞剧编导的要求,领会舞蹈编导的追求,有机会看看重点场次的排练,经过磨合力求达到默契。

也有时候,舞剧音乐要靠作曲家选、编。

这与作曲有很大的不同,但对于编导可以说没有原则性区别,他主要还是选择大纲、出示大纲并讲解意图,试听音乐是否与舞剧要求一致,最后接受。

第六节编舞及制定实施计划舞剧的编舞是“落实”戏剧结构的过程,这一步在写出音乐之后。

舞剧的编舞与舞蹈的编舞不同之处在于,着手每段编舞之前要写出全剧的舞蹈段落布局,必要的时候还要画出图表弄清每一段在舞剧中的位置,色彩、人数,在戏剧结构、各方对比中处于什么地位,以免互相冲撞,相似或不协调。

并非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向下平推,一般是先编主要人物的主要舞段,比如:一、二幕双人舞,三幕的三人舞或高潮。

也就是先抓住戏核,定下主要人物的基调,提高主要舞段的质量。

对于情节舞,首先把人物交代清晰,另外,过程要合理,无论是思维、感情还是事件发展、矛盾冲突都要合乎逻辑。

情节的淡化是概括,不是含混、空泛,要引导观众升华到舞的境界而不是把观众扔在不知所云中。

在编舞技法上,先要确定主要人物的主题动作,并在各段根据需要运用主题发展变化及重复等技巧形成一个贯穿的印象。

此外,各场各段大、小、动、静、淡雅、浓烈对比,舞蹈与场面的搭配等等,编导要做好场记以免遗忘和混乱。

制定实施计划,就是将舞剧“落实”到演员。

这是编导眼前必要的准备,包括:定演员主角的A,B,C组都是谁;配角;领舞是谁;每个群舞人员的确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