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甾醇

植物甾醇


治疗和预防前列腺疾病植物甾醇对减少男性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癌的发生率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
Berges 将 200 名良性前列腺肥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服用 20mgβ-谷甾醇,另一 组服安慰剂,连续 6 个月,并用改良 Boyarsky 评分法、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法(IPSS)、 尿流量和前列腺体积等指标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两组 Boyarsky 评分值分别下降 6.7±4.0 和 2.1±3.2 分(P<0.01),IPSS 评分值也分别下降 7.4 和 2.1 分,另外 β-谷甾醇组 还有最大尿速的增加(从 9.9mls 至 15.2mls)和残余尿量减少(从 65.8ml 至 39.9ml),而对 照组无变化(P<0.01)。为进一步确定 β-谷甾醇的长期效果,18 个月后,对这批病人进行 了重新评估。结果发现,β-谷甾醇治疗组中,继续服用的受试者各种指标都保持良好状态, 未继续服用者症状评分和残余尿量指标虽稍差于前者,但最大尿流速度没有变化。因此研究 者指出,6 个月的 β-谷甾醇治疗改善症状的效果可至少维持到 18 个月。但在所有治疗良性 前列腺肥大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植物甾醇减小前列腺体积的作用,可能与其使用时间较短 有关。植物甾醇防治前列腺疾病的机制 Kassen 等发现,β-谷甾醇培养可促进人类前列腺基 质细胞生长因子 β1 的表达和增强蛋白激酶 C-α 的活性。VonHoltz 等的研究证明,用 16mmol/L 的 β-谷甾醇培养液培养细胞,可增加鞘磷脂循环中两种关键酶:磷脂酶 D 和蛋白 磷酸酶 2A 的活性,促进鞘磷脂循环,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
其它作用:抗炎作用,免疫调节,调节生长,抗病毒…. 抗炎作用 植物甾醇的抗炎作用也是较早被发现的功能之一:研究证明 β-谷甾醇有类似于氢化可 的松和强的松等的较强的抗炎作用,豆甾醇也有一定的消炎功能,但均无可的松类的副作用。 类似于阿司匹林类的退热镇痛作用。 免疫调节 Bouic 等的实验证明:给马拉松长跑运动员服用 β-谷甾醇及其糖苷混合物后,受试组 血中白细胞总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CD3 和 CD4 细胞上升,血清白介素-6 水平降低。说 明这些受试者在经过马拉松长跑之后,免疫抑制较轻,感染的机会较小。另一项研究也发现 β-谷甾醇及其糖苷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因此植物甾醇可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因子。 调节生长 Maitani 等在实验中证明植物甾醇对大鼠生长有调节作用,认为植物甾醇可以调节应激 条件下动物的生长。Eugater 等认为植物甾醇有生长调节功能(Growthregulation),并用此来 解释植物甾醇的许多其它功能。 抗病毒 Eugater 等观察了植物甾醇混合物对 HIV1、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和单纯疱疹病毒 (HSV)的作用。发现组织与植物甾醇温育后可明显拮抗 HIV 诱导的细胞病理改变,在体外对 HCMV 感染的细胞可阻断抗原的表达,并可在早期阻断与 HSV 有关的 VERO 细胞抗原的 表达。
防治前列腺疾病和乳腺疾病 由于植物甾醇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胆甾醇,对防治前列腺疾病和乳腺疾病有较好的作 用,许多研究者认为,它在体内能表现出一定的激素活性,并且无激素的副作用。植物甾醇 的甾族结构类似于雌激素的结构,表明植物甾醇可能具有雌激素的活性。
类激素功能
β-谷甾醇对子宫内物质代谢有类似于雌激素的作用,给金鱼腹膜内注射 β-谷甾醇后, 发现雄性金鱼的睾丸激素和 11-睾丸酮含量显著降低,雌性金鱼的睾丸激素和 17β-雌二醇水 平也显著降低。提示 β-谷甾醇可能通过影响胆甾醇的生物利用率或一些酶来降低性腺组织 合成类固醇激素的能力。
其它癌症:DeStefani 等的研究证明,摄入较多植物甾醇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Mendilaharsu 等的研究则证明,植物甾醇的摄入量与肺癌发生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高植 物甾醇摄入者肺癌发生的危险性比低摄入者降低 50%,这一效果在肺腺癌的发生上效果更 为显著。摄入较多植物甾醇可减少人群肺癌的发生率。
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在肝中的合成来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此类药虽然有效但长期服用对肝 脏,肾脏和肌肉均有毒副作用。因此医药界自然把眼光投向无毒或低毒的制剂。
植物甾醇(phytosterols,plant sterols)以及其衍生物植物甾烷醇(phytostanols,plant stanols)主要通过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植物甾醇本身则很少被吸 收入体内,安全无毒是其突出的优点。其作为一种天然降脂剂的价值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开始引起了医药学术界和医药工商界的极大热情。自 1999 年以来,在世界十多个国家进行 了至少二十多次严格的有关植物甾醇降脂效果的临床试验。所有试验无一不证明了植物甾醇 降低高胆固醇血证患者血清胆固醇的作用(见表 1)。
表 1 世界各国部分有关植物甾醇临床试验
研究者与年份
临床设计
LDL-C 降低(%)
Lottenberg 等 2003[1]
安慰剂,双盲
12.0
Charest 等 2004[2]
随机,交叉
13.1
McPherson 等 2005[3]
安慰剂,双盲
10.4
Jauhiainen 等 2006[4]
随机,双盲
植物甾醇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吸收的几个阶段而起到降血胆固醇效果,其过程是: A. 于小肠内腔,抑制胆固醇溶解于胆汁酸胶束; B. 与胆固醇竞争肠道微绒毛的吸收位置; C. 在小肠上皮细胞内阻碍 CHOL 的酯化,而且抑制进入乳糜微粒以及分泌至淋巴。为 得出植物甾醇的最低有效剂量,Hallikianen 等给 22 名高血脂的成人分别服用 0.8、1.6、2.4、 3.2g/d 的植物甾醇 4 周,结果发现各组血清的总胆固醇浓度下降幅度分为 2.8%、6.8%、10.3% 和 11.3%,LDL 浓度则分别下降了 1.7%、5.6%、9.7%和 10.4%,除最低剂量组外,其它组 的下降幅度均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研究者认为 1.6g/d 左右的植物甾醇就可以显著降低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 植物甾醇对于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的儿童也有很好的降脂效果: Gylling 等对 14 名家族性高脂血症的儿童进行的双盲对照研究发现,每天食用含 3g 谷 甾醇的人造奶油 6 周,儿童血液中总胆固醇、中等密度脂蛋白(IDL)和 LDL 分别降低了 11%、 26%和 15%,且未发现其他副作用。Becker 等的研究也证明了严重家族性高脂血症的儿童 服用谷甾醇可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可能对降低其成年后心脑血管病有积极意义。 植物甾醇对正常成人也有降脂作用: Sierksma 等的双盲对照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服用大豆甾醇 0.8g/d,3 周后可显 著降低血中 TC 和 LDL,但不会引起血中其它脂溶性维生素如胡萝卜素水平的下降。因此, 现在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摄入或补充足量的植物甾醇有助于降低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
作为抗癌物质
研究证明,植物甾醇对机体某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抑制作用,如乳腺癌、胃癌、 肠癌等。
乳腺癌:Awad 等用含植物甾醇或胆甾醇的饲料饲养 SCID 小鼠 15D 后,在小鼠靠近 右侧腹股沟的乳腺脂肪垫处接种肿瘤。8 周后,两组动物体重和食物消耗量无差别,但植物 甾醇组小鼠的肿瘤直径仅为胆甾醇组的 67%(P<0.01),癌症的淋巴转移和肺转移也比胆甾 醇组少。因此作者认为植物甾醇可延缓乳腺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另一项研究中,用体外培 育的方法,把人类 MDA-MB-231 乳腺癌细胞与 16mmol/L 的 β-谷甾醇温育 3d 和 5d。与胆 甾醇对照培养液相比,癌细胞的生长分别被抑制 66%和 80%,并且在这一浓度下,植物甾 醇和胆甾醇均无细胞毒性(以细胞乳酸脱氢酶的释放为指标)。Mellanen 等根据一些体内外实 验的结果,认为植物甾醇的抗乳腺癌作用可能与其具有某些雌激素活性有关。
结肠癌:Janezic 等观察了植物甾醇对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胆酸能显著增加 结肠上皮细胞增殖,而植物甾醇可显著减少胆酸引起的细胞增殖,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 赖性关系,它还可显著降低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但不表现剂量依赖关系。植物甾醇的这一 作用与其减少癌症发生危险性的功能有关;其他动物实验也证明饲料中 2%的植物甾醇可消 除胆酸诱导的结肠细胞增殖。 在对抑制结肠癌机制的研究中发现,这一作用并不是通过蛋 白激酶 C 来介导的,可能与改变了细胞膜上的磷脂构成有关。植物甾醇能改变胆甾醇和胆 酸的代谢。体外实验也证明 β-谷甾醇可以阻止 HT29 人类大肠癌细胞的生长,并且这一效 应与鞘磷脂循环的激活有关。
目录 植物甾醇来源 植物甾醇的属性 植物甾醇的物理性质 植物甾醇的功能(五大功能) 1. 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 2. 作为抗癌物质 3. 类激素功能 健康研究 世界植物甾醇的应用现状 中国国内植物甾醇的应用现状 蓝天植物甾醇固体饮料 蓝天植物甾醇固体饮料有其独特的优势
植物甾醇来源
植物甾醇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分,通常多和高级脂肪 酸或酯或以游离状态而存在。尤其多和油脂类共存于许多 植物的种子和花粉粒中,甾醇也可和糖结合成甙的状态而 存在于植物体中。
10.3
Li 等 2007[5]
随机,双盲
7.2
Hallikainen 等 2008[6]
随机,双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6.1
Kassis 等 2008[7]
随机,双盲
11.9
根据以上这些设计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和其它的实验室研究,科学界对植物甾醇降低 高胆固醇血证患者血液胆固醇的作用已没有疑问。由于每降低血液胆固醇 10%约可减少 25%心血管疾病发生发生,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罕见地同意在植物甾醇产品标签 上使用“可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说明。
健康研究
心脑血管性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悴中,高血压等,是我国人民及许多其 他国家人民的常见病,是第一位的死因。长期大量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证明高血清胆固醇, 特别是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是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悴中等心脑血管性疾病 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被公认为是减少延缓心脑血管性疾病发生发 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