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教材解读带领学生走向最遥远的终点郫县实验学校夏忠玉教材解读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教材解读,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那么,如何在教研活动中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教材解读呢?我校教研组做了一些尝试。
下面我就谈谈我校教研组的一些做法:一、了解学校教师解读教材的现状和能力至关重要对教材解读的重要性很多教师都能充分认识,但作为教研组还是应该充分地了解学校教师解读教材的现状和能力,这样做能使教研活动中的教材解读这一项工作更有针对性。
因此,我校教研组经常对教师进行教材解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更是必不可少的。
调查的方式有很多,如查备课本、听上课,进行问卷调查等。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学科领导小组,学期初对全校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的备课和上课的检查,了解学校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情况。
同时,学校还经常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下载相关的问卷调查表,对教师进行调查。
这样,经过多渠道的调查和了解,学校教研组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任课教师对教材解读的认知度及其解读教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在教研活动中进行教材解读的相关培训。
例如,本期前一个学月,我校教研组通过全面查备课本、听推门课、问卷调查发现,100%的教师都能认识到教材解读的重要性,但每位教师对如何进行教材解读的认知却参差不齐,少数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有待全面地提升,比如:个别教师认为解读教材就是解读本期所教的这一本教材,还有个别教师认为解读教材即是根据《教学参考》制订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针对以上情况,我校教研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材解读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相关培训。
二、组织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必不可少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础。
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素质的要求。
所以说,要想做到准确解读文本,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难易程度。
为此,我校每期的教研活动都要组织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我们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做到“三读”,一读《课程标准》全部内容,了解《新课标准》对小学教学的整体要求;二读《课程标准》对本年段教学的要求;三读《课程标准》对自己不解的教学问题的要求。
这样的“三读”能使教师很好地从整体到局部,从面到点地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阅读中理解词语这一部分,《课标》对不同年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对低段(1-2年级)《课标》要求的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段则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到了高段,则要求学生“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这样,经过对不同年段要求的仔细研读,教师就能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了,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也就不会出现高、中、低段阅读教学都是同一模式的现象了。
三、指导教师有效地解读本切实可行什么是文本呢?文本即我们手中的教材,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一种凭借,又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作为凭借,我们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体现,作为一个载体,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
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准确理解和感悟文本。
那么,如何指导教师成功地解读文本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提倡教师通读整套教材现行教材,无论是北师大版还是人教版,都有其不同的编写目的,编写体系,只有很好地了解了全套教材的内容,编写体系,才能有效地进行相应学段的教学。
因此,我校教研组“提倡”人手一套教材,根据所教的不同版本,阅读全套教材,这样就使教师们能更为准确地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了。
例如,句子训练这一块,经过我们教研组对教材的认真解读后,我们发现各年段的教材有不同的要求,低段教材重在以学生进行完整句式的训练,并要求学生掌握“把”字句和“被”字句;中段则重点进行扩句,各种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运用、反问句,简单的修改病句等训练;而到了高段,则要求学生掌握缩句、扩句、修改病句、病段、转述句等。
经过这样的解读,教学中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句型训练的不同要求,也就能准确地进行课堂教学了。
(二)要求教师备课前必须通读整本教材教师备课时要通读教材,要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要理解编者的意图,理清编者的思路,把握住教材的特点。
首先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每个单元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每一单元的编排意图。
要学会从教材内容中去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是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主体而言的,是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隐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学习内容。
教学关键是指教材中需要理解、掌握的某一部分知识或需要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突破口,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与桥梁。
例如:本期我们教研组经过期初对教材的解读后,发现本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是有关“春天”的内容。
而开学初,天气依旧寒冷,还没有春的气息,因此一致决定将第一单元的教学往后调整,待到天气转暖,学生对“春天”的特点有所领略之后再来教学。
经过后来的教学证明,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集体备课时,要求教师解读单元教材“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一种常见的形式。
我校的“1+1+1”教研模式更是将“集体备课”这一常态的教研形式与解读教材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
我校的教研活动要求各教研组每三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每次“集体备课”备1个单元。
教研组首先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该发言人应在集体备课中谈出自己对本单元教材的解读感受,如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如何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有什么有效的教学建议等。
其他教师就自己的不同看法作自由补充,遇到观点冲突时,大家再讨论、分析。
这样,各抒己见,就能很好地解读本单元教材,把握住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
(四)要求教师深入思考,细读每一篇文本最终走近课堂呈现给学生的不是整套教材、整本书,而是一篇篇具体的文章,因此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细读每一篇课文,我们要求教师在解读每一课教材时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这里的“究竟”,是指读到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把原文研究清楚。
这就像我们指导学生读书一样,读通、读顺、读懂。
试想,如果连原文的字句都读不通,怎么可能谈得上理解?所以,我们教研组每一学期的第一次教研,都是郎读课文,何贤玉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甚至是能背诵。
这一要求看似有点儿可笑,实则非常有效。
我们通过自己的大声朗读,读出了课文的内容,读懂了课文的重点词语,更悟到了课文的情感……第二、文本想要说什么这一步骤,意在弄清教材如此安排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6单元“语文园地”中有练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这一要求。
教材呈现非常简单:1、在字典中翻出如下页数:265、368、102……;2、在字典中查出下面的字:准、管、近……。
我们教研组在教研时,认真研究了这一部分内容。
何老师要求我们仔细朗读这两道题目要求,谈一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经过研读,老师们首先认为要想让学生准确地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页数,就必须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是指《新华字典》的正文页数。
那么如何入手进行教学呢?大家认为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字典的每一部分,特别要区别正文页码和《部首检字表》的页码。
随后,我还指出,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更形象、直观,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仪教学……这样的讨论、研究不正是对文本很好的解读吗?而且,随后的教学让我们惊喜地发现,全班孩子在两课时的教学后,都能准确地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了。
特别是当一些孩子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中找到自己的名字时,那股兴奋劲儿,更让我们由衷地感叹:解读教材一定要深入文本,弄清文本想要说什么。
第三、文本能够说什么我们认为谁在个性化地解释教材,谁就是创造者。
比如解读教材《两只鸟蛋》(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时,老师们发现课文的题目叫《两只鸟蛋》而非《两个鸟蛋》,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解释呢?老师们认真阅读,细致思考,达成共识——这里的“鸟蛋”并非只是“鸟蛋”,而是“两只快要孵化出来的小鸟”,用“两只”而不用“两个”,更体现了孩子对“鸟蛋”对鸟儿的喜爱,表现了孩子的爱心。
也许解读这么多并非作者本意,但我们知道,当文章发表出来以后,正是丰富的“解释”让其成为经典。
第四:文本应该讲什么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阅读环节。
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后,必须要表明自己立场,判断究竟怎样的解决才是恰当的、正确的、符合相应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
无论是理解古代经典的,还是现代精彩的文章,当问过:他究竟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到了“应该说什么”这一步,就应该有个准确的判断了,不能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了。
例如:在教学完本册教材第8课《月亮的心愿》后,同组有一个老师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篇课文理应是表现孩子们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品质,可我班上有个孩子却说到了“舍己为人”的品质,你说不对吧,好像又对,说对吧,好像又不对。
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随后,我们组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我们又认真研讨了课文,发现文章中尽管有珍珍为照顾妈妈而放弃效游的内容,但却不能用“舍己为人”来表现。
所以,还是应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判断,不能像“万能膏药”一样到处乱贴。
这样经过讨论后,大家也就豁然开朗了。
四、抓住研究课契机,进行教材解读的整合扎实有效学校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织,上好教研课有助于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驾驭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
为了整体提高教研组研究能力,我校提倡各备课组采取“1+1+1”的教研课形式,提高教研课的质量,三个“1”指的是备课组推荐到学校的教研课包括:一节经过组内人员共同研究的课;一个在课中体现研究重点的主题:在评课中,组内要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人员发表意见。
当备课组在尝试“1+1+1”的教研课形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大家不知不觉地发现,组内老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提高了。
教师们都能主动地解读教材,能够动脑筋思考和比较准确的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例如:一年级语文组经过对本教材的解读后,确定了“培养学生倾听能力”这一研究主题进行研究,同时确定了本组年轻教师曾老师作为研究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