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课程标准-2019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课程标准-2019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是一门整周专业实践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的学科体系模式,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依据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院现有条件,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任务载体。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把所有的知识点和操作方法都融入到教学项目中,本课程在机房上课,采用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四个阶段教学。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做完全一体化。

四、课程衔接
1前导课程机械制图、AutoCAD.
2 平行课程公差配合与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3 后续课程液压与气动、毕业设计。

五、课程培养目标
学生能掌握机械设计内容和步骤,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方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机械设计步骤
(2)掌握力学计算、零件设计内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及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际训练使所学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
(2)学习和掌握一般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培养独立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3)进行机械设计工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训练计算、绘图能力及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七、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一)总评成绩=实训手册填写40%+平时成绩20%+任务考核成绩40% (二)任务考核成绩=计算说明书40%+CAD绘图60%
八、教材:《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李新德,中国商业出版社
九、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王利,冶金工业出版社
十、工具材料:计算机,投影仪
十一、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AUTOCAD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AUTOCAD实训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整周实训课程, AutoCAD软件是用于二维及三维设计、绘图的系统工具,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广告等设计领域。

通过实训练习使学生掌握绘制三维机械零件图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技巧,能独立的绘制各种工程图;同时深入的了解AutoCAD绘制工程图的主要功能、方法和技巧,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的学科体系模式,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依据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院现有条件,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任务载体。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把所有的知识点和操作方法都融入到教学项目中,本课程在机房上课,采用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四个阶段教学。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做完全一体化。

四、课程衔接
1前导课程机械制图、AutoCAD.
2 平行课程公差配合与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3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毕业设计。

五、课程培养目标
学生能运用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和一般工程图,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将专业设计需求与AutoCAD软件功能有机结合的能力,掌握用AutoCAD 工具表达、传递、交流工程信息的方法。

通过运用CAD软件各类命令,绘制三维机械零件图等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三)知识目标
1掌握软件基本绘图命令
2掌握软件基本编辑命令
(四)能力目标
1)能运用软件完成绘制机械零件图和一般工程图的任务
(2)能运用块的功能将零件图组合成装配图的任务
(3)完成绘制三维实体图的任务
(四)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设计准备—设计方案—设计制作—设计总结”四个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

任务分解
七、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一)总评成绩=实训手册填写40%+平时成绩20%+任务考核成绩40%
(二)任务考核成绩评定方法
具体的考试评分标准如下:
1、图形的布局(20分)
2、尺寸标注(20分)
3、文字编辑(15分)
4、图形整体完成情况(45分)
八、教材:《三维造型设计》,李峰,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参考资料:《Pro/E.3.0中文版教程》,谭雪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十、工具材料:计算机,投影仪
十一、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公差配合与测量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公差配合与测量综合实训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后续和机械密切联系的综合应用部分。

它是在学生具有了基本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以后和机械制图以及AUTOCAD知识后,为了强化学生以上课程所
学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开设的实践教学。

二、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的学科体系模式,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依据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院现有条件,选择适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适合教学操作的知识和实训内容,作为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任务载体。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把所有的知识点和操作方法都融入到教学项目中,本课程在机房上课,采用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四个阶段教学。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做完全一体化。

四、课程衔接
1.前导课程机械制图、AutoCAD.
2.平行课程公差配合与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3.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毕业设计。

五、课程培养目标
学生能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会用测量工具对常见零部件进行测绘。

(一)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基本范畴。

(2)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及对各具体工程事物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进行广泛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及练习活动,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和巩固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及机械制图和CAD有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从事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为后续相关设计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训项目主要实训学生对减速器的测量和绘制工作,同时也要有对检测误差数据处理的能力。

目的在于经过实训环节,要求学生能更全面理解和熟悉《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内容:结合测量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基本量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等)对尺寸公差进行测量的能力;并且能够对测量数据进行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另外要求学生对所测量减速器进行手绘和机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在实训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强化质量意识和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五)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任务分解
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设计准备—设计方案—设计制作—设计总结”四个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

七、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一)总评成绩=实训手册填写40%+平时成绩20%+任务考核成绩40%
(二)任务考核成绩评定方法
具体的考试评分标准如下:
1、齿轮轴的测绘(10分)
2、上下端盖测绘(10分)
3、泵壳测绘(10分)
4、齿轮泵其他零部件的测绘(10分)
八、教材:《机械零部件测绘》,蒋继红,何时剑,姜亚南,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参考资料:《三维造型设计》,李峰,机械工业出版社
十、工具材料:游标卡尺,测量工具,齿轮泵(7种)
十一、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