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基础
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其功能让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预备技师高级技工专业。

本课程120学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桥梁,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本课程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的内容集合起来。

讲课中尽量将机械原理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分开讲。

四、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l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
4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5了解机构组成原理,掌握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计算和运动条件的判定。

6了解机构运动和受力分析方法,并能用于简单机构的分析。

7掌握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基本设计和计算方。

8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动平衡原理,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9了解其它常用机构和组合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和传动特点。

10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11建立机械设计的总体概念,掌握静强度、疲劳强度计算的概念和公式,学会用图解法确定零件的极
限应力,了解零件接触强度、摩擦与磨损的性质。

12掌握螺栓联接的基本知识、结构设计原则和受力分析,以及相关的计算。

13了解键联接的类型、结构和应用,以及失效形式和强度校核方法。

14了解带、链、齿轮、蜗杆等各类传动的原理、特点、失效形式和计算则,会进行受力分析和强
度计算。

15了解滑动和滚动轴承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选用和相应的寿命及静强度计算方法。

16了解轴的分类、用途,掌握其结构设计方法及强度计算方法。

六、课程考核办法
本课程为学期考查课,采用百分制形式计分。

该课程考核内容与所占比重如下表:
七、课程建议
(1)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教材建议:理论采用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机械设计基础》。

八、实训教学资源要求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九、其它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