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 实际利息理论是长期利息理论,认为利息 是实际节制的报酬和实际资本的收益。代 表人物是费雪。
• 货币利息理论是短期利息理论,认为利息 是借钱和出售证券的成本,是贷款和购买 证券的收益。货币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 代表人物是洛克、凯恩斯。
•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 从利息的本质及其来源展开分析。
• 1、银行信用的特点是: • 具有广泛的接受性 • 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 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 2、银行信用是我国信用制度的基础。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三、国家信用:
• 是指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 广义的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
狭义的国家信用只指国内信用。 • (一)国家信用的形式——国库券与公债
• (3)若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 平坦部分相交,则利率不受任何影响。
• (4)是一种存量理论,认为利率是由某 一时点的货币供求量所决定的。
• 3、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新古典学派的 利率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 基本观点是: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供给与
需求的均衡点。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年利率=月利率x12
• 日利率=月利率/30 • 2、利息的计算:详见课本93页——97页。 • (二)利率的种类 • 1、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
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是指在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
明的利率。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 • 贷款对象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自然人 • 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住房公积金贷款:
• 住房公积金贷款规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 过借款家庭成员退休年龄内所交纳的住房 公积金数额的两倍。
• 现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为:五年以内 4.77%,五年以上5.04%。
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利率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二)西方利率理论
• 1、古典利率理论: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 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中。
• 基本观点是:利率由投资需求和储蓄意愿 的均衡所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 利率上升而减少;储蓄是对资金的供应, 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利率是资金需求与供 给相等时的价格。
该理论的特点:
• (1)是长期的实际利率理论,强调实际 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 (2)它注重对某一时期货币供求流量的 分析。
• (3)兼顾货币因素和实际因素,存量分 析和流量分析。
• (4)忽视了收入与利率的相互作用。 • 四、利率的作用: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1、利率与消费和储蓄
• 货币利率较高时,生息资本的收益提高, 居民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而高利 率也会使企业缩减生产规模,导致公众收 入下降,消费减少。
• (1)银行卡的种类 • 银行卡按是否具备透支功能分为:信用卡
和借记卡。 • 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又
可分为贷记卡 和准贷记卡。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贷记卡
• 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 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 信用卡。
• 准贷记卡是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的要 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帐户 金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 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 一、利息的含义与本质 • 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债权人)由于贷出货币而
从借款者(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 • 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
殊转化形式。 •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见课本84页) • 利息的本质由利息的来源决定,而利息的来源
又是由信用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1、商业票据的种类:
• 商业票据按出票人的不同分为期票和汇票。 • 2、商业票据的特点: • 抽象性;流动性;不可争辩性。 • 3、商业票据的贴现:是指票据所有者在
票据到期以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 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 计算公式为: • 客户所得现金=票据面额(1—年贴现利 率x未到期天数/360天)
而货币需求量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 偏好。如果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强,愿意持 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需求大于货 币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则利率下降。 • 该理论的特点: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1)是完全的货币决定理论,认为利率纯 粹是货币现象,与实际因素无关。
• (2)货币可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水平, 但只是在它首先影响利率这一限度之内。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借贷资本完整的运动公式为:
• G——G——W……P……W’——G’—— G’ ,可分为三个阶段:
• 1、资本使用权的让渡,即G——G • 2、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是资本的增
值过程,即G——W——P——W’——G’ • 3、货币本金和利息的回流,即G’——G’ • 马克思认为,利息在本质上同利润一样,
额利息的借贷行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最 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1)高利贷信用中的债权人与债务人:
• 债权人有:商人、各类宗教机构、封建主 和地主。
• 债务人有:小生产者、贵族。 • (2)高利贷信用的特点: • 利率高、剥削残酷;对生产具有寄生性和
破坏性,导致社会生产力的衰退。 • 2、资本主义信用——借贷资本 • 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贷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五、民间个人信用
• 民间个人信用是指城乡居民个人之间独立 进行的信用活动。
• (一)我国民间信用的形式 • 1、私人之间直接的货币借贷 • 2、私人之间通过中介人进行的货币借贷 • 3、有一定组织程序的借贷活动。如货币
合会、民间标会、摇会等。 • 4、以实物作抵押取得贷款的“典当”
• 该理论的特点: • (1)古典利率理论是实际利率理论,认
为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2)认为利率的功能仅仅是促使储蓄与投 资达到均衡,而不影响其它变量。
• (3)采用的是流量分析法,是对某一段 时间内的储蓄量与投资量的变动进行分析。
•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 基本观点是: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
业信用的存在。 • 3、当前,我国应有效利用和管第二理章信商用和业利息[信1] 用
第一、建立商业票据市场。
• 第二、确立市场参与主体,加强企业资信 评级,按级划定企业使用票据的种类,按 级限定票据的流通范围。
• 第三、确定市场参与形式与运行机制。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二、银行信用:
• 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 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实际利率
• 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 利率。(计算公式见课本88页——89页)
•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 4、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官定利率 • 5、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 6、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 三、利率的决定理论(课本97页——101
页)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利率理论的两大流派:实际利息理论 和货币利息理论。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四、消费信用:
• 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 供的用于购买消费品的信用。
• (一)消费信用的形式 • 信用卡——短期消费信用 • 分期付款——中期消费信用 • 消费信贷——长期消费信用 • (二)我国的消费信用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1、银行卡:
• 是指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 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 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五年。 • 特征:摊派购买;国债期限结构单一;国
债市场开放后,黑市交易猖獗,国库券的 形象受到影响。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第二阶段:1989——1993年,国债期 限为三年。
• 特征:国债的市场化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二级市场发展缓慢;国债市场监管与清算 制度不完善。
• 第三阶段:1994年以后的国家信用。 • 1994年,国库券的期限结构实现多样化。 • 1995年,国库券规范为三种:凭证式、无
主义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 • 三、信用的本质——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第二节 信用形式
• 信用形式是指借贷活动的表现方式,它是 信用活动的外在表现。
• 一、商业信用: • (一)商业信用的概念: •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
赊销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 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 (二)商业票据: • 商业票据是以商业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 权人用以保证自己债权的一第二种章信用书和利面息[1] 凭证。
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借贷资本的来源:生产经营中的闲置资本; 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货币储蓄等。
• 借贷资本的特点: • (1)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 • (2)借贷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 • (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 (4)借贷资本有特殊的转让形式。 • 3、社会主义信用:商品货币经济是社会
二、利率及其种类
•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存入或贷出本金的 比率,用来表示利息水平的高低。
• (一)利率的表示方法与利息的计算 • 1、利率的表示: • 按照计算利息的时间把利率表示为三种:年利
率、月利率、日利率。 • 年利率用本金的百分之几来表示,月利率用千
分之几来表示,日利率用万分之几来表示。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2020/12/10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1]
第一、信用最初产生于商品流通过程中。
• 第二、信用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商品和货币 的不均衡分布。
• 第三、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所有制和 经济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