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中国国债余额首超5万亿元
n 财政部2008年1月22日公布,2007年财政部发 行国债约2.35万亿元,中国国债内债余额在年 底首次超过5万亿元,比2003年底增加了一倍。
n 2007年国债余额大幅增加,是因同年6月29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了政府提出的计划, 即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2000亿 美元外汇,注册成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从事境内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和境外财务投资。
n 1、资金愈来愈集中在少数银行手中 n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日本银行业又开始了新
一轮合并:属于三井家族的樱花银行与住友家 族的住友银行合并成立了三井住友银行 n 三和银行与东海银行合并改称日联银行; n 日本兴业银行、富士银行、第一劝业银行也于 今年4月1日合并为瑞穗集团,成为世界上资产 规模最大的银行集团,
n 重新组合后,银行数量减少,资产规模扩大, 抵御风险能力加强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2、银行资本于产业资本互相融合 n 如我国的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 n 参股民生银行
1993年,刘永好与41位政协委员共同提 案,希望成立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家投 资,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这促 成了两年后中国民生银行的成立。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2)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息的 规模投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有效改善信用过程中的信息条件,减少 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作为经济 活动中的枢纽,信息灵通,要对放贷项 目进行评估
n 3)一般而言,银行是一个社会信誉最好 的经济机构,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能 力上的局限。
•卖方(债权人)
•买方 •(债务人)
•在约定的时间以 货币清偿债务(货 币的支付职能)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如果汽车整车厂光靠赊销还不足以维持正 常的生产需要 n 就需要借款了 n 现代信用就形成了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经济学中的信用有两个基本特征
n 1、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形为,而是有条 件的借贷形为,即以偿还作为条件。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二)高利贷的本质
n 高利贷发放者:商人、钱庄、寺院、庙 宇、封建地主
n 使用者:贫苦农民、部分地主(消费、 发动战争)
n 年利率在30%以上,高则100%-200%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三)高利贷的作用
n 1、在一定程度上(少量的)可以促进商品生 产(为了支付高额的利息)
n 2、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高利贷加速自然经济 的解体,大批农民、手工业者因高利贷破产, 成为初期资本主义所需要的有着人生自由的无 产者。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2020/12/10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导言
n 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产生了 信用。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信 用关系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 仅企业之间普遍形成信用关系,个人也 离不开信用。特别是信用卡运用之后, 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银行和金融市场。 当代经济又称为“信用经济”。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实的2007年GDP现价总量为 249530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了2911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9%.
n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11日发布了对 2008年中国经济的预测结果。预测报告认为 2008年中国经济将依然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 小幅回落,全年GDP将达到279348亿元,同比 增长10.2%左右。
n 2、偿还必须支付利息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传统的 •信用
•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 •消费信用 •国际信用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二、高利贷信用
n (一)产生和发展 n 高利贷以贷款利息高为其特征 n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私有制和贫
富之分,穷人被迫向富人借贷,并支付 高额利息。就产生了高利贷。 n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了发展,促 进了前资本主义社会高利贷信用的发展。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四、银行信用
n (一)定义:
n 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贷款等多种 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换言之,银行信用 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社会提供的信用。
n (二)特点: n 1)银行提供的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
如折旧,聚集小额的可贷资金满足大额资金的借贷需 求。同时可把短期的借贷资本转化为长期的借贷资本 n 银行信用以货币形式提供,可以投向社会各个方面, 克服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范围、期限的局限性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2450亿元,比2006 年预算赤字减少500亿元。预计2007年中央财 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赤字率)将下降到1.0% 左右。
n 在国际上,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 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政策基本规则,要 求各成员国的赤字率不能超过3%,债务率不 能超过60%。以此标准衡量,中国目前的债务 水平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n 公债的还本付息主要依靠税收 n 赤字货币化:中央银行靠无足够的资金来承购
国债,只有通过发行货币来承购国债,导致货 币投放过渡,引发通货膨胀。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1981年至2002年发行国债数量
n 2008年中期,国债余额总值在5万亿左右,占 GDP的18%,其中有16000亿是因中国投资公司 的筹资而发的,去掉这一项,实际国债余额占 GDP的13%左右。
全适应现代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 n 3、范围和期限被严格限制 n 短期、范围限于有商品交易关系的企业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4、受企业信用能力有限性的限制 n 如买方企业的信用不能被卖方企业所信
任、接收,那么商业信用就难以成立 n 5、具有连锁效应 n 如果社会经济中大量采用商业信用,就
会把许多原本并不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 联结起来,形成债务链。 n 结论:商业信用虽然是商品经济社会的 基础,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资金 和资源的配置,不能满足高度商品经济 的需要,终究不能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 信用中心和主导。
商品的购买者却因为自己的商品尚未卖 出而无钱购买。
n 例如:汽车整车厂为组装汽车,必须购 进汽车发动机和其他零部件、轮胎等, 如果生产汽车配件的工厂都要求汽车整 车厂在汽车卖出去前付清零件款
n 汽车整车厂就无法维持再生产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这时,就出现了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
•向买方赊销产品, 成为债权人
n 3、作用:1)是调节经济,实现宏观调 控的重要杠杆;2)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 面资金,把消费基金变为生产基金;3) 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的重要工具。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现代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国家债务不断增长,当 国家预算有赤字时,国家为弥补赤字、发展经 济和维持国家机器运转,不得不发行公债。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2007年末国债 余额限额调整为53365.53亿元。2007年3月全 国人代会批准的国债余额限额为37865.53亿元。
n 特别国债的发行,使中国2007年债务率(国债 余额/GDP)提高近5个百分点。2006年中国债 务率约为16.8%。2007年若按GDP增长11.5% 计算,债务率将达21.3%。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五、国家信用
n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作为债务 人的一种信用形式,其形式为发行国债 和地方政府债券,这些债券又称为公债。
•国家信用
•国内信用(内 债)
•国外信用(外债)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1、定义:国家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 借助于债券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n 2、分类:1)中央政府债券;2)地方 政府债券;3)政府担保债券。
n 4)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或其他 金融机构,债务人是借款企业和个人。 但银行在吸收存款时,又作为债务人承 担经济责任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5)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对银行信 用和商业信用的需求不同
n 在繁荣时期,对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的 需求都会增加
n 在危机时期,由于商品生产过剩,对商 业信用的需求会减少,但对银行信用的 需求却会增加(企业为了支付债务,避 免破产,有可能会加大对银行信用的需 求)
n 3、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n 4、高利贷因积累大量的货币资本,在资本主
义初期成为产业资本的来源之一。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因高利贷的高利率是生产变得无利可图, 使产业资本的扩展受到制约
n 新兴的资产阶级坚决反对高利贷
n 英国在1545年的法案中规定:最高利率 为10%,1624年定为8%,1657年定为6 %,但因当时资产阶级并没有掌握高利 贷的话语权,在信用被高利贷垄断的情 况下,法令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刘永好:鹌鹑蛋孵出民生银行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在北京正式 挂牌,经叔平任董事长,刘永好为副董事长。 1999年5月起,刘永好用了一年的时间,动用 资金1.86亿元,完成了对民生银行一些股份的 收购,持股量达到1.38亿股,成为占股比 9.99%的第一大股东。与他同台竞争的是东方 集团张宏伟、万向集团鲁冠球,以及万通集团 冯仑。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第一节 信用的形式
n 一、信用的产生 n 人类信用活动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n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形成了财富占
有的不均和分化,贫富差距出现。 n 贫困者为生活和生产不得不向富裕者借贷
调剂余缺,信用随之产生。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另外,在商品买卖中
n (1)由于生产周期的长短不一 n (2)商品购销地点的远近不同 n 随之产生有的商品生产者在出售产品时,
n (6)银行信用具有自身创造信用的功能
第二章信用和利息
n 由于这种创造货币的成本很小(如在途 资金) ,通过信用创造所能提供的信用 近似“无本经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