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24 出师表课前预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崩殂.( )/夙.夜( )/陟.( )罚臧.( )/否.( )/以遗.陛下( )裨.补阙漏( )/斟酌( )( )/行.阵( )/猥.自枉屈( )..庶.竭驽钝( )/以彰其咎.( )2.课文选自《》,作者是(朝代)家、家,字。
作者在表中向后主先后提出了、和的建议。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的一种文体。
课内达标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 )(1)中道崩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志士之气( )(3)恢弘..(4)引喻失义.( )( )( )( )(5)陟.罚臧否..(6)论其刑.赏( )( )(7)此皆良实..以遗陛下( )(8)先帝简拔..(9)悉.以咨.之( )( )(10)必得裨补阙.漏( )( )(11)性行淑均..(12)猥.自枉屈( )(13)遂许先帝以驱驰( )..二十有一年矣( )(14)尔来..忧叹( )(15)夙夜..(16)庶竭驽钝( )..奸凶( )(17)攘除..( )( ) (18)斟酌损益..(19)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20)以咨诹.善道( )4.解释多义词。
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圣听(1)诚宜开张..古义:今义:(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今义:(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今义:(4)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今义:6.名句填空。
(1)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所抱有的无意于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是:,。
(请用《出师表》中的原文回答)(2)文中写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3)诸葛亮出师伐魏的目标是:, , ,, 。
(4)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首句起笔凝重,表达了作者痛惜先帝大业未成的感情。
B.诸葛亮这篇表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劝谏的目的。
C.表中七次提到“陛下”,其作用是为了向后主刘禅表示忠于汉室之情。
D.这篇表文的主旨是使刘禅认识到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要听从他的意愿。
扩展阅读(一)诸葛亮治蜀选自《三国志》章武三年春①,先主于永安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③,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④。
若嗣子可辅⑤,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⑥,效忠贞之节⑦,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⑧:“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元年⑨,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⑩,又领益州牧⑪。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⑫,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⑬,因结和亲⑭,遂为与国⑮。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入,国以富饶。
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⑯。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⑰,临发,上疏《出师表》。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
②先主:指刘备。
永安:地名,在今四川境内。
笃(dǔ):重。
③属(zhǔ):通“嘱”,嘱托。
后事:死后的事宜。
④大事:指统一国家事业。
⑤嗣(sì)子:继承人,指刘禅。
⑥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
⑦效:奉献。
⑧敕(chì):君主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
⑨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
⑩顷之:不久。
⑪益州牧:益州的行政长官。
⑫南中:古地名,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区域。
⑬聘:访问。
⑭和亲:双方议和,结为姻亲。
⑮与国:盟国。
⑩俟(sì):等待。
大举:指出兵中原。
⑰汉中:地名,在陕西境内。
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敢不竭.股肱之力( )( )(2)政事无巨细..(3)开府治.事( )(4)且遣使.聘吴( )9.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例:亮以.新遭大丧。
A.以.伤先帝之明。
B.谘臣以.当世之事。
C.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愚以.为营中之事。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11.根据本文的记载,诸葛亮在大举出兵伐魏之前,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了哪些精心准备?(二)诫子书[三国·蜀]诸葛亮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③,险躁则不能冶性④。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⑤,多不接世⑥,悲守穷庐⑦,将复何及![注释] ①夫:句首发语词,用于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义。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②致:到达。
远:此指高尚的思想境界。
③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④险躁:冒险急躁。
冶性:陶冶性情。
⑤枯落:落魄。
⑥接世:融入社会。
⑦穷庐:贫寒的房屋。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 )(2)非志无以成.学( )(3)意.与日去( )(4)年与时驰.(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4.本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在成才的道路上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15.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对你最有启发?请抄录下来,并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三)后出师表(节选一)[三国·蜀]诸葛亮先帝虑汉、贼不两立①,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②,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③。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④,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⑤,又务于东⑥,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注释]①汉:指蜀汉政权。
贼:指曹魏政权。
②泸:泸水,即今金沙江。
③并日:两天。
④顾:想到。
⑤此指公元228年,诸葛亮出祁山伐魏,从西面攻打魏国。
⑥指同年八月东吴陆逊打败魏将曹休,从东南方向进攻魏国。
1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王业.不偏安(事业)B.量.臣之才(衡量)C.而议者谓为非.计(不是)D.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迟疑)17.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故.托臣以讨贼也。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以.先帝之明。
|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 盖追先帝之.殊遇。
D.又务于.东。
| 欲报之于.陛下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2)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19.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包含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四)后出师表(节选二)[三国·蜀]诸葛亮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①。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②,劳费正等③。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
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④,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⑤,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⑥。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⑦,秭归蹉跌⑧,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⑨。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⑩,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事:战事。
②住与行:指防守与进攻。
③劳费正等: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相等。
④平:衡量,此为预测。
⑤拊(fǔ)手:拍手称快。
⑥夏侯授首:指诸葛亮用计谋杀死了曹操的大将夏侯渊。
⑦关羽毁败:指东吴的军队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而亡。
⑧秭(zǐ)归蹉跌:刘备因孙权击杀关羽,兴师伐吴,公元222年至秭归,为吴将陆逊所败。
蹉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败。
⑨逆见:与下文“逆睹”的意思一样,预料。
⑩利钝:顺利和困难。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事不可息.( )(2)谓天下已定.( )(3)凡事如是.( )(4)死而后已.(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22.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五)诸葛亮尝自校簿书选自《三国志》亮尝自校簿书①,主簿杨颙直入②,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
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③: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④,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家业无旷⑤,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
忽一旦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身疲神困,终无一成。
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
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
及颙卒,亮垂泣三日。
[注释]①校:核对。
②主簿:官职名,主管文书。
杨颙(yóng):人名。
③明公:对对方的尊称。
作家:管理家庭事务。
④典:主管。
炊爨(cuàn):烧火煮饭。
⑤旷:荒废。
2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上下不可相侵.(混淆)B.鸡主.司晨(主管)C.忽一旦欲以身亲.其役(亲切)D.失为家主之法.也(方法)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
(2)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25.杨颙谏言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他所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26.本文突出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27.本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六)诫兄子严、敦书①[东汉]马援②吾欲汝曹闻人过失③,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④,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⑤,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⑥,口无择言⑦,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侠好义⑧,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⑨,父丧致客,数郡毕至。
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⑩,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⑪;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
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⑫,州郡以为言⑬,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①本文是马援写给他的侄子马严和马敦的一封信。
②马援:东汉末年人,曾任汉中太守及戍边将领,有名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留传后世。
③汝曹:你们。
④是非:评论。
正法:朝廷的法律。
⑤施衿(jīn)结缡(jì):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叮嘱她(侍奉公婆要谨慎小心)。
衿,衣服的斜领。
缡,女子出嫁时所系的佩巾。
这里意为我要像叮嘱女儿出嫁那样郑重地告诫你们。
⑥龙伯高:龙述,字伯高,时为山都县令,后升为零陵太守。
⑦口无择言:说出的话都符合道理,无需选择。
⑧杜季良:杜保,字季良,时为越骑司马,后被免职。
⑨清浊无所失:好人坏人都交往。
⑩谨敕:谨慎规矩。
⑪鹄:天鹅。
鹜:野鸭。
⑫郡将:郡里的武官。
下车:指官员初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