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1.至春秋时期,家臣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异姓家臣的任用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家臣的职能由管理卿大夫家事扩展到执掌国家政权,家臣权力上升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

家臣制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B.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推动了宗法制的发展完善D.社会阶层固化趋势逐步增强2.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

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A.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3.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

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

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这反映出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4.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官员,出身于高官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越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越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

这主要反映了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C.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D.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5.“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而不仅是皇帝决策时的参考。

”该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A.集体决策、制约皇权B.分工明确、民主运作C.分散相权、强化皇权D.宰相权重、威胁皇权6. 元朝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但是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材料中▲处应是A.吏部和兵部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中书省和枢密院D.尚书省和军机处7.洪武年间“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降至仁、宣二朝,内阁权力虽然有所加重,但大学士“职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

明朝中后期,严嵩因“结诸阉人”,方得长期秉政;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

这些现象表明A.内阁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权力系统B.内阁宦官专权导致皇权不稳C.内阁与宦官勾结导致明朝政治腐败D.尚书实际上掌握了行政大权8.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

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

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

”从中可看出清廷军机处的“廷寄”制度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B.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兵部办事效率C.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D.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9.有学者提出:(雅典)“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该学者认为A.公民人人参政导致了政府的低效B.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腐败的根源C.雅典政治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D.民主制度提升了城邦至上的观点10. 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公民集团与其他居民有严格的区分。

但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

这一超越A.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展B.使罗马居民拥有广泛权力C.直接导致万民法形成D.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11. 1608年,英王詹姆斯一世准备到法院问案,法官柯克当面劝阻说:“陛下没有学习过英国法律……法律是一门技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审判权。

”他还强调:“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这表明柯克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B.重视理论结合实践C.反对干预司法审判D.认为教权高于王权12.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10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这就是所谓的口袋否决权,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

这一规定体现了A.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B.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C.总统实际权力大于国会D.总统与国会矛盾激化13.1818年,普鲁士颁布了新的关税法。

关税法废除了王国内部的所有关税,实行低进口税、免出口税和征收高额过境税的统一税制。

此法规A.消除了各邦国间的经济隔阂B.形成了德意志统一的国内市场C.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的统一D.巩固了普鲁士王国的首席地位14.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主要表明当时的中国A.“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变化B.政府开始建立总理衙门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15.下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

刻此浮雕是因为以金田起义为开端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A.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B.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C.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D.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实践1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17.陈旭麓说:“近代经济改组的过程,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水手、店员的饭碗。

据估计,1900年前后,仅北京周边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4万人以上。

”据此分析,义和团运动A.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B.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C.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D.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18.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写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对此,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评价:“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以下最能体现“它是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的是A.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完成了反封建的革命任务C.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19.有学者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

这一评价重在突出五四运动A.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B.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C.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0. 20世纪前期,上海很多工厂职工热衷于自发组织兄弟会、姐妹会和关帝会等,以及加入广东帮、宁波帮和山东帮等地方帮口,希望以这些组织为靠山。

这说明了,当时A.成立共产党组织的必要性B.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C.上海的阶级矛盾比较尖锐D.上海的社会治安比较混乱21.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

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

这些措施A.有利于打破根据地的经济封锁B.改善民生赢得农民的普遍支持C.保障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D.打击奸商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22. 1938年1月31日,是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春节,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

并观看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该材料可以论证A.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B.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D.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23. 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

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这样很好。

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A.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D.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24.《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1895年恩格斯在《 (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却指出:“旧式的起义……现在大都陈旧了。

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

”这一变化表明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B.马克思主义适应了社会进步的趋势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二、材料解析题(52分,共2题)25.(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

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

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

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英国革命是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这样一个全新的政体。

这一创新是在英国传统政治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变化是: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享重,包括对言论出板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

由此可见,英国革命建立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结构,但其民主化改造有许多不足,尤其是高额财产资格将大多数国民排除在议会选举之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