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史》作业答案

《中国思想史》作业答案

《中国思想史》作业答案一、填空1.五典2.以德治国3. 墨、劓、膑、宫、大辟4.仁礼5.魏源《海国图志》6.舍生取义7.金、木、水、火、土8.慧能9.朱熹陆九渊10.黄宗羲11.韩非12.民为贵民本13.墨子14.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15.王安石16.乾震坎巽离17.“圣人之性”“中民之性”18.王通19.“克己复礼”《礼记·大学》二、名词解释1.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

大体说来,孟子的“性”,相当于“人的自觉心”;荀子的“性”,相当于“人的本能”。

荀子从人的自然本能证明人之性恶,但是不否认人可以为善。

他认为:“其善者伪也。

”所谓“伪”就是“人为”,就是“变化气质”的意思。

2.“大宗师”是庄子提出的概念。

关于“大宗师”的含义,郭象解释说:“虽天地之大,万物之众,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

”崔撰解释说:“遗形忘生,当大宗此法也。

”“无心”和“遗形忘生”是一种存在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就是道。

大宗师的基本内容:一是“自本自根”的道。

二是“死生如一”和“安化”的人生观。

3.“参验说”是法家韩非提出的思想主张。

在认识论方面,他继承荀子重“行”的思想,对《老子》做了新的解释,提出注重“参验”的思想。

韩非主张用“参验”的方法判别认识的是非真伪。

“参”是参照比较,“验”是检查验证。

“参验”的内容就是“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作为与所在官职的职责相符,就给予奖赏,否则就给予处罚,这叫“循名而责实”。

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这里包含着要求名实一致和以实验名而定是非的思想。

4.名辩思潮是指成文法的制定,在法律上产生了辩析名、实关系的需要,更促进了对逻辑问题的研究。

百家争鸣,各学派各树一帜,都对“名”“实”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名辩思潮。

孔子提出“正名”,包含某些逻辑学意义。

孟子在辩论中重视概念的明确性和概念的分类,并揭露四种错误,即“四辞”。

老子主张“无名”,忽略概念的语言形式,使理性思维带上神秘色彩。

墨子主张以“实”定“名”,提出“类”、“故”两个逻辑范畴。

名家专门从事概念分析和认识论的研究,这些派别出现后才形成名辩思潮。

5.“正始”(公元240~248年)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玄学的第一个派别产生于正始年间,故称该派的思想观点为“正始之音”。

它以夏侯玄、何晏、王弼为代表人物,以兼注《老子》《周易》《论语》为学术特色,以论证“无中生有”为主要内容。

“正始之音”完成了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转变。

6.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春秋时,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其依据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

孟子还从人的共同性、认识论等方面论证人性善。

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是指人具有为善的可能性。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告子上》)7.谶也叫谶语、谶记或符命,是预言吉凶的隐语。

秦穆公曾说:“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

”(《史记·赵世家》)这是最早的“秦谶”。

纬也叫纬侯,是假托孔子对儒家经书所做的神学解释。

纬见于史籍记载,“六经”都有纬书,《易纬》《诗纬》《书纬》《礼纬》《乐纬》《春秋纬》。

谶与纬本来是不同的,谶的起源早于纬。

但由于二者都是神学预言,当西汉哀平之际,谶纬发展成一种社会思潮时,二者完全合流,纬书中包括有谶语,有的谶语也依傍经书。

谶纬著作常有图与文字相配,也称为“图书”“图谶”“图纬”。

8.何晏、王弼认为,作为世界本质的“无”是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文字来说明的,即不可言说,只能体会。

这就是著名的“言不尽意”论。

“言不尽意”,源出《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意思是说文字不能完全地表达语言,语言不能完全地表达思想。

王弼“言不尽意”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儒家经书与新思想的矛盾,使圣人之意和自然之道相沟通,把人的认识纳入到对“无”的玄想之中。

但同时也提醒人们注意语言、文字同认识对象的区别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不要因此而妨碍对“真理”的追求。

这种学说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化界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言不尽意”奠定了创作论的理论基础;“得意忘象”奠定了欣赏论的理论基础。

9.《五经正义》是唐代孔颖达奉太宗之命,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等编成《五经正义》。

五经指《易》、《诗》、《书》、《礼记》及《春秋左传》。

就经学的自身发展而言,《五经正义》是一部统一南学、北学的著作。

虽说是统一,其实是一种兼采南北二学的综合性质。

就儒学与诸家的关系而言,《五经正义》又是以儒家为主,兼取佛、道二说的结合体。

其学术意义已经超出了经学自身的范围。

就《五经正义》的社会作用而言,它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文献,在某些方面具有封建法典的意义。

10.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

经世致用的思想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到了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顾炎武等认为,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11.“反者道之动”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

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对立转化。

老子认识到对立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向相反的一面转化。

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2.战国汉初的黄老学派是道家的一个支派。

由于这个学派融合道、法,主张“清静自定”,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因此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而极盛一时。

黄老学派从《老子》出发,倾注全力研究人类社会的成败、得失、祸福,熔铸道、法,兼采儒、墨、名家、阴阳家的一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政治、哲学、军事思想体系。

13.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他们又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学理论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家一般都很推崇孔子,多尊孔子为圣人,但又使孔子部分地老子化。

魏晋名士是玄学的倡导者,这是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基础。

14.洛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派别。

由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开创。

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

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克己复礼”这两个命题上。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礼记·大学》。

既然“格物”的目的是为了“穷尽物理”,他干脆把“格物”径直解释为“穷理”。

“克己复礼”则是更明确更细致的道德修养论。

二程的思想也就是洛学学派的主张。

15.公羊三世说是康有为提出的观点。

他认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是历史演进的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代表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三种政治制度。

他试图借三世说,暗示中国必须变法维新,走资本主义立宪道路乃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6.“天人感应”思想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

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人的行为能够使天改变原来的安排。

这种“天人感应”思想历史上早已出现,董仲舒对它作了从来没有过的系统论证。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旨是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

“天人感应”说的重要内容是使阴阳五行伦理化。

17.王充反对神学迷信时的认识方法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用王充自己的术语就是注重“效验”。

这就是王充的“效验“说。

他把感觉经验置于首要地位,从事实出发,运用逻辑思维,通过类比推理从已知到未知,从事物的产生预计发展结果,由此及彼,由现象进于本质。

王充所依据的基本是经验知识,其逻辑思维也陷于形式逻辑,表现为用“效验”的方法对具体观点验证,用事实作为标准判别是非。

王充运用“效验”的方法分析神学迷信,揭露其虚妄不实,在《论衡》中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王充把重“效验”的认识方法也用于探求事物的真相。

如,否定“雷为天怒”的说法。

18淳熙二年,理学家吕祖谦为调和朱陆的分歧,约请陆九渊与其五兄陆九龄,会朱熹于信州铅山鹅湖寺。

在会上双方就治学方法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各自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这次会晤的讨论就叫鹅湖之会。

19.“致良知”是王守仁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

“致良知”的命题,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

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有两个特点:第一,作为“天理”的“良知”就在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

第二,“良知”人人皆有,圣、愚皆同。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由于王守仁从“致知”引出“致良知”,以代替朱熹的释“致知”为“穷理”,因此在“致知”的方法上,二人有分歧。

20.“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在他的著作《劝学篇》中提出的观点。

“体”指事物的本体、根本;“用”指作用、效用。

“中学为体”,就是以中国封建制度及纲常名教为治国之本;“西学为用”,就是以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为辅助。

这一观点集中概括了戊戌变法之前整整一代人对中西学关系的认识。

三、简答题1.墨子主张实行贤人政治。

他认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就是“贤良之士”。

由“贤良之士”治理国家,国家就能富裕,社会就能安定,所以“尚贤事能”是治国的根本措施。

这就是墨子“尚贤”思想的中心内容。

墨子提出“众贤”“进贤”“使能”作为实行贤人政治的三个基本环节。

“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办法是“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进贤”就是任用贤良之士。

《墨子·尚贤中》“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使能”就是慎重地使用贤能之士。

要对被任用者“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之以令”。

2.商鞅重法。

商鞅先在魏国求仕,因得不到梁惠王信任而离开魏国。

入秦后得到秦孝公重用,两次进行变法改革。

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合法;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公布法令,宣布贵族庶人同样受法律制裁;推行县制,革除戎狄旧俗。

慎到重势。

慎到,赵国人,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后来成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