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

BACK
*玄学的历史根源是老、庄,老庄也是
玄学家们能继承的最大遗产
BACK
*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两汉的思想,董仲舒是正面的,王
充是反面的,董仲舒上承邹衍,王 充下起魏晋。
* 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但其思想有很大局限性。
杨雄与王充相继发现并提出传统的双峰时,既以传 出新时代的讯息
*
* 无名论 * 圣人无喜怒哀乐,圣人无情 * 无天地主宰的自然宇宙论“天
地万物以无为本”,主张君主 无为而治
* 是魏晋新思想的开国元勋,确切指 * 人生间的一切变动,主要在于人之
情伪。
出前一时期思想运用上的主要病根, 正面提出另一种新观点,
* 是魏晋玄学 之“贵无派”的创
始人之一
* 以道家无为之旨解释儒家伦理
思想。认为小人任情,喜怒违 于理;君子任道;喜怒合于理。
何晏和王弼,奠定了玄学的基础
* 无天地主宰的自然宇宙论 * 圣人有情(并不认为老子为圣人) * 以无为体 * 以儒家言注《老》 *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BACK
*
*(1)“正始之音”,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主张“贵
无”,以“老学”为主; *(2)竹林时期,代表人物为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 而任自然”,以“老庄学”为特征,为“贵无”向 “崇有”的过渡时期; *(3)元康时期,代表人物是郭象,主张独化、自生, “崇有”,以“庄学”为主; *(4)玄佛合流时期,主要代表为道安、支遁、僧肇。其 中僧肇从思想上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主张“虽有而 不有,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完 成了玄学思想发展的由贵无到崇有,再到“非有非 无”、“有无为一”的认识过程。
为庄子所建立,其中的人以 超知为其主体,天是自然
*天人成了一种概念形式,是
一种抽象的理型,透过它以 表达体用、有无的玄思,是 玄学之所以为玄学,以及它 与传统天人哲学的不同所在。 也是它能瓦解汉人的感应论, 开出一个新思想时代的原因。
*3、汉儒的天人感应论,为
董仲舒所建立,其中的人以 信仰为其主体,天是高高在 上的神
*
* 嵇康反对儒家的礼乐名教,他也不同 * 正始之变后,对“名教”持否
意玄学中关于“名教出于自然”的提 定态度,认为“礼法”有违于 法,认为这是以自然的人性论来证明 自然,并将“礼法之士”比为 六经的合理性,指出以六经为准,以 “裈中之虱”,表示要与这些 孔周为关键的经学教育,不仅束缚了 “坐制礼法”的“君子”决裂。 人性,而且窒息了自己的思想,尤其 认为完善的人格应是“超世绝 经学教育繁琐的考证,影响了人们对 群”、“遗俗独往”,无是非 客观事物真理的探求提出“人性以从 善恶之分的“至人”,可“与 欲为欢”,并以避世放诞的行为,反 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 对政敌利用名教进行统治和对异己的 世” 迫害,从而也反对了一切文化知识和 人类社会必要的伦理道德、礼节和纪 嵇康和阮籍,开启了玄学的 律
王晓毅:《浅论魏晋玄学对儒释道的影响》,浙江社会科学院, 2002年九月,第二期
*
“魏晋玄学的兴起 ,在思想理论领域为佛学的中 国化提供了机缘。玄学理论为佛学思想特别是般 若空论的阐释所利用 ,因而佛学的中国化最初表 现为佛学的玄学化倾向 ,但佛学又极力保持着佛 教独立的宗教地位。僧肇在批判六家七宗的同 时 ,阐发了般若空观本义 ,既标志着佛学玄学化倾 向的终结 ,又标志着佛学中国化在玄学的推动下 进入了新的阶段。”
*
*
(1)玄学对于打破儒家思想的禁锢有一定作用, 玄学的思辩形式也刺激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但 玄学亦强烈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腐朽性。 (2)以后僧肇在思想上对玄学作了总结,认为 玄学贵无和崇有都有偏执,真谛应是有和无合 而为一,从而导致魏晋玄学衰退,佛学盛行。 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其内容非常丰富。 (3)魏晋玄学是秦汉以来学术思想变化、思辨 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它上承先秦两汉的哲学思想,下 启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Fra bibliotekBACK
*
七贤图 清 华喦
*
天人之际——魏晋以前的天人 合一论 魏晋时的天人合一论
*1、儒家的天人合德论,为孟
子所建立,其中的人以道德 为其主体,天也是道德化的 天
*王弼、何晏等人接上了自然
主义的天人合一论的道家传 统,化具体为抽象,由“无” 建立起了本体论,以及由 “无”所言的天人之际。
*2、道家的天人不相胜论,
*社会政治原因:黄巾起义、董卓之乱,颠沛流离的士家之人
无书可读,无事可做,唯清谈而已。曹操的求贤令。
*经学与玄谈:玄谈是需要博通百家,重在学术。 *思想史的内在理路:王充的自然心学与杨雄的玄学,是助长
玄学时代兴起的一股潜流。汉代儒学的制度化与宗教化,广 泛影响了社会风气,魏晋老庄哲学的世俗化与生活化,使玄 学的发展更为顺利。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 《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 为“玄宗”。
新趋向。
*
* 注《庄》 * 无神的自然的新宇宙观,天地
万物有之体,乃无为,非无有
* 著《庄子隐解》,影响很大,对当
* 专言自然,万物生于自然 * 不贵言道,颇爱言理 * 委天顺运的悲观命定论
向秀曾为《庄子》作注,未竟而卒。 后郭象“述而广之”,别成一书。现 传郭象《庄子注》,实系向、郭二人 合著。
中国思想史
*基本含义 *历史背景 *发展阶段 *内涵特征
高 逸 图 ( 局 部 唐 孙 位 )
*
*
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 崇尚老庄的思潮,被进人称之为“新 学”。其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 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远离 “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 论的问题。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 有不同,玄学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 学说。中国思想史上的玄学时代是从 东汉末期开始,结束于隋,其发展高 峰则是正始(240年)前后到东晋 (318年前后)。
BACK
*
特征:
*不夹杂术数,剔除阴阳五行灾异,纯就义理发挥,
是魏晋玄学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把具体的感应 化为抽象的思辨。
*专就名而分析理,不管实际,不管事实。 *魏晋人的思想,也是从名家出发的
*
内涵:
*何晏主张“知者,言未毕尽也。”王弼主张“得
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这种言意之辨,实决 定玄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玄学家所发 现的新眼光新发展。”
时老庄玄学之风的盛行起了推动作 用 * 批判了“无能生有”的观点。 * 在宇宙观上,提出万物“自生”、 “自化”,不存在“生生者”、 “化化者” * 强调“自然”要合于“名教”,反 映了“以儒道为一”的政治态度。 * 其思想仍未摆脱“贵无论”的影响 * 。在当时具有调和“自然”与“名 教”的倾向,反映了他“以儒道为 一”的政治态度。主张“君臣上 下”,皆出于“天理自然”,不可 因“逍遥”而违反“名教”。
万物存在的根据、远离“世务”和“事物” 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认为万物皆禀受元气而生,提出“越
名教而任自然”,主张毁弃礼法,返 回自然。
*宇宙本体思想
王充
*
*
* 杨雄是第一个用玄做书名——
《太玄》,并对玄做出哲学性 发挥的人。他的玄有形上的意 义,有天道人道的关连,更与 极浓的术数色彩。但他的玄学 只是体现了玄学化的倾向,离 成熟的玄学还有一段的距离。
*
“汉代儒家的最大贡献,是在促成儒学的制度化 与宗教化,广泛地影响了社会的风教;魏、晋的 道家的贡献,则在促使老、庄哲学的生活化、世 俗化。滲透到知识分子生活的各面,影响有两方 面:一方面是为佛学初入中土在接纳上提供方便, 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的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韦政通
*
“魏晋玄学思潮衰落之后 ,其哲学精华活在儒、释、 道 (教 )的理论创作中 :玄学的哲学范畴和“形名 学”、“言意之辨” ,构成了魏晋南北朝佛教义学 语言环境和思维方法 ;玄学本体论流派的哲学思辨 使道教哲学由粗糙走向精致 ,元气论流派的生命哲 学则培育了士人的本土宗教情感 ;玄学促进了南朝 经学向义理化方向发展 ,其潜在的“体用”、“性 理”、“内圣外王”观念 ,对北宋理学的兴起产生 了直接影响。”
乐、美术、园林…… *体现的有关生存论的相关问题 ……
来源:中国知网
*《易》曾是感应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你要
反对它,必须从内部去转换它《易传》是 《老》、 《庄》之外,最具有丰富的玄思 *《老子》、《论语》在思想史上促使天神信 仰的消逝曾产生重大作用;同时,利用孔、 老的清明思想和诸子的自由精神,去解消汉 代的迷雾和束缚,是当时的历史中最明智的 选择。 *自杨雄以来,重玄或言行上学者莫不以老、 易为准据,这是他们灵感的源泉,也是学术 训练之所本。
*反对儒家的礼乐名教(嵇康)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世界上的
“有”都生于“无”。应该以“无”为本, 以“有”致用。“无”指道家的“自然”, “有”是儒家倡导的“名教”。提出了糅 儒道之说的“名教出于自然”的理论。宣 称皇帝代表“无”而应顺乎“自然”,大 臣代表“有”而执掌“名教”。
*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即有关天地
邬锡鑫:《魏晋玄学与佛学的中国化》, 贵州省社会科 学院,2004,第三期
*
儒学虽被道家化、玄学化,但由于玄学家注《易》 注《论语》,不但是儒学的范围大为扩充,也增 强了儒学在历史上的生存的活力。玄学家的努力 固然创造了道家的新时代,对后来宋代儒学的复 兴,也起到很大的启导作用。
*
*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 *体现的新自然精神、山水精神 *后现代主义精神 *灵感思维发展、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文学作品的研究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音
*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 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其 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 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 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 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