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

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方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生殖崇拜d、英雄崇拜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

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一,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自主取消,社会进入专制时期。

第二讲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人崇天尚鬼,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心,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

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周人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行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以“天”代“上帝”。

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

3、提出“依德求民主”。

即天根据德行“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

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行。

在天命思想里注入道德政治内涵。

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

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人思想的创新。

试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

其次,周人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高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

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心,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足补充a、依典用刑。

b、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

c、审慎惩处。

3、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五行涵义:元素、能量、德行。

五行生克关系: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第三讲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3、列国竞争,言禁未立;4、贵士尊贤蔚然成风;5、孔、孟、老、庄、墨、韩等“英雄时势”。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重视传统,注重继承,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尊崇先王之道。

2.以六艺为法,将六艺看做传统文化的载体。

3.提倡仁义,崇尚礼仪。

4.注重伦理道德认同及践履。

5.以孔子为宗师,视其言行为最高准则。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1、孔子思想的基础是什么?孔子“仁”“礼”的思想及评价。

基础:①天命观A、继承商周传统的天命观,视天为最高主宰。

B、超越商周天命观中对天的人格化描述。

信天→疑天→虚天②鬼神论:不议论、不否定,重祭鬼神教化功能。

③人性论:重“习”(后天环境和教育)孔子“仁”“礼”的思想及评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是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规范,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强调对外行善、对内自省和修炼。

“仁”的特征:“仁者爱人”“仁”内容:爱人、克己复礼;礼:仁是礼的根本,礼是对上下等级、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等的严格规定,是实现仁的载体与保证。

仁礼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政治、道德发展还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其思想的精华正在一代代传承,不断融入我们的民族灵魂中。

2、孟子仁政思想及评价。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性善论的逻辑结果,1.仁政是内在善性的推广2.仁政的内容:(1)、仁政(王道)是以德性行为而非武力治理。

以德服人是仁政的首要前提(2)经济上,“制民之产”、井田制与均平赋税。

(3)、重、贵民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君为轻。

评价: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政治行为应以人心向背为规范。

这是我国古代最有创见的一套政治理论,后代的许多统治者无论情愿与否,都不得不以此粉饰自己的政权。

此外,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时期的均田制,目的就是要达到社会均平的效果。

3、荀子的思想及评价。

(一)、天论荀子学说以天论为开端。

有《荀子·天论篇》1. 天行有常,明天人之分2. 不求知天3. 制天命而用之(二)、荀子的性恶论1.人的本性首先是自然性。

2.性的外在表现是情和欲。

人的性、情、欲的具体包括四内容:感官欲望;好利;排他性和嫉妒心;好荣恶辱。

3.主张对人性必须进行改造,强调后天的努力。

(三)、礼法并重——政治思想隆礼重法是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包括两方面:(“师”与“法”)强礼义道德的教育作用;又强调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四)、君道论与君舟民水论1.君主的职责在于养人、治人、用人和教育人。

2.君主重权势,但要更重道义。

君不可二,势在独尊。

同时,君主要以善服人。

3.君民关系上,提出了著名的君舟民水论,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什么不同?性善论:1、人禽之辨: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四端:恻隐之心-----仁;羞耻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人之性具有丰富性,但无论如何多样,人总是必然为善。

性恶论:1、人的本性首先是自然性。

2、性的外在表现是情和欲。

人的性、情、欲的具体包括四内容:感官欲望;好利;排他性和嫉妒心;好荣恶辱。

3.主张对人性必须进行改造,强调后天的努力。

5、老子、庄子思想主要内容,比较异同。

老子思想:1、哲学方面。

提出了以“道”为本体的思辨哲学。

2、政治层面,提出“无为而治的君人南面之术”③社会学说。

主张小国寡民社会。

庄子思想:(一)、哲学思想:1、道论:“通天下一气”宇宙论道即气2、认识论反对墨家(尚贤)和儒家(仁义礼智)独断的真理观。

认为真理没有客观规范——绝对的相对主义。

(二)、庄子自由观庄子从心性方面发挥了老子学说,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自得”和“逍遥”。

与老子有别,老子的自由是基于“政治自治”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是追求个体“精神逍遥和超越”的自由。

代表著作:《齐物论》、《大宗师》、《逍遥游》(1)、前提是齐物。

是非无定(2)、逍遥——追求个体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道的最高境界。

(3)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

(三)、社会思想:虚静无为要求回到“浑沌”世界去,即所谓“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

6、如何看待庄子的自由观(第五题)7、墨家对儒家的批判(1)、不信鬼神又重祭祀。

(2)、厚葬久丧、重烦琐礼仪形式而有害天下。

(3)、重礼乐,追求声色感官享受。

这不能解决天下三大难题:“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4)、相信命定之说。

8、试论墨家思想。

三表法指什么?墨家思想十大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尚贤、尚同、天志、明鬼。

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思想为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非攻,反对好战国家的非正义的战争——“攻”;支持正义战争——“诛”。

尚贤、尚同,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尚同:构建各级集中统一的政权组织。

节用: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葬:主张“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非乐:认为音乐对人们有害无益。

“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三辩》非命:反对命定论,反对听天由命、无所作为。

三表法: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三个规范或原则。

子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本之”是间接经验,“原之”是直接经验)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

9、先秦法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特点。

(1)、“好利恶害”人性论。

观点:正是这个利字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政治家的责任不是改造人的本性,而是应该适应人的本性。

(2)、“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3)、关注国家,强调“法”是治国根本,主张“以法治国”。

倡导耕战,注重实力。

(4)、主张严刑峻法。

(5)、强调君主专制与集权。

(6)、提出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主要有法、术、势、刑罚、赏、利、耕、战等。

10、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君主之利高于国家之利。

法、术、势三者结合:(1)、法是基础和核心,是治国根本。

人君必须以“利”来收拾人心,以“威”来推行意志,以“名”来作为上下追求的目标。

(2)、势与术是手段、途径,以维护君主绝对权力。

(3)、刑德二柄制其臣。

11、如何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作用?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并非以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是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建立了名为法治实为人治的“以法治国”封建规章体系,法律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而并不是现代民主“依法治国”。

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也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第四讲1、两汉思想的特点。

两汉思想:子学没落,儒学独尊。

两汉思想特点:A、一般人思想意识中宗教气氛比较浓厚;B、主流思想与社会政治联系密切;儒家的社会政治服务功能加强。

2.贾谊的崇仁义、以民为本思想。

贾谊继承陆贾,加重忧患意识。

崇仁义、强调礼法治国、抑末以强本。

以儒家为主,也杂有法家、黄老的成分。

①实行仁义,以民为本。

强调以民为本;告诫统治者,绝不可以与民为敌;提出民是“万世之本A、民众人数多、力量大。

B、民众是国家的基础。

C、民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爱民、富民、慎罚A、经济上重农贵粟,使民安心农业生产;B、在用刑上宁失之于轻,勿失之于严;C、在文化礼仪上,倡四维(礼、义、廉、耻),抑逐制,提新风尚;D、思想上提出以六艺为大义,对人民进行教化。

②以加强皇权为中心的治安策。

削藩(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国家垄断铸币权、崇本抑末、轻徭役、解除匈奴威胁3.论述董仲舒的理论体系。

1.天是宇宙及人世间最高主宰,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

2.天人感应,王者以德配天,人行事之得失会引起天的感应。

3.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事(君权神授)。

君王服从天意,民众服从天子。

4.阴阳五行与三纲五常论。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天执其道为万物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