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史讲义

中国思想史讲义


汉代社会结构与思想
• 汉代是中国大传统形成的时代
– 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双向塑造 – 家国同构的形成 – 儒家经典的形成
• 汉代宇宙论儒学 • 汉代公羊学(今文经学)
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双向塑造
影响
选择
汉武帝
儒家思想
社会结构
影响
汉代家国同构之家
汉武族兴
• 把儒学建立在常识理性至上; • 使儒学与佛学划清界限,不在受佛学干扰;
• 再次建立皇帝权威,皇权来源于天,此天与宇宙 论儒学天的概念不同。
如何把儒学建立在常识理性至上
• 中国“理”的概念,与西方不同
– 理,指玉剖开之后显现之纹理,用于两个事物之间的理解、 贯通与沟通;
• 通过重新注释《周易》达到目的; • 把宇宙秩序变为常识性可理解的秩序,重新变成道德 秩序与天的概念,而不是之道德本身; • 此过程由北宋五子完成。
秦国迅速灭亡也是必然
• 法家没有为政治制度提供正当性; • 当价值指向君王意时,君权没有制约,无限扩大, 导致君王暴政;
– 贾谊《过秦论》
• 秦国的灭亡是必然
汉武帝为什么选择儒家
• 没有政治制度(政治统治)正当性的王朝注定要 灭亡; • 诸子百家学说中,唯有儒家学说提供了政治制度 (政治统治)的正当性。
• 无法压服诸侯与军阀。
唐代分裂的两个主要原因
• 皇权不稳定; • 儒学修身无法与佛学划清界限
– 佛学修身与儒学修身的目标不同,佛学修身是出 世,而儒学是入世; – 导致唐代儒生不修身,道德品质较差。
唐代心性论儒学至北宋思想的转化
对抗佛学
建立皇权的权威
玄学之常识合理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 中国历史上文化第二次大融合;
汉代宇宙论儒学的不可欲
• 由于宇宙、自然的不可控性,导致汉代宇宙论儒学的不可欲; • 东汉灭亡前100年,约公元107-219年,在112年中,发生特大 天灾150次;(太阳黑子异常期) • 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不可持续,价值系统崩溃,给全民带来巨 大心灵创伤。
– 道德的不可欲,即指道德的无法到达。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 理解方法
– 韦伯提出 – 要求能够“打进去,走出来”,即既能理解又 能反思
• 理念形态,IDEA TYPE
– 文本分析方法
• 关键词与数据库方法
第二讲 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
儒家思想基本结构
儒家思想
核心人物 核心文本
孔子
《论语》
孟子
《孟子》
荀子
《荀子》
《论语》之关键词分析
• “仁”
家庭伦理
宇宙论儒学正常 情况下 宇宙论儒学不可 欲情况下
国家制度
宇宙秩序
√ √




思想转变的基本形态
• 汉代宇宙论儒学之因然的扩充和不可欲性,导致 汉末到魏晋时期,思想的巨大转变;
终极关怀
道德
不变的结构
变化的部分

宇宙论儒学
转化
魏晋玄学
如何转化
• 在原有道德价值不可欲的情况下,出现道 德价值的逆反。
第四讲
– 现代性与现代社会的结构 – 现代社会在欧洲的建立以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全球化冲击
第一讲
导论
研究思想史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 为什么要研究思想史?
思想
• 价值观念
历史事件 • 行为
克里伍德三定律
• 历史是活着的过去;
• 因为历史是我们心中可重演的过程,所以 任何一个历史问题必定有一个与其对应的 思想史问题;
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的肢解
道家思想
无为
反规范
自由、个性、 欲望满足
自然
观赏自我
型躯保全
大乘佛学
艺术精神
才性
道教
常识理性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魏晋时期,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冲击,这是 中国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外来文化的冲击; • 佛教在汉代已经进入中国,但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 佛教与魏晋玄学之“无为”思想结合后,迅速发 展,成为影响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 将道德直接与君王统治连接起来
荀子
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的关系
• 主要的诸子百家学说是围绕 着儒家思想的否定或部分否 定,批判或部分批判; • 没有完成超越突破的思想, 或没有围绕在儒家思想周围 的学说,则在历史长河中逐 步消亡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道家
• 儒家的全盘否定者 • 主要观点:
– – – – 否定任何确定的规则与规范,即否定“礼” 否定任何规范后的价值系统,即否定“善” 否定将意志指向任何对象,即否定“道德是向善的意志” 主张无为、不干预、不参与,成为观赏、逍遥、情意之自我
• 历史知识是被浓缩在思想结构之中。
克里伍德第三定律的修订
克里伍德,英国观念史学派
• 历史知识浓缩在思想结构之中。
克塞雷克,德国概念史学派
• 历史沉淀于特定的概念。
金观涛,刘青峰
• 历史沉淀于关键词。
人是观念的载体
• 研究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规定的社会 行动,这些社会行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关 系。
中国思想史讲义
金观涛 2012-2013

• • 第一讲 导论
– 学习思想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讲 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
– 儒家思想的基本结构 – 儒家与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

第三讲 汉代到清代的思想史发展
– – – – 汉代宇宙论儒学不可欲 魏晋玄学非老庄 唐代心性论儒学 宋明理学向清学的转化

• 劳思光称之为“文化否定论”者
法家与墨家
• 法家
– – – – 儒家的部分否定 否定儒家价值,否定善,不否定规范 导致君王之意志成为规范背后的价值 劳思光称之为“价值否定论”者
• 墨家
– 没有完成超越突破 – 墨家思想所提倡的价值,只能在社会关系中体现 – 逐步消亡
第三讲 汉到清的思想史发展
秦到汉转变的思想史分析
唐代心性论儒学
• 孟子之“小我”向“大我” 转变;
儒学
心性论儒学
• 仁政皇帝统治正当性基础, 仁政成为政治基础; • 儒学第一次成为政治哲学 出现在历史舞台。
佛学
“仁政”作为唐代政治基础所产生的问题
• 皇权不稳定,统治基础不牢固; • 谁实施“仁政”就可以当王,不实施“仁政”则可被推 翻; • 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外部 力量
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古希腊&罗马 哲学
救赎 来世
求知 此世
解脱
印度婆罗门教 佛教 印度教
道德
中国儒家
自身 力量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三个阶段
• 完成超越突破
孔子
• 确定道德为终极关怀
• 明确人与非人的差别:是否追求道德
孟子
• 由“道德”推出其它价值“仁、义、礼、智、信”
• 提出道德政治“仁政”
儒家道德
政治强调 家庭伦常

• 家族成为国的基本组织单位;
家国同构之国
• 国是家族的集合。
国 家族1 家族2 家族3 …… 家族N
儒家经典的形成
• 孔子主要论述家内部的伦常次序与等级,而对家 外并没有涉及; • 由于家国同构的形成与政治统治的需要,重新定 义儒家经典,完成由个人修身推及到社会、为王 权服务、王权统治的正当性
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家国同构体
儒家思想体系
周期性王朝 更替
中国社会
之超稳定 结构
汉代宇宙论儒学与今文经学的形成
• 为了加强皇权的统治力量,需要将道德制度推及 到天
– – – – – 皇权来源于宇宙,来源于天; 宇宙秩序也是道德秩序; 皇帝是天的代表,皇帝的统治是正当的; 儒生应该为皇帝服务; 《周易》是将道德与宇宙变化联系在一起的经典,在 汉之前并不强调
– 即“道德”;
• “知”
– 即“知道德”、“知善恶”
• “君子”
– 即“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之三个不变的基本结构
• 道德是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正当性基础 • 以家庭为中心的等级制度道德化
• 道德为终极关怀
道德是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正当性基础
• 中华文明所特有 • 延续至今天仍然如此
中华文明
道德
古希腊、罗马文明
– 儒家经典《十三经》的形成 – 修、齐、治、平
《孝经》
家 • 伦常道 德 孝 • 《孝经》 忠 • 忠于皇 权,为
皇权服

《孝经》产生于汉代,托为孔子所撰。
《大学》

• 个人

• 家族

• 社会

• 国家
汉代文官制度的形成
• 皇权位于家国同构体系的最顶端,家族成为家国同构体系 的基本单元;
• 对于数量庞大家族的管理,形成统治代理阶层;
• 宇宙论儒学为汉代灭亡埋下伏笔
今文经学的形成
• 由于家国同构体、宇宙论儒学等在传统儒家经典中没有, 为了完善理论体系,除了伪造经典之外,还需要对传统经 典进行微言大义的解释,这是汉代今文经学形成的原因。
• 这个传统的经典就是孔子所作的《春秋》 – 《左传》,忠于史实 – 《公羊传》,阐述政治 – 《谷梁传》,阐述家庭伦理
法律

正义
不需要凭借外界每个人凭借内心 即可进行判断
个人无法独立判断,需借助第三 方
以家庭为中心的等级制度道德化
• 以家庭、家族之血缘亲疏关系建立伦常等级制度 和秩序 • 孔子之核心思想
• 孔子时代并没有推及至君权
• 延续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被打破
道德为终极关怀
• 什么是终极关怀? – 人类超越生死的最根本价值追求 – 由最根本价值推出其它价值 • 人类社会存在四种不同的终极关怀 – 公元前1500-500年,人类历史上出现超越突破 – 独立的个人走出社会追寻生命的意义 – 这四种不同的终极关怀成为人类社会主要文明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