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物态变化测试题班别: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体温计的准确度比普通温度计高的主要原因是()A.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小B.玻璃管内有一处弯曲且特别细C.玻璃管一边凸起,有放大作用D.玻璃管内径细,其容积比下端的玻璃泡容积小得多2.小明将一杯温水放入冰箱的冰冻室里,经过一段时间后,杯中的水发生了物态变化,下图所示中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这杯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的是()A.B.C.D.3.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煮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A.同时沸腾B.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温度C.稍后沸腾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4.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5.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此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汽化B.液化C.凝固D.熔化6.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现“雾”或“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玻璃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D.“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7.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A.冰棒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C.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D.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8.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如图)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A.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B.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C.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D.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9.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象是()A.B.C.D.10.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烛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烛蜡吸收的热量相同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内能先增大后不变再增大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11.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A.固、液、气B.气、液、固B.C.气、固、液D.液、固、气1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D.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13.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
为了能很快的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合适的是(碘的熔点是113.7℃,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A.浸入开水中B.用酒精灯外焰加热C.放入冰水混合物中D.至于常温下的空气中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7分)14.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凝固图像,其中是晶体,该晶体的凝固点是,凝固过程经历时间为,到达14分钟时物质所处状态是。
15.开运动会时,使用的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和携带,常温下可采用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填吸收或放出)热量.16.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三组同学测得水的沸点分别为97℃、93℃、102℃;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用的温度计有偏差,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一猜想:17.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喷发。
基拉韦厄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流入海洋,导致海洋上空形成浓厚的白雾,白雾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填物态变化名称)18.小李同学观看表演“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为60℃,当温度达到℃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选填“会”或“不会”)升高,当后,继续加热,就不可能赤手从油锅中取铁球了.19.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在牛奶、奶油等冰激凌原料上,涂上液态氮它会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态,同时(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牛奶、奶油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液氮冰激凌“。
20.冰箱内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中要热量,市面上销售的“无霜”冰箱是通过加热系统短时升温,将霜(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后马上恢复制冷因此“无霜”。
21.C919首飞成功后,将进入适航认证阶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结冰试验,飞机表面结冰是由于飞机飞行过程中过冷水滴或降雨碰到机体后而形成的,也可由水蒸气在机体表面(前两空均填物态变化过程 )而成,上述两个过程都是热过程,飞机表面结冰后,会破坏其空气动力学外形,使飞机升力减小,阻力增大,影响飞机的稳定性和操控性.22.蒸馏酒在我国历史久远,蒸馏个过程是将酿酒的原料经过发酵后放在蒸馏器件上进行蒸馏,发酵原料中的酒精发生形成酒精蒸汽,再将其输入管道后酒精蒸汽出来的便是液体酒精(填物态变化).23.滑雪是很多人喜欢的冬季运动,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气而成的;当自然界降雪不足时,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在0℃以下的天气里,造雪机喷射出水雾,这些雾滴遇到冷空气发生,形成“人工雪”。
(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24.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瓶子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在这个过程中,冰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25.质量相同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时吸收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26.小付买了一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成了小雨滴.(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27.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此过程(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温度.28.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后.(均物态变化的名称)29.非物质文化遗产----画“糖人”,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
其作画过程是:艺人先将红(白)糖放在热锅里,由于热传递糖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而熔化。
然后用小勺子将糖汁淋在玻璃上或刻画有戏曲人物、小动物等的造型模板上,待糖汁(填物态变化名称)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
30.我国首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起飞.飞机装有无锡某企业生产的3D打印钛合金零件,3D打印技术之就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会(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成型.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24分)31.某同学探究影响蒸发散热情况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记录了三个示数,其中a温度计示数℃。
(2)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快慢与有关,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来看,空气流动促进了酒精分子向空气扩散。
(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根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
他猜想水的蒸发情况可能与天气有关,若示数差别不大,可能的天气是。
32.王明同学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冷水均匀加热时,看见温度计的示数渐渐上升.他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水沸腾前,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是否是均匀的呢?由此他提出了下列几种猜想:猜想1: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快后慢;猜想2: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猜想3: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再慢;猜想4: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是均匀的.(1)如图甲,他在操作过程中有何不妥之处.(2)根据甲图中气泡变化情况可以推知此时水(选填“正在”或“将要”)沸腾.(3)他纠正错误后认真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乙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验证了猜想,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整个过程酒精灯火焰忽大忽小,放热不均匀B.可能开始加热时有纸盖减少了热量的损失C.水开始汽化较慢,带走的热量少D.开始要加热石棉网和烧杯,后来水温较高时散热变快(4)若王明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都不能沸腾,你认为原因可能是(写出一条即可).33.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中的碘颗粒吸热会(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变化外,还可能会;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均会.中考专题物态变化测试题班别:姓名:分数:二、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体温计的准确度比普通温度计高的主要原因是(D)A.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小B.玻璃管内有一处弯曲且特别细C.玻璃管一边凸起,有放大作用D.玻璃管内径细,其容积比下端的玻璃泡容积小得多2.小明将一杯温水放入冰箱的冰冻室里,经过一段时间后,杯中的水发生了物态变化,下图所示中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这杯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的是(C)A.B.C.D.3.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煮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D)A.同时沸腾B.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温度C.稍后沸腾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4.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5.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此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A.汽化B.液化C.凝固D.熔化6.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现“雾”或“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玻璃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D.“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7.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C )A.冰棒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C.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D.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8.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如图)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B)A.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B.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C.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D.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9.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象是(B)A.B.C.D.10.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烛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烛蜡吸收的热量相同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内能先增大后不变再增大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11.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C)C.固、液、气B.气、液、固D.C.气、固、液D.液、固、气1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D.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13.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