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一)

2020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一)

2020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一)宝山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现代人与创新人格刘铁芳①创新品质....固然是现代人的重要品质,但创新品质就足以成为现代人的核心特征乃至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标志吗?实际上,所谓现代人并不是对当代社会人的一种简单规定,其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从时间观念上看,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它相对于古代人、近代人;一是从品质来看,指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它相对于传统人。

就现代性品质而言,它也不是一个既定的、规范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的指向。

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基本人格特征是基于封建伦常之上的人格的依附性、非独立性,义务意识,崇尚权威,强调服从,重共性,重守成等,那么,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人格特征乃是人格的独立性,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强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意识,对新事物的开放性,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

显然,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所涉及的决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某种知识形态,而是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整体,以创新人格来涵括现代人的基本人格特征是远远不够的。

②不仅如此,如果说传统社会尚可以概括出某种基本的人格范式,以开放性作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人,恰恰拒绝对人的简单规约。

现代人在拥有现代性社会所需的基本品质外,还拥有更广阔的开放的自主发展空间,人们的个性发展不会简单地终止、停留在某种既定的发展被还原成某种简单化的范型。

这样,尽管创新可算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质,但我们却并不可以因之而把现代人规约为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格标准范型,从而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不够的人统统打入另册....。

现代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我们在观念中构造出来的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一个的人,创新人格范型不足以涵括现代人的人格范型。

③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突出创新品质在现代人的个性发展、人格生成中有重要的意义,但创新品质在人的个性发展、整体人格生成中究竟意义如何?创新,中文意为“创造新的,更新”,英语中意指“bring forth new ideas;make innovations”。

就创新的基本含义而言,它所指涉的其实只是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中性的、与价值并无直接关涉的指称,也就是说....,创新所直接关注的只是观念和行为的“新”,并不直接指涉观念和行为本身的价值与意义,简单地说..价...“为什么”,是.事实而非....,创新所关注的是.“怎么做”,而不是值。

换言之....,在个体的人格整体中一定有...,创新本身并不足以确保其自身的价值。

由此可见比创新更基本、也重要的因素,比如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比如社会责任感,比如德性等。

创新说到底只是个体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个体人格的基本追求乃是独立性、自主性、完整性、丰富性,创新只是实现个体人格的手段和形式,是个体人格的外化,创新是为个体人格服务的,而不是人格为创新服务,尽管一定的人格基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归根到底创新还是要服务于个体人格的完善,人格永远也不是或者说不应是创新或者别的什么的手段,人格就是目的。

也许..,就我们的惯于听从、服从的人格现实而言,强调独立人格比创新人格更有价值。

④当然,也有人把创新所需要的个体人格特质,诸如开放的心态、批判质疑意识、进取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与创新相关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综合起来称为创新人格。

尽管如此,这种看似完整的“创新人格”仍不足以标识完整的个体人格,个体人格中有些因素实际上跟创新与否并无多大关联,比如道德感、审美感、人生信仰等。

如果我们要勉强把它们都牵连起来,笼而统之地名为培养创新人格,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人格丰富性、完整性、多样性的削减。

3.第②段加点词“打入另册”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下列对第①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以问题形式提出本文的论题。

B.运用分类说明现代人的两重含义。

C.通过对比阐明现代人的品质特点。

D.得出创新不属于现代人品质结论。

5.文章开头用“创新品质”而不是“创新人格”,其理由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创新人格”不能涵括现代人的人格特征。

B.“创新品质”更能体现现代人的品质特征。

C.“创新人格”不能规约为现代人人格范型。

D.创新不是人格,而是个体人格的外在形式。

6.对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用“也就是说”“简单地说”等短语进一步阐述创新的内涵。

B.用“是……而不是……”等句式能够更清晰界定创新的特征。

C.“由此可见”是标志词,表明是由上述内容可以推断出结论。

D.“也许”一词是推测词,强调其推断出于主观缺乏客观依据。

7.结合上文,分析最后一段在论证中的作用。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3.(2分)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不够的人排除在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人范围之外。

4.(3分)D5.(3分)B6.(3分)D7.(5分)示例:上文充分论述了创新品质不足以成为现代人的基本人格这一观点之后,作者提出可能的质疑:有人把创新所需要人格特征综合起来称为创新人格,然后举例论证这种“创新人格”仍不足以标识完整的个体人格。

这一段内容是对上文论证的补充,从而使全文的论证更全面、更充分。

【解析】3.该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该语句“打入”为动词,“另册”指不在某范围的另一部分人或物。

根据原文“尽管创新可算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质,但我们却并不可以因之而把现代人规约为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格标准范型,从而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不够的人统统打入另册”可知是“把那些现代社会中创新品质不够的人”划分到具有现代品质的人群之外。

由此得出答案。

4.该题考查首段作用,需要学生了解内容社科文中首段作用里的相关概念,比如“论题、论点”、“现象、概念的界定”等相关内容。

根据“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向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人格特征乃是人格的独立性,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强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意识,对新事物的开放性,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可知D项错误。

5.该题需要注意作者所提出的概念的基本界定。

原文中“创新品质就足以成为现代人的核心特征乃至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标志吗?”根据后文的解释,“现代性品质而言,它也不是一个既定的、规范的概念,而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的指向”可知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所以B 项表诉错误。

6.该题考查社科文语言特点,社科文语言特点具有逻辑性、严密性,该题所加点字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选择D。

7.该题考查最后一段在论证中的作用,首先需要注意题干中“结合上文”,故而需要概括出上文所论述的内容是什么,上文围绕第①段提出的问题展开,论述创新品质不足以成为现代人的基本人格,然后分析最后一段内容上写的是什么,最后一段给出一种新的“创新人格”的界定,是在上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观点,并列举道德感等例子来证明该界定的不可取,使全文的论证更全面、更充分。

奉贤区(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5分)①物质、技术、观念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手,从对岩石的认识转变到了泥土。

新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特点是除了旧石器的碰、砸、锤、击之外,懂得了磨光的技术。

②经过磨制的石器,产生了更准确的造型。

而几乎就在那更细致的辨认过程、更缓慢的制造过程中,在人类的手与视觉共同亲近石器造型的漫长时间中,除了实用的、生存竞争的努力之外,忽然产生了“情感”。

一件粗糙的石器,经过好几万年,在一代一代的抚摸下,变得细致如玉,发出了莹润的光泽。

仿佛那冰冷而无感的石块,经过几百万年人类的亲近,也被赋予了美丽的生命。

③“美”产生了。

“美”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在辛苦而沉重的生存竞争中完成的一个典型。

当人类向新的物质过渡时,那种对陪伴了自己几十万年的旧的物质的依恋,便完成了人类最初的“美”的情感。

不再发生实际作用的石斧,被供奉起来,作为对人类过去文明的纪念。

石斧的作用和造型在第一代供奉人的心中,都能引起共鸣,是实际操作的经验。

逐渐地,石斧的作用淡薄了,剩下的便只是单纯的造型,这造型在人们心中产生唤起远古经验的象征意义。

于是,石斧变成了玉斧,人们用更美好的质地、用更精细的手工来纪念它。

“艺术”与“实用”分开了,玉斧又变成了玉圭,代表了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艺术”与“伦理”结合,原始的作用与美的欣赏一并对人发生影响。

然后,伦理的因素.....也淡薄了,玉圭成为单纯的“美”的欣赏。

从岩石到泥土,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物质的大更换。

就像以后的从泥土改换成金属,改换成木材,改换成化学材料一样。

每一次的物质改换都使人类一方面感觉着对新的材质的兴奋,而另一方面又感觉着对旧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农业的产生与陶器的制作,这两样文明都说明着人类对“泥土”这种物质特性的发现。

泥土特性的认识经过要比岩石复杂。

岩石的认识是直接在它的质地与形状上去辨别,用击打、摩擦的方法,改变它的造型。

但是,对泥土的认识,是经过了它渗水溶化的特性、被捏塑的特性,到晒干或烘焙以后形制固定的特性,其中认识的过程需要有更复杂的记忆累积。

我们知道,最初的猿人,还是像今天看到的狗和牛马一样,口渴的时候,伏下身去,就近河面来饮水。

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代手的进步,这个在制作器物中逐渐被开发出来的“手”,才具备了新的能力。

当他在砍砸石器、磨制石器中,逐渐使得手更灵活、更敏捷了。

终于,他可以不伏下身就喝,而是用手捧起水来喝。

这时,这合拢的双手形成的一个半圆凹曲的形状,便在他的脑中形成了一个造型的概念。

④这也许是人类文明中的第一个“碗”吧。

映现在波光粼粼、永不停息的大河上,这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似乎想起了什么。

他要努力把这双手形成的形状,和什么相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也许,是那雨天时被他踩过一脚的泥坑,当天气晴了以后,水分逐渐蒸发,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脚印形状的凹洞,等到再下雨时,那凹洞便聚满了水。

他也许联想到更为复杂的经验,我们不知道。

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于这个在河边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如何把双手合拢可以捧水的这个“观念”和某种“物质”联系在一起。

《易·系辞》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是“观念”与“物质”的并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