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分析与解决案例 解决「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 习惯上,当我们碰到「问题」时,最常用直接思考对策的方式去解决它,而很少去「分析问题」及「探讨原因」,因此常因「问题」的定义不够清楚、客观,而做了错误的判断及决策,以致延伸出更复杂的「问题」来。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异,在于成功者能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而失败者常被「问题」
淹没。
■「问题」有如冰山一角 小华是某国中资优班二年级的学生,下学期的成绩突然明显退步,班导师和家长都在奇怪小华的功课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往往我们只看到「问题」的现象(浮出水面的一角),而忽略了「问题」发生的近因及远因,其实那才是「问题」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例如 :小华的成绩一下子比以前退步许多(呈现出的现象),可能的原因(近因)是因为参加了太多的活动、上网时间太长...;其根本的原因(远因)可能是长期的睡眠不足、比较不习惯新代课老师的教学方式...等。 ■ 何时有「问题」 1.理想与实际差距太大
什么时候会有「问题」呢?所谓「问题」,指的是「当现状与标准或期望发生了差距,有差距就是遇到了问题」。也就是现在的表现,跟你当初想要的不一样,就是有「问题」。
例如 :农产品的售价比预期的价格高,就是有「问题」。原本,高丽菜的行情是一公斤十元,现在竟然有人要用一公斤二十元的的价格向农民购买,这时候,农民不应该认为有人愿意出高价而高兴不已,反而应该想想,高丽菜现在可以卖到一公斤二十元的行情,为什么自己不知道?是不是被中间商剥削了﹖ 2.未能达到进度 例如 :一件工作的作业流程最少需要三天完成,加上一天的弹性时间,总共是四天的标准范围。有一次,同样的工作却花了六天,这种进度严重落后的现象, 就是一种问题。
3.事情到了无法控制的状况 例如 :一对即将结婚的新人,因为对结婚的各种礼仪、习俗有不同看法,且各自坚持己见,僵持不下,结果使得「问题」持续扩大到无法控制的状况,最后爱人变仇人,婚也结不成了。 例如 :口蹄疫疫情是由空气传播开的,当全面爆发口蹄疫时,事情就已到了无法控制的状况了。
【问题解决的流程】 当我们观察到或发现到一些异常现象时,必须依据下列流程一一检视 : 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目前的状况及愿景如何?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要达成什么目标? 阶段的目标为何? 如何改善异常? 如何控制发生异常的原因? ■处置 :「问题」发生立即采取的措施 ■治标 :解决「问题」的手段 ■治本 :避免「问题」再发生的方法
我们如何得知「问题」已获改善? 如何预防「问题」再发生? ■正确的定义「问题」 定义「问题」就是要澄清事实。对所发生的事件,能够清楚的叙述、分析、解释,并加以分类、列明,且做全盘性的了解之后,才能正确的定义「问题」。
1.使用4W2H去思考 定义「问题」时,必须尽可能保持客观、明确及简洁,如果可能,要以定性(如呈现某种固定状态)及定量(如多少固定数量)的方式来表示,以明确表达期望得到什么结果。通常,定义「问题」时,可以采用4W2H的方法来进行。 ●What :什么事、物 ●When :何时发生、发生时机 ●Where:在何处发生、地点与位置 ●Who :与谁有关、对象与执行者 ●How :如何发生的、发生的形式 ●How many/much :发生的次数、 数量或程度
例如 :「阿美最近吃得比较少,好象在减肥的样子。」 若改成4W2H的方式叙述,则变成:「王小美(Who)在家里(Where)实施减肥计划(What),以节食和吃减肥药的方式,一年(When)进行5次(How many)减肥运动,希望能永远保持健康的身体及美好的身材(未来期望)。」
例如 :「一号滤油机漏油了,滤油厂内的地上到处都是油。」改以4W2H的方式叙述,则变成:「王领班(Who)发现三天前开始交班到现在(When),发现一号滤油机漏油了(What),而且油是从出渣槽(Where)渗出(How),每一工作班次漏油约五至十加仑(How many)。」
2.「不正确」的「问题」 陈述如果说明「问题」时,是用下列的方式来表达,就可能无法将问题正确地呈现出来。 ● 用疑问句 ● 用「缺乏……」的字眼 ● 隐含解决方案 ● 主观性的陈述 ● 描述的内容抽象模糊,没有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 用否定句叙述
例如 :某国小教师组成的划龙舟队伍,参加比赛获得最后一名,不晓得是不是赛前的练习不够(疑问句)、缺乏默契、队员不听队长的口令(主观性陈述)、彼此有心结(抽象无法观察),还是他们根本就不想参加这项活动(否定句),表现得很失常,他们应该好好挑选参加的队员才是(隐含解决方案)。
3.「正确」的「问题」陈述 要将「问题」加以正确地叙述,必须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
● 对象明确 ● 具体说明人、事、时、地、物 ● 可观察到的 ● 可验证的(有数据佐证) ● 要能明确表达不想接受的状态 (环境、条件、事件、行为)
例如 :顾客(人)因为打电话来询问,却未能得到立即的回复,或是一再转接,或是中途断线,导致抱怨连连(可观察到的事),结果上个月(时)总共接到十封顾客的抱怨信(数据佐证)。 例如 :这个月(时)顾客(人)对客服部售后服务的抱怨次数(事),比上个月多出50%(数据佐证)。
■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结果 问题的现象出现后,首先应该讨论的是:「现在发生什么事?」 尽可能地扩大问题发生的可能原因,再从这些原因中,去判断及分析最有可能的原因(由扩散到收敛),藉以评估及澄清现况;而且要了解,为什么这是一个「问题」?是否真的影响到效率或品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是否会再度发生?
1.「问题」检讨 :可从两方面来进行 (1)影响性─指如「问题」继续存在,结果会如何? 这其实是对整个「问题」的严重性做探讨。假设「问题」的产生,不只是一个问题,而是有好多个问题共同形成的,这时,就必须了解各个问题的影响程度,然后在有限的资源中,决定解决各个问题的优先级。
例如 :台湾的股票市场中,常存有金融信息不透明、政府资金介入时点不佳......等现象,若这些现象不解决,会有什么影响?
● 可能会影响我们成为亚太金融中心的目标。 ● 在加入WTO之后,可能会影响外资来台湾投资的意愿。 解决的方法 :可以先从公开各上市上柜公司的资料、或成交信息透明…等先着手。
(2) 控制性─问题的可控制程度通常可分三个层次 : ●「完全可控」的问题型态。就是你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问题 例如 :你迟到了,而你对「问题」的描述是「出门太晚」,这种「问题」是你自己就可以解决的,只要早点出门,「问题」就可以解决。 ●「部分可控」的问题型态。指可以透过自己和别人共同解决的问题 例如 :如果对「问题」的描述是:「对路况不熟」,路况不熟并不是你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解决的方式是在事前向熟悉路况的人询问、收集地图或请人详细说明,以了解路况。
●「完全不可控」的问题型态。 例如 :如果你对「问题」的描述是 :「交通紊乱」,你并非总统,也不是行政院院长或交通部长,对于交通紊乱这种「问题」,既无控制权,也无影响力,所以你就无法解决。 2.「问题」的发掘 (1) 单纯状况 如果「问题」在十分单纯的情况下发生,就可直接进入「问题」,确认步骤,并寻求因与对策。
(2) 复杂状况 「问题」发掘的基础,是有什么原因就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因果思考模式)。而「问题」发掘技术的逻辑,是保留可以支持事实的推论,舍去不能支持的部分,此种方式将使参与的成员,能以有系统及客观的方法,来使用经验及判断力。
例如 :王小美1年来实施5次减肥计划,减了5公斤后,随即于1个月内又恢复原来的体重。以王小美减肥老是不成功为例,可定义出王小美的「问题」完全是可以控制的,只要自己肯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主题会 :王小美减肥老是不成功。 「问题」描述 :王小美1年来实施5次减肥计划,共减了5公斤后,随即于1个月内又恢复原来的体重。 影响 :1.健康状况不良。 2.对自己身材没信心。 3.导致忧郁症。 「问题」的检讨 :完全可控。 未来期望:永远保持美好身材。
■ 分析原因 主要的目的乃是以阶段(一)「确认并定义问题」所选出的「问题」,做为叙述的主题,找出重要且有意义的原因。在此所描述的过程是以扩张与收敛的观念,去找出「问题」表面及背后的重要原因,进行原因分析后,再列出优先解决顺序。亦可用冰山的概念图,由上而下找出近因及远因。
例如 :王小美减肥老是不成功,近因可能发生的是不运动、饮食习惯不良、减肥药无效,远因则可能是遗传造成或是意志力不够。 ■ 设定目标 此阶段的主要目的,乃是针对阶段(二)中所选出的重要原因,做目标设定的工作,也就是以定性及定量的方式,将那些重要原因加以描述,并清楚衡量可行性的计划,以消除目前「问题」的状况。
目标的设定,有两种类型: (1)量化目标 :可以用量化数据来统计的指针。 例如 :身高、体重。 (2)非量化目标 :难以用量化数据来表达的状态。 例如 :美好的身材。
目标设定后就必须针对目标,拟定初步的衡量计划,针对各目标项目提出定义、阶段达成程度、数据如何搜集整理等内容。
例如 :王小美减肥老是不成功,在了解可能的近因及远因之后,就要针对「问题」去设定目标及拟定初步衡量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