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税法第十章国际逃税和避税

国际税法第十章国际逃税和避税

施办法》中除了规定按股权比重标准判定关联企业外,还规 定了判定关联企业的其他六条标准,其内容是:
1、企业与另一企业之间借贷资金占企业自有资金50%或 以上,或企业借贷资金总额的10%是由另一企业支付;
2、企业的董事或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一半以上或有一名 常务董事是由另一企业所委派的;
3、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另一企业提供的特许权利 (包括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才能正常进行的; 4、企业生产经营购进的原材料、零配件等(价格及交易条 件)是由另一企业所控制或供应的;
▪ 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 ▪ 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 ▪ 通过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 ▪ 避税港 ▪ 弱化股份
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进行 国际避税
自然人: 变更国籍 住所、居所的迁移 居留时间 变更税收居所 成为临时纳税人
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 进行国际避税
法人: 选择低税国或避税地成为注册地 变更主要管理活动所在地 居所的真正迁移 主体的变相转移
3、独占或多得合资企业的利润 4、避开外汇管制 :绕过东道国政府的外汇管制,及 时把海外子公司的利润汇回国内。 5、为海外的子公司确定一定的经营形象发行股票或债 券筹集资金。
转移定价
▪ 转移定价(Transfer Pricing),又称内部价格, 通常指有联属关系的企业之间对销售货物、 贷款利率以及提供劳务、租赁有形财产和转 让无形财产所制订的不同于市场公平竞争的 价格,或就成本费用的分摊所进行的不合理 安排。
第十章
国际逃税和国际避税 及法律规制
国际逃税和避税 及其法律规制
国际逃税与避税概述
▪ 国际逃税是指跨国纳税人有意识地利 Nhomakorabea国际税收管 理的困难和漏洞,采取向有关税务当局隐瞒、谎报、 虚报等非法手段逃避有关国家税法或税收协定所规 定的应当承担的纳税义务,或因疏忽或过失而没有 履行上述义务的行为。
▪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或税收协定 规定的欠缺或含混之处,采取形式合法的公开手段 达到规避、降低或延迟本应承担的纳税义务的目的。
国际逃税和国际避税的区别
▪ 1.性质不同。国际逃税属于征税国国内法和国际税收 协定明确禁止的违法行为,具有欺诈的性质。国际避 税行为所使用的方式是合法的,而且纳税人的行为不 具有欺诈的性质。
▪ 2.实现的手段不同。由于国际逃税具有直接违法性, 因而其实现的手段往往是隐蔽的。国际避税虽然也是 出自纳税人的主观意图,但因没有违犯法律,所以其 实现的手段可以是公开的。 .
▪ 少缴税收4 500美元(18 000美元一13 500美元)。
▪ 成本费用分配问题上,跨国公司运用转移定 价逃避税收的做法是:提高高税率国家联属 企业的费用支出,减少低税率国家联属企业 的费用支出。
转移定价的法律管制
▪ 1.按照正常交易原则进行事后调整 ▪ 正常交易原则(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又称
规制国际转让定价的方法
▪ 有形财产交易的转让定价方法 ▪ 评估方法-美国 ▪ 正常交易法-经合组织 ▪ 调整方法-中国 ▪ 转让定价方法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 关联一方向非关联方销售可比产品的价格; ▪ 关联一方向非关联方购买可比产品的价格; ▪ 两个非关联方之间购销可比产品的价格。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适用条件
成本加价法
▪ 关联企业中卖方的产品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 ▪ 适用条件:当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半成品销售
或者确定有联合使用设施协议或长期购买与 供应安排
有形财产交易利润定价法
▪ 以关联企业或非关联区域在可比非受控交易 中所获得的利润为基础确定关联企业在正常 交易中的正常交易价格
▪ 利润分割法; ▪ 可比利润法 ▪ 交易净利润法
主观原因,国际避税的原因在于跨国纳 税人具有的减轻税收负担、实现自身经济利 益最大化的强烈愿望。
客观原因,国与国之间的税制差异以及 国际税收关系中的法律漏洞为跨国纳税人的 国际避税活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概括起来 看,国际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
客观原因
▪ 税收管辖权的差异 ▪ 税率的差异 ▪ 税收协定的存在
案例
▪ 假定某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分设在甲、乙 两国,甲、乙两国所得税税率分别为60%、 30%。甲国母公司把它生产的一批成本为60 000美元,原应按80 000美元定价的一批货物, 人为压低到按65 000美元的价格销售给乙国 子公司。乙国子公司最后以100 000美元的价 格转售出这批货物。
管制国际逃税和避税的法律原则
▪ 国际逃税-非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行政、民事、 刑事
▪ 国际避税-实质优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是要求依据法律的立法意图, 而不仅局限于法律条文的规定作为判断问题的标准, 即税法对一件事实的适用性,不仅要求这一事实和 法律条文的要求具有一致性,还要求它必须符合法 律条文的立法意图。
▪ 除当事人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 不同点在公开的市场上对价格不会产生实质
性的影响; ▪ 不同点在公开的市场上对价格虽会产生影响,
但在比较时可以通过调整消除此类影响。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适用条件
▪ 可比因素差异的调整 ▪ 可比产品的质量、合同的条件、市场环节、
发生交易的区域市场、交易的日期、与销售 相关的无形资产、外汇风险。可供卖方、买 方选择的替代产品
▪ 3.矫正的方法不同。对于国际逃税,不仅需要防范, 而且还需要制裁,纳税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以 及刑事法律责任。对于国际避税行为,征税国一般不 能追究纳税人的法律责任,只能对国内税法或税收协 定中的不完善之处进行修改或作出相应的补充规定, 从根本上杜绝税法漏洞,防止避税行为发生。
国际避税的成因
调整以后,为了使账户重新平衡而进行的相应调整。 关联纳税人之间交易,如果违反了正常交易作价原则,需要进
行调整,但实际上该项目的少付或多付部分是通过其它项目 的支付进行抵消的,就是债务抵消。在转让定价调整时,要 考虑这样的债务抵消。
规制国际转让定价的征管程序
▪ 根据预约定价协议制度事先加以确认 ▪ 预约定价协议制度(The Advanced Pricing
实质和形式的区别
▪ 检验经济上的实质关系与法律上的形式条件 是否一致
▪ 判断是否存在虚假的因素 ▪ 判断有无经营上的目的
管制国际逃税与国际避税的一般 国内法措施
▪ 加强国际税务申报制度 ▪ 加强情报收集工作 ▪ 强化税务审查制度 ▪ 施行评估所得征税制度
国际逃税的主要方式和各国的法 律管制
▪ 主要方式:
▪ 该跨国公司本应负担的税收为:
▪ 母公司应税所得(80 000—60 000)X甲国税率60 %+子公司应税所得(100 000—80 000)X乙国税率 30%=18 000美元
▪ 母公司人为压低售价后,该跨国公司实际负担的 税收为:
▪ 母公司应税所得(65 000—60 000)X甲国税率60 %+子公司应税所得(100 000—65 000)X乙国税率 30%=13 500美元
非税目标主要方面有:
1、产品低价打入国外市场 2、国外关税对关联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
利用转让定价手段使集团内的出口企业以低价向进口 国的关联企业销售产品,对于进口企业来说,尽管关税税率 较高,但进口的产品价位下降,这样进口产品被征收关税以 后在市场上的价格就会随之下降,从而减轻进口国的关税对 关联企业出口产品的不利影响。
独立竞争原则,是指将联属企业之间的关系当作彼 此独立、相互竞争的无关联企业之间的关系加以处 理。据此,联属企业之间的任何一项业务往来,都 必须按照无关联企业之间经过讨价还价确定的公平 市场价格计算。如有违反,有关国家税务当局将依 据公平市场价格加以调整,重新分配收入和费用。
▪ 利润原则(The Profit Principle),就是各国税 务当局平时听任跨国联属企业运用转移定价 进行收入和费用的分配,但在纳税年度终结 时,要将跨国公司看作一个整体,就其世界 范围内取得的全部利润汇总,再按合理的标 准将总利润重新分配给有联属关系的各个实 体。
5、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包括价格 及交易条件等)是由另一企业所控制的;
6、对企业生产经营、交易具有实际控制 的其他利益上相关联的关系,包括家族、亲 属关系等
OECD和UN范本规定
凡符合下述两个条件之一者便构成跨国关联企 业关系: (1)一方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缔约国另 一方企业的管理、控制或资本; (2)同一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缔约国一方 企业和缔约国另一方企业的管理、控制或资 本。
▪ 隐报应纳税所得 ▪ 谎报所得和虚构成本费用等扣除项目 ▪ 伪造账册和收付凭证
法律管制
▪ 国际逃税行为的成立,必须符合以下四个要件: ▪ 1.逃税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有责任能力的自然
人或依法设 置的法人; ▪ 2.该行为主体在主观上必须存在故意或过失; ▪ 3.该主体必须在涉外经济活动中从事违反税
法规定的行为 (包括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 逃避应承担的纳税责任; ▪ 4.逃税行为必须侵害了所在国税收法律保护 的社会关系 和社会秩序,造成该国税收利益的 减损。
法律管制一般分为
▪ 税务处罚-一般针对漏税行为或较轻微的偷税行为, 包括罚款、征收滞纳金、责令停业、吊销营业执照 或取消法人资格等措施。
▪ 刑事处罚-对逃税行为情节严重,涉及金额巨大的 跨国纳税人-一般采取两罚原则:对直接责任人员 处于有期徒刑、罚款或两者并处,对有关公司则处 于罚金。
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和各国的法 律管制
▪ 收入分配方面,跨国公司运用转移定价逃避税收的 两种基本形式是;压低由高税率国家企业向其低税 率国家联属企业出售货物等的价格;提高由低税率 国家企业向高税率国家企业出售货物等的价格。
▪ 如将以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即先以低价售给低税 率国家的联属企业,再由该联属企业以高价售给高 税率国家的相关联企业,则该联属企业集团就可以 获取双重税务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