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十七年戏剧
本章概述:中国当代戏剧史的第一幕是由轰轰烈烈的戏曲改革运动开始的。
在1949年至1957年间,戏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在1958年至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则是进行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戏剧作品良莠不齐,而《茶馆》不仅是老舍的代表作,而且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教学内容: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农村题材的作品
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戏剧是倍受关注的部门。
毛泽东还提出对于传统戏曲改革的方针,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是代表性的成果。
到了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受到关注,作品有《春风吹到诺敏河》(安波)、《春暖花开》(胡丹沸)、《妇女代表》(孙芋)等。
2、工业题材的作品
50年代前期,被当时的批评界作为成绩而列举的话剧作品,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的有《在新事物的面前》(杜印、刘相如、胡零)、《不是蝉》(魏连珍)、《考验》(夏衍)、《幸福》(艾明之)、《刘莲英》(崔德志)。
3、军事题材的作品
“革命历史”和写朝鲜战争的话剧,被推荐的有《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钢铁运输兵》(黄悌)等。
4、反映社会矛盾的作品
反映社会矛盾的作品主要有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岳野的《同甘共苦》,苏一萍的《如兄如弟》、赵寻的《人约黄昏后》、鲁彦周的《归来》等。
5、十七年戏剧的主要特征
图解政治概念和政策条文是十七戏剧的最主要特征。
二、老舍的戏剧创作:
1、老舍创作的转型:原因、背景、评价
老舍 (1899—1966)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父早丧,由母亲抚养成人。
1913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17年毕业后在北京的小学和天津南开中学任教。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讲中文,并进行创作,先后以市民生活为题材创作3部长篇小说,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
《二马》。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授,这时期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有《赶集》、《蛤藻集》等,长篇有《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
1937年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
抗战爆发后由济南到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这时期创作了《残雾》等多部剧本及长篇小说《火葬》。
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创作。
1944一1947年完成了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949年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回国任政务院文教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解放后主要作品有剧本《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等,共创作剧本23个。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老舍剧作选》。
1966年8月24日,老舍受迫害而死。
1949年以后,文学的意义秩序被规定在政治意识形态范畴内,它被要求能阐释新中国“新”之所在。
老舍解放后自觉地遵循新的文艺路线,完全否定了自己以往的创作道路,基本上由小说创作转向了话剧创作。
从1950年至1965年间,他创作了23部话剧,水平高低互见,其中《龙须沟》和《茶馆》被认为最有价值。
2、老舍戏剧创作的主要特色与存在问题
老舍戏剧创作的主要特色是将其所擅长的写实手法和独具的幽默才能,与他对新社会的高度政治热情结合起来。
最为成功的作品是《龙须沟》和《茶馆》。
但他大量失败的作品表明,他对政治的热忱实际上严重限制了他在艺术上自由探索和发展。
3、代表作:《茶馆》
(1)《茶馆》的创作过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老舍抚今追昔,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来之不易的戏来教育青少年,以支持宪法的宣传实施。
1956年,老舍开始动笔写就了话剧《秦氏三兄弟》,剧本四幕六场,人物众多,从光绪年间写到了1948年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
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时任院长的曹禺和总导演焦菊隐等人,曹禺他们被戏中第一幕第二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那段戏深深吸引,遂建议老舍以这一场戏为基础另起炉灶,发展成一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
老舍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拍板,三个月后交剧本。
期限一到,三幕话剧《茶馆》问世了。
(2)《茶馆》的主要故事内容
《茶馆》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3)《茶馆》的创作动机与客观艺术效果
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
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
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
剧中的悲凉情绪,人物关于自身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意。
(4)《茶馆》的艺术特色
《茶馆》涉及宏大题旨,作者却选择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经验所能驾驭的轨道。
老舍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谈到《茶馆》的创作:“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
可是,我不熟悉自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和促退。
我也不十分懂政治变迁入手的角度。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
”老舍选择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的角度,并把对他们的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
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当代话剧常见的结构方式,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创新形式。
涉及市民社会的“三教九流”被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场景中。
《茶馆》也是老舍先生在语言艺术上成就最高的巨作,在戏剧界是有名的“一句台词勾画一个人物”的好戏。
(5)《茶馆》的文学史地位与当代评价
《茶馆》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
曹禺先生晚年评价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重点难点:《茶馆》的文化意义与文学史价值。
教学指导:讲授
本章练习:如何理解《茶馆》的主题?
《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用老舍的话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曹禺先生晚年评价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与一般的戏剧作品不同,《茶馆》不是要讲述某个具体故事,它要表现的是三个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要“葬送三个时代”。
《茶馆》的创作宗旨就在这里。
一向不熟悉政治斗争的老舍采用避生就熟的写作办法,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的政治变迁。
《茶馆》对旧时代大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借助于剧中的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老舍通过对三个善良、质朴、正直人物命运悲剧的凭吊,痛诉了那个时代的怪异和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