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七年的戏剧

十七年的戏剧

十七年的戏剧
•第一节十七年戏剧概述
•一、有关概念
•主要:话剧
•二、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期。

十七年戏剧
•(一)第一个高潮
•时间:1949----1956年
•背景:政治上的气氛相对宽松。

•话剧出现了第一个创作上的高潮时期
•体现:1.全国各地话剧团的纷纷成立。

•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话剧团
• 2.1956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

• 3.创作数量庞大。

(二)新历史剧时期
•时间:1956-----1960年代初
•背景:五十年代后期,政治运动频繁,左的思潮影响严重,无视文学创作规律。

一部分作家坚持自己传统的创作手法,把注意力转向了历史。

•代表作:
•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
•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
•曹禺等人的《胆剑篇》、
•朱祖贻等人的《甲午海战》等。

(三)第二个高潮
•时间:1960年代初-----1960年代中
•背景:
•进入60年代,中共党中央对各项政策进行调整,对“左”的错误进行纠正。

•1962年3月,周恩来、陈毅出席了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在北京举行,
(三)第二个高潮
•体现:1.全国各大行政区都先后举行戏剧汇演,大批话剧作品获奖。

• 2.再次出现了大量的作品
•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赵寰《南海长城》,贾六《雷锋》
•不足:这次高潮到了后期,已经开始有追求“高大全”任务的倾向,而且题材也越发单一,又走向了所谓的“重大题材”。

成为以后的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前奏。

三、十七年话剧的分类
几种特定的种类:
•(一)生产建设(农村、工厂)题材
•作品有:
•老舍《龙须沟》《方珍珠》《春华秋实》
•崔德英《刘莲英》、夏衍《考验》
•胡丹沸《春暖花开》王炼《枯木逢春》
(二)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
•数量相对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不是太多。

•作品有:
•陈其通《万水千山》
•宋之的《保卫和平》
•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白刃、洛丁《兵临城下》
•贾六的《雷锋》
(三)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工厂剧本;农村剧本;部队剧本)而言的。

•典型的三个作品:
•岳野《同甘共苦》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海默《洞箫横吹》
四、十七年话剧创作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
•1.十七年话剧创作的发展,给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带来了大量的话剧作品。

有的因其质量之高而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如《茶馆》。

•2.十七年话剧创作的发展还有效的锻炼了话剧创作的作家队伍。

它不仅焕发了老一代剧作家的创作热情,如:曹禺、老舍、田汉、宋之的等等,
四、十七年话剧创作的成就与不足
•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新的剧作家,
•如:胡可、白桦、沈西蒙,张海默等等。

•3. 十七年话剧创作所产生的作品,凭借着话剧这一文学样式本身的魅力,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达到的。

第二节老舍的话剧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
•19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于北京的小学和天津南开中学任教。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讲中文,并进行创作,先后以市民生活为题材创作3部长篇小说,即: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授,这时期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有《赶集》、《蛤藻集》等,长篇有《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

1937年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

•抗战爆发后由济南到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

这时期创作了《残雾》等多部剧本及长篇小说《火葬》。

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创作。

第二节老舍的话剧
•1944年至1947年完成了百万字的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949年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回国任政务院文教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建国后创作20余部话剧,成就较高的有
《龙须沟》(1950年)《茶馆》(1957年)
•50年代初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1966年8月24日,老舍受迫害自沉而死。

《龙须沟》
•写的是北京天桥附近下层百姓聚居区,“旧社会”统治当局对危机民众生命安全的污水沟,不仅不加整治,反以修沟的名目,摊派捐税,敲诈勒索;
•“新中国”成立,政府便开始了整治工程,
•表现了“新政府真正为人民的性质"的主题。

《龙须沟》
•作家在表达这一主题时,把清除历朝历代积下的污泥浊水的过程和医治反动政府留给人们的精神创伤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它的思想意义和感人力量就在于此。

《茶馆》
•(一)《茶馆》的思想内容
•《茶馆》以1889年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为背景,通过旧北京一个“裕泰大茶馆”兴衰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历史风云变幻,是一部描绘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史诗性剧作,
•表达了腐败堕落的旧制度是人民痛苦的根源、只有新社会人民才能当家作主,彻底改变劳苦大众悲苦命运的重大主题。

(二)《茶馆》的主要艺术特色
1·《茶馆》艺术构思独特。

(1)独特的表现角度。

精心选择茶馆这个窗口来透视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

”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各色人等,登台亮相,描绘人物众多,细节极为丰富,因此被称为“图卷式作品””浮世绘“。

三幕戏就像三组“风俗画”,按照社会发展的时序,一幕反映一个时代,时间跨度极大,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作者聪明地避开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描绘,只描述这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发挥自己熟稔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优势,避免了简单、僵化和专断地表现社会。

1·《茶馆》艺术构思独特
(2)突破传统戏剧模式。

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但用人物性格精准而传神的刻画,来弥补“戏剧性”的缺失;
(3)娴熟的结构艺术: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始终;次要人物二德子、唐铁嘴、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则父子相承;其它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同时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但又与时代发生关系,扩大了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紧针密线,形散神聚,以貌似平淡散乱的人物、情节绘出民间众生相。

2.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

•王利发:
•胆小怕事、精明强干、圆滑自私的小商人的典型。

•——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写照
•常四爷:
•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的代表
•秦仲义:
•爱国、雄心勃勃而又不切实际、脱离群众。

•——维新资本家代表。

•松二爷:
•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无谋生能力的旗人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