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第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出现了《红灯记》、《沙家浜》、《智 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 代戏。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6
革命现代京剧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重 大突破,不仅使中国戏曲发生了一次重大 变革,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戏曲审美观念发 生了一场革命,这正是京剧革命现代戏、 乃至整个戏曲现代戏能在戏曲舞台上立于 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14
3、当代歌剧的发展
两种倾向:
一是倾向于话剧,歌唱、说白交替出现, 音乐采用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 《白毛女》式;
一是完全倾向于西方歌剧。在戏剧结构和 音乐结构方面都接近西方歌剧,说白极少而 力求音乐的完整性、形象性和戏剧性。《草 原之歌》式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0
2)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话剧的创作和演出,显示了当代 话剧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话剧主要反映各族人民在新社会里翻身解放、 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主人 翁责任感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但由于当时接连不 断出现的文艺批判运动,给当代话剧的发展造成 了无形的阻力;特别是对话剧直接配合政治、运 动和政策的要求,更使话剧无可奈何地陷入公式 化、概念化的泥坑。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到 1956年的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时达到 顶峰。
弊端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 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7
2、当代话剧的变革
• 当代戏剧由戏曲、歌剧和话剧三分天下,话剧却 是“三军”中的主力。从数量来看,无论是剧团数 还是从业人数,戏曲在“三军”中都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由于话剧反映生活的现实性、迅捷性和尖锐性, 使它在为无产阶级政治的服务中成为最为得力的工 具,因而它身上的政治色彩和政治倾向也是戏曲和 歌剧无法比拟的。当然也因如此,当代话剧随政治 的波动而升沉起伏,50年来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 而又荣辱交互的道路话剧的创作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剧舞台上,话 剧——尤其是多幕剧在新生活的推动下, 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 作品。
• 刘沧浪等的《红旗歌》、老舍的《方珍珠》、《龙须
沟》、陈其通的《万水千山》、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 河》、曹禺的《明朗的天》、夏衍的《考验》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2
在戏剧观念上,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 向持反对态度的。主张写真实,敢于揭示 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表现人民内部矛盾。
在题材选取上,主张打破束缚,扩展视野, 除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外,也应当写知识 分子,写工农兵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和 个人生活。
“第四种剧本”的代表作,主要有《同甘共苦》(岳野)、 《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洞箫横吹》(海默)、《还 乡记》(赵寻)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3
第二次戏曲改革是在1958-1976年间。 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 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承认。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主要有:
1)吸收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 实布景,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 体制;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2
• 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 新”——即“改戏”。
在剧目上,把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理道 德剧清除了舞台,纯洁和净化了戏曲舞台;对一 些剧目的思想进行了改造,抑浊扬清;一批话剧 改造者加盟戏曲队伍,新的戏剧理念的传播,提 高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水准。出现了如京剧《白蛇 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 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1
3)第四种剧本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 潮——“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 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是同 “三种剧本”相比较而言的。“三种剧本 “是指那些概念化地描写工农兵斗争生活的 剧本,而“第四种剧本”即指那些“不属于 上面三个框子”的剧作。
4
2)把话剧的分场、分幕用于戏曲,戏 曲的情节更为集中,使戏曲的时空不固 定原则发生了变革;
3)打破了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 实的刻画人物;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5
4)改变了传统戏曲“千部一腔”的音 乐体制,歌剧和交响乐被引入京剧,新 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运用于现 代京剧。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9
• 1953年至1957年间,独幕剧出现了一个创作数 量可观的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独幕剧有:《妇女代表》(孙芋)、《人往 高处走》(栾凤桐)、《夫妻之间》(北京人艺)、《开会》 (邢野)、《百年大计》(丛深)、《姐妹俩》(蓝光)、《刘 莲英》(崔德志)、《黄花岭》(舒慧)、《归来》(鲁彦周)、 《家务事》(陈桂珍)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3
5)历史剧创作高潮
1958-1962年间,出现了一个历史剧创作的高潮。 历史剧从内容和立意来看,可以分为四类: (1)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为历史人物翻案的,如郭沫
若的《蔡文姬》和《武则天》。 (2)发掘历史精神以鼓舞今人的,如曹禺的《胆剑篇》。 (3)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儆后人的,如朱祖贻等的《甲午海
战》。 (4)歌颂历史上的某些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的,如田汉的
《关汉卿》。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以对
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和阶级斗争教育为 主要内容,代表作有图解阶级斗争的如《夺印》,为错 误思想张目的如《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第五章 50、60年代戏剧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当代戏曲改革 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 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 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 命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进入新时期以后,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 特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