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第三版)

14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第三版)

第十四章三十年代新诗第一节三十年代新诗概述(略)在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流派。

其后期,出现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流派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显示了新诗发展的新方向。

30年代的新诗,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两大派别相对峙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派诗歌(略)1、殷夫(略)(1)生平与创作殷夫(1909—1931),原名徐祖华、徐文雄,笔名除殷夫外,尚有白莽、文雄、洛夫等,浙江象山人。

父亲是医生。

两个哥哥均系国民党政权的官吏。

长兄徐培根曾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国民党政府航空署长。

殷夫从小好学,13岁开始创作。

1927年4月在浦东中学读书时,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捕,几乎被杀。

1928年在同济大学学习德文时开始给《太阳》月刊投稿,不久即成为太阳社的成员。

1929年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共青团工作。

同年9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第二次被捕。

出狱后,编辑《列宁青年》。

这期间,殷夫写了许多“红色鼓动诗”,并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

1930年春参加“左联”后,勤奋地为“左联”刊物《萌芽》、《拓荒者》等写稿。

1931年1月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同年2月7日被害,年仅22岁。

殷夫早期的诗作,多是歌唱爱情和抒写自我孤寂的作品,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等;同时也有一些表示向往光明和渴求反抗斗争的作品,如《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

诗风忧郁感伤,以《孩儿塔》为代表作。

投身革命后,殷夫直接继承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如《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等;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彻底决裂,如《别了,哥哥》等。

诗风也变得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曾明确指出殷夫的诗歌属于我国新诗发展的新时代,并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2)《别了,哥哥》《别了,哥哥》系组诗《红字》中的一首,作于1929年“四·一二”两周年的那一天,它是诗人与自己所属的有产阶级告别的宣言。

殷夫的哥哥徐培根当时在国民党政府任职,后官至航空署长,殷夫曾两次被捕,都是他保出来的。

这首诗没有当时的许多“普罗诗歌”标语化、口号化的通病,而是一首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的诗篇,其动人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诗人把“手足之情”与“阶级仇恨”两种对立情感交织在一起表现,对这种复杂情感状态的把握,使诗篇拥有了某种“人情味”。

《别了,哥哥》殷夫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不要荣誉,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

真理和忿怒使他强硬,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2、“中国诗歌会”(略)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森堡)、蒲风等。

该会除在上海建立有总会外,在北平、广州和日本东京等地也设有分会。

1933年2月,中国诗歌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新诗歌》(初为旬刊,后改为半月刊)。

(其各分会也有自己的刊物)在《中国诗歌会缘起》中,该会成员表示:“在次殖民地的中国,一切都溶在急雨狂风里,许许多多的诗歌的材料,正赖我们去摄取,去表现。

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这么的沉寂;一般人在闹着洋化,一般人又还只是沉醉在风花雪月里。

……把诗歌写得和大众距离十万八千里,是不能适应这伟大的时代的”。

这清楚地表明,中国诗歌会提倡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时代背景与文学背景,是针对着“新月派”与现代派脱离时代与人民的创作倾向的,其目的是在促进诗歌更为自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雨狂风”,并加强诗歌与时代和人民的联系。

为此,其发言人穆木天在《新诗歌发刊词》中,提出了以下创作口号: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②“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这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系统而明确地提出诗歌必须及时地把握与反映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现实斗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表现无产阶级的思想和理想,必须实现诗歌与诗人的“大众化”,因而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诗歌会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1)中国诗歌会诗作的主要内容①写农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

如:蒲风《茫茫夜》、《六月流火》;王亚平《农村的夏天》、《十二月的风》;温流《卖菜的孩子》。

②写反帝抗日。

如:穆木天《守堤者》、《流亡者之歌》。

(2)中国诗歌会诗歌的特点与贡献①强调诗歌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题材,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坚持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推动作用。

②尝试和推动了新诗“大众化”、“歌谣化”的途径,加强了诗歌与人民的联系。

(借鉴歌谣等民间诗歌形式,利用其便于普及、通俗、便于朗读或讽颂的长处。

)③尝试了诗歌新形式的创造。

A “大众合唱诗”(《六月流火》中穿插了合唱诗《土地赞歌》)B “诗剧”(柳倩《阻运》)C “朗诵诗”④不足:不重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表现出平实与粗糙的倾向。

3、臧克家(略)(1)生平与创作臧克家(1905—2003),山东诸城县臧家庄人。

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够了穷苦农民的苦难,为之深感不平,并热爱和同情农民,成为其以后诗歌创作的基础。

出版有诗集《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泥淖集》(1939)、《泥土的歌》(1943)等。

臧克家前期的诗作,在形式上受闻一多《死水》的影响很大;内容上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来表现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注。

因此,与殷夫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相比,臧克家的诗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一点上,臧的诗与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又确有共同倾向。

同时,臧克家的诗自觉地避免了概念化、口号化、神秘化、谜语和散文化等诸多倾向,在30年代的诗坛上,堪称“独树一帜”,并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

①在诗作中为苦闷、彷徨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与“新月派”、现代派,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都不同的人生态度。

这种人生态度,诗人自称为“坚忍主义”,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的苦难,“从棘针尖上去认识人生”;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它“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苦死了也不抱怨”;尽管“不知道要去的地方”,也不敢确信自己“还有力量”,却坚信“暗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

这种“坚忍主义”,显示了臧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

这种人生态度的积极意义与局限,都打上了中国农民的思想烙印,并由此形成了臧“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

②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的诗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新的天地。

③内容广泛A、反映农村破产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老马》、《难民》、《老哥哥》、《贩鱼郎》、《当炉女》、《歇午工》、《材夜》、《答客问》等);B、表现自我人生体验到的“永久性真理”(《生活》、《希望》、《不久有那么一天》、《自白》等);C、表现反帝情绪(《罪恶的黑手》等);D、通过自我抒情为时代、历史摄影(《自己的写照》、《运河》等)。

④臧克家诗作的艺术特点臧克家以农民式的态度写诗,认真而执着。

他提倡苦吟,老老实实、苦心孤诣地去捕捉每一个形象,去寻找、锤炼每一个字句,顽强地追求着“深刻到家,深刻到浅易的程度”的艺术境界,不肯有半点偷懒取巧,并因此而具有以下特点:A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整齐,讲究诗的节奏、韵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B擅长比喻,把感情和倾向性凝聚、隐蔽在诗的形象里,化思想、概念为具体形象,并善于摄取人生图景,抒情形象生动、丰富、含蓄。

C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

D诗风质朴凝炼、含蓄深沉。

(2)《老马》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①《老马》的思想内涵面对险恶的生活,诗人提出了“个人的坚忍主义”,即不灰心,不颓丧,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

《老马》就是对这样的生活态度的注释: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

在中国现当代诗人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像臧克家一样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息息相通,这是他的最宝贵之处。

他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

诗作的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悲惨的画面: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竭,不堪驱使了,但在主人的淫威下,他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他坚忍的性格特质和渺茫的希望。

诗人说:“纵不能有敏锐的眼指示着未来,也应当把眼前的惨状反映在你的诗里,不然那真愧煞是一个诗人了”。

(臧克家《论新诗》)实际上诗人通过老马的境遇写自己所看到的人生,那背负超重的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形象,就是“坚忍主义”的表现。

显然,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的感染,所创造的形象,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这就难怪有人将此诗看作一首写农民生活的诗。

其实,这就局限了诗作的内涵,应该说,诗人表现的这种人生,这种生活态度,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诗人本着“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民族精神做作了一种深刻的审视,从而使其诗作“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意义”。

(闻一多《<烙印>序》)②《老马》的艺术特色A短小精粹,凝炼深邃《老马》一诗只有八句,马头的一俯一仰,即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人生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