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新诗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老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马 》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臧 克
这刻不知下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三、后期新月诗派的诗歌创作
后期新月诗派是以1928年创刊的《新 月》月刊新诗栏及1931年创刊的《诗 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形成的以徐志 摩为核心的诗人群。
田间 (1916-1985),原名童天鉴,
安徽省无为市开城镇羊山人,著
名诗人。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
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
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
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
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
朴的风格。其诗作《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
田间
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新诗
第十二章 30年代新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点的分析戴望舒、卞之琳的诗作 及特点。
教学目的:
使同学们了解30年代有不同倾向的几大诗歌 流派及代表作家的创作。
重点掌握中国诗歌会、汉园三诗人、后期新
教学重点: 月诗派的理论。“现代诗派”的诗及对戴望
舒、卞之琳诗的分析。
“汉园三诗人”:
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 1936年出版了三人诗作合集 《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的 《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 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 诗作注重将东、西方诗学融合, 文学史上将他们称为“汉园三 诗人”。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一、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一)戴望舒(1905—1950)简介: 原名朝寀,又名梦鸥,浙江杭州人。 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 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他 的《我的记忆》这首诗成为现代派诗 的起点。因《雨巷》而被称为“雨巷 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记忆》(1929年)、 《望舒草》(1933年)、《灾难的岁月》(1937 年)、《望舒诗稿》(1937年)。名篇有《雨 巷》、《乐园鸟》、《狱中题壁》、《我用残损
的手掌》、《心愿》、《等待》等。
(二)戴望舒的诗歌成就:
①以 “现代情绪(诗情)”来反映现代生活,表现现代 人的精神苦闷 。现代派诗人是都市中的流浪汉;作为生 存于都市与乡土、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边缘人。诗人在现 代大都市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诗人自化为“乐园 鸟”:“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 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 恒的苦役?”,并且问道:“假设你是从乐园里来的/可 以对我们说吗,/华羽的乐园鸟,/自从亚当、夏娃被逐 后,/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乐园鸟》)。
必读书目 及作品: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臧克家的《老马》 《春鸟》、戴望舒《雨巷》、卞之琳的《断 章》,《中国现代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一、中国诗歌会的成立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一)中国诗歌会成立: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中国诗 歌会(又叫“新诗歌派”)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 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王亚平、柳倩等,1933年2 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半月刊、月刊)。1937年4月 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中国诗歌会同仁大多参加这一组织, 诗歌会遂告解体。中国诗歌会受左翼文艺运动影响,注重 诗歌的现实性和大众化。他们的共同创作纲领是:“捉住 现实”,“大众歌调”。中国诗歌会的诗学主张,反映了 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但过分强调语言通俗和描述生活,造 成了不少诗作的苍白浅露。
后期新月诗派的艺术追求:
①重新探索“本质纯正”的自由体诗。新月诗派在诗歌形 式上经历了自由——整齐(格律)——自由的发展过程。
②后期新月派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 的“纯诗”的立场。但后期新月诗派的诗歌创作里却普遍 流露出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绪。
③后期新月派的诗人对“十四行诗体”的转借与创造。
(二)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有以下特点:
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 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追求理想 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的力之美。
②中国诗歌会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表现集体的“大我”。
殷夫(1909—1931),有诗集《孩儿塔》、《伏 尔加的黑浪》等。鲁迅称其诗“是对于前驱 者爱的大纛[dào],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 碑。” 如《我们》:“我们的意志如烟囱般 高挺,/我们的团结如皮带般坚韧,/我们 转动着地球,/我们抚育着人类的运命!/ 我们是流着汗血的,/却唱着高歌的一群。” “我们是谁?/我们是十二万五千万的工人农 民!”
四、“现代派”的诗歌
“现代派”与20世纪初欧洲的现代派含义不同, 它得名于由施蛰存、戴望舒、杜衡等人创办于 1932年5月的 《现代》杂志,包括“新感觉派” 和现代派诗歌。在诗歌方面,《现代》大力提倡 写纯粹的“诗”,写“现代”的诗。其诗歌主张 逐渐被理解和接受之后,涌现出了一批有才华的 诗人: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林庚等,从此, 便有了“现代派”诗歌的称谓。
②在对诗歌艺术形式的追求上,戴望舒重又举起了“诗 的散文化”的旗帜。但他注重诗的内在 “韵律”,走 的还是“诗的贵族化”那一路。
臧克家(1905—2004), 1932年开始 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1933年自 费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闻一多作 序),后来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 (1934)、《自己的写照》、《运河》 (1936)等诗集。他早期诗作体现了一 种“坚忍主义”,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 开辟了天地,被称为“泥土诗人”。
殷夫
③直接描摹现实,追求“歌谣化”,试图使诗成为“群体 的听觉艺术”。叙事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重视与发 展,产生了蒲风《六月流火》、田间《中国农村的故事》、 杨骚《乡曲》、穆木天《守堤者》等叙事诗代表作。
二、田间、臧克家的诗歌创作
田间(1916~1985)代表作: 诗集《未明集》(1935)、 《中国牧歌》(1933)、叙事 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 (1936)。40年代创作了大量 的“街头诗”,曾被闻一多 称为“时代的鼓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