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拓展课七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功能关系的应用【学习目标要求】 1.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和求解多物体或连接体问题。
2.理解力学中的各种功能关系,并能综合利用功能关系分析和解决问题。
拓展点1“三种典型连接体模型”的机械能守恒问题(模型构建)1.轻绳连接的物体系统模型(1)常见情景(如图所示)。
(2)三点提醒①分清两物体是速度大小相等,还是沿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②用好两物体的位移大小关系或竖直方向高度变化的关系。
③对于单个物体,一般绳上的力要做功,机械能不守恒;但对于绳连接的系统,机械能则可能守恒。
2.轻杆连接的物体系统模型(1)常见情景(如图所示)。
(2)三大特点①平动时两物体线速度大小相等,转动时两物体角速度相等。
②杆对物体的作用力并不总是沿杆的方向,杆能对物体做功,单个物体机械能不守恒。
③对于杆和物体组成的系统,忽略空气阻力和各种摩擦且没有其他力对系统做功,则系统机械能守恒。
3.轻弹簧连接的物体系统模型(1)题型特点由轻弹簧连接的物体系统,一般既有重力做功,又有弹簧弹力做功,这时系统内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守恒。
(2)两点提醒①对于同一弹簧,弹性势能的大小由弹簧的形变量决定,无论弹簧伸长还是压缩。
②物体运动的位移与弹簧的形变量或形变量的变化量有关。
【例1】(2020·江苏宿豫中学高一月考)如图所示,A物体用板托着,离地高度h=1.0 m,轻质细绳通过光滑定滑轮与A、B相连,绳子处于绷直状态。
已知A物体质量M=1.5 kg,B物体质量m=1.0 kg,现将板抽走,A将拉动B上升,设A着地后不反弹,B上升过程中不会碰到定滑轮,g取10 m/s2。
求:(1)A着地时,B的速度大小;(2)B物体在上升过程中离地面的最大高度。
解析(1)在A下降B上升的过程中,A、B系统机械能守恒,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mg)h=12M v2+12m v2解得v=2(Mg-mg)hM+m,代入数据得v=2 m/s。
(2)A落地后,B继续上升的高度为h′,由机械能守恒得12m v2=mgh′,解得h′=0.2 m则B离地面的最大高度H=h+h′=1.2 m。
答案(1)2 m/s(2)1.2 m【针对训练1】(2020·重庆八中高一月考)如图所示,长度为L的三根轻杆构成一个正三角形支架,在A处固定质量为2m的小球;B处固定质量为m的小球,支架悬挂在O点,可绕过O点与支架所在平面相垂直的固定轴转动。
开始时OB与地面相垂直,放手后开始运动。
在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A球到达最低点时速度为gL 5②A球到达最低点时,B球速度为gL 3③A 球到达最低点时,杆对A 做功为-23mgL④摆动过程中A 球机械能守恒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 当A 球到达最低点时,对A 、B 组成的系统由机械能守恒定律(2mg -mg )·L 2=12(2m +m )v 2,解得v =gL3,即此时A 、B 两球的速度均为gL3,则①错误,②正确;当A 球到达最低点时,对A 球由动能定理2mg ·L 2+W =12·2m v 2,解得W =-23mgL ,则③正确;摆动过程中,A 、B 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A 球机械能不守恒,选项④错误。
答案 C拓展点2 能量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1.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功能关系概述(1)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是通过做功实现的,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之间转化的过程。
(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3.功与能的关系:由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某种力做功往往与某一种具体形式的能量转化相联系,具体功能关系如下表:两物体间滑动摩擦力对内能的改变F f x相对=Q 物体系统做功【例2】(2020·江苏省高二学业考试)高空抛物现象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
如图所示,是某小区宣传窗中的一则漫画。
不计空气阻力,若画中被抛下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30 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重力势能保持不变B.物体重力势能增加了30 JC.物体机械能减少了30 JD.物体动能增加了30 J解析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功30 J,物体重力势能减小30 J,故A、B错误;只有重力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不变,故C错误;重力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根据动能定理,重力做功30 J,物体动能增加了30 J,故D正确。
答案D【例3】(2020·湖南长沙一中高二月考)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
在A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从A点下降到B点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B.物体从B点上升到A点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大C.物体从B点上升到A点的过程中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D.物体在A、B之间某点时(不包含A、B两点),系统的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之和最大解析物体在从A下降到B的过程中,开始阶段,重力大于弹簧的弹力,加速度方向向下,物体做加速运动,弹力在增大,合力减小,则加速度减小;当重力大小等于弹力大小时,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最大;后来弹力大于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上,物体做减速运动,运动的过程中弹力增大,加速度增大,到达最低点,速度为零。
可知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则动能先增大后减小,选项A、B错误,C正确;物体在A、B之间运动时,只有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当重力等于弹力时,物体的速度最大,动能最大,系统的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之和最小;反之,在B 点速度为零,系统的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之和最大,选项D 错误。
答案 C【针对训练2】 (多选)(2020·湖北武汉二中高一月考)如图,第一次,小球从粗糙的14圆形轨道顶端A 由静止滑下,到达底端B 的速度为v 1,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 1;第二次,同一小球从底端B 以v 2冲上圆形轨道,恰好能到达A 点,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 2,则( )A.v 1可能等于v 2B.W 1一定小于W 2C.小球第一次运动机械能变大了D.小球第一次经过圆弧某点C 的速率小于它第二次经过同一点C 的速率解析 从A 下滑到B 根据动能定理可得mgR -W 1=12m v 21;从B 上滑到A 根据动能定理可得-mgR -W 2=-12m v 22,则v 2>v 1,故A 错误;因v 2>v 1,故第二次小球在轨道上的平均正压力较大,摩擦力较大,故摩擦力做功较多,即W 1一定小于W 2,故B 正确;小球第一次运动因为要克服摩擦力做功,故机械能变小了,故C错误; 小球第一次经过圆弧某点C 时满足mgh -W C 1=12m v 2C 1;它第二次经过同一点C 时满足-mgh -W C 2=-12m v 2C 2,即12m v 2C 2=mgh +W C 2,且W C 1<W C 2,则v C 2>v C 1,则小球第一次经过圆弧某点C 的速率小于它第二次经过同一点C 的速率,故D 正确。
答案 BD1.(连接体的机械能守恒问题)如图所示,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 、B用不可伸长的细软轻线连接,跨过固定在地面上半径为R 的光滑圆柱,A 的质量为B 的两倍。
当B 位于地面时,A 恰与圆柱轴心等高。
将A 由静止释放,B 上升的最大高度是( )A.2RB.5R 3C.4R 3D.2R 3解析 设A 、B 的质量分别为2m 、m ,当A 落到地面,B 恰好运动到与圆柱轴心等高处,以A 、B 整体为研究对象,机械能守恒,故有2mgR -mgR =12(2m +m )v 2,当A 落地后,B 球以速度v 竖直上抛,到达最高点时上升的高度为h ′=v 22g ,故B上升的最大高度为R +h ′=43R ,选项C 正确。
答案 C2.(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2020·河南省高二学业考试)如图,在距离地面h 高处以初速度v 0沿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在c 点比在a 点具有的机械能大B.小球在c 点比在a 点具有的动能小C.小球在a 、b 、c 三点具有的动能一样大D.小球在a 、b 、c 三点具有的机械能相等解析 小球在平抛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小球的机械能守恒,A 错误,D 正确;重力做正功,由动能定理可知小球动能增大,B 、C 错误。
答案 D3.(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多选)(2020·河北唐山一中高一月考)如图,海王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P 为近日点,Q 为远日点,M 、N 为轨道短轴的两个端点,运行的周期为T 0,若只考虑海王星和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海王星在从P 经过M 、Q 到N 的运动过程中( )A.从P 到M 所用的时间等于T 04B.从Q 到N 阶段,机械能逐渐变大C.从P 到Q 阶段,速率逐渐变小D.从M 到N 阶段,万有引力对它先做负功后做正功解析 海王星在PM 段的速度大小大于MQ 段的速度大小,则PM 段的时间小于MQ段的时间,所以从P到M所用的时间小于T04,故A错误;从Q到N的过程中,由于只有万有引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故B错误;从P到Q阶段,万有引力做负功,速率减小,故C正确;根据万有引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知,从M 到N阶段,万有引力对它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故D正确。
答案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