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二十年说文解字的文化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说文解字的文化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摘要:回顾二十年来《说文解字》的文化研究,综合分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今后研究《说文》文化应注意的问题和可开拓的新领域。

关键词:《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说文解字》是我国一部伟大的汉字字典,古往今来对众多学者都从中汲取过营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二十年,许多学者在对《说文》进行传统研究的同时,以更宽广、更新颖的眼光重新审视《说文》,研究《说文》,这些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们把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叫“说文学",一本书衍生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在中国的典籍史上是少见的,它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对它的研究的著作一般有以下几类:综合研究和普及性读取、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以及许慎与《说文》研究,在这里我们打算先对近二十年的《说文》文化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纵观研究《说文》与我国上古文化的相关著述,我们把研究成果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著,一类是论文。

按内容又分为从整体上研究《说文》的汉字文化和从具体的部首字族研究其蕴含的文化。

以下论著只是我们从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挑选的一部分,但其研究之深广也可见一斑。

一、《说文》文化研究的专著臧克和的《汉字单位观念史考述》以及《<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是一本对《说文》文化研究比较典型的著作,后面我们会具体说到。

陆忠发所著《汉字文化学》,从根源上解决什么是“汉字文化学"的概念问题,并从造字、释字、用字等方面说明与文化的关系,结末还有汉字文化学研究的方法的论述,给在这方面想要有所作为的学者提供很好的借鉴;黄宗鸿的《<说文解字>与民俗文化研究》,这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从《说文》整体上研究民俗文化的著作;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它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育儿篇,婚姻篇,祭祀篇,而这三项内容几乎是中国古代生活的三个最重要的方面;王贵元《汉字与文化》,它并不单一引用《说文》来说明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从某一个汉字出发,通过《说文》对其的解释和其他诸多古文献典籍来发现古代民俗文化,是一本通识的普及性专著;王宁的《<说文解字>与汉字学》,其中主要有一章节的内容论述了《说文》与汉字文化的关系,篇幅较小,简明扼要地谈到了汉字文化学的主要问题——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形位的规整与分工,汉字的孳乳与分化,在《说文》中都能体现汉字的发展变化,从而窥探到历史文化的变迁;何九盈等学者所著《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严谨的理论探索和通俗的要求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本书不以《说文》为唯一研究对象,但是阐释了《说文》的文化内涵——举凡民俗礼仪、文学艺术、科技、意识形态、经济、军事、法律等,无不包括,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多方面的需要;雷汉卿《说文解字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这本书专门从示部字入手,看中国的祭祀文化,考证了《说文》中的示部字与神灵祭祀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后辈学者继续研究《说文》示部字的重要参考材料。

以上所列书目除了雷汉卿所著《说文解字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一书是以示部字为考察对象探寻其蕴含的文化信息,而其他几本专著都是从《说文解字》的整体出发,不专门对哪一部首的汉字做文化探讨。

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说文》的文化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的著述-—臧克和的《<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它对“说文解字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他从《说文》的取类方法、释文系列、意象系列来找到其与中国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审美思维和神话思维的关系。

“臧克和的《说解》利用《说文》里丰富的精神观念系统的素材, 印证出土材料和传世典籍, 引入人类学的文化比较方法, 对《说文》所包含的文化观念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钩稽溯源,勾勒了汉字体系所体现的“单位观念史”的轮廓,推演出《说文》释义系统隐含的古代逻辑思维规率,考稽出涉及古代社会、审美、神话思维等方面的16 个“意象群”.这些意象对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发生、发展及其独特风貌, 都有相当生动丰富的揭示。

”(周守晋《考据的历程-—读〈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该专著跳出以往大家的研究方法禁锢,从《说文解字》汉字的构形取类释文中力图构建中国的古代的文化观念思维体系,探索出来的结论也颇有新意.而另外一本谢栋元著的《〈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也是一部比较重要的全面论述《说文》的文化内涵的著作。

这本书讲了《说文》中反映的文化信息,包括上古时期的王权思想,古代的酒文化,玉文化,祭祀文化,饮食文化,乐器文化,鬼神思想以及古时的发明权与古人的名利观念,这些基本涵盖了古人生活的几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因此很好地向读者展示了古人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和思想信仰.二、《说文》文化研究的论文《说文》的文化研究在论文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期刊网通过时间限定——1991~2011和主题词——“说文解字"、“文化”检索出来的文献有862篇,其中1991—2001有174篇,2002-2011年间有688篇,可见《说文》的文化研究正越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研究也向着更深更广的层次延伸而去。

从文献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种研究思路:研究《说文》某个部首的汉字字族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或是取某一个文化单位探讨《说文》中对这一文化单位的反映。

(一)《说文》某部的汉字的文化阐释:从《说文》的某个部首出发,深入阐述该部字族所反映的文化现象,这方面的论文比较多,比如有李秀明《<说文解字〉“心部”字的隐喻研究》,林源《<说文解字〉的心部字研究》,卓殿元、梁孝梅《<说文解字>肉部的文化阐释》,苏馨《羊部字与中国古代文化》,张艳青、李清《从<说文解字.宀部>字透视中国古人生活状况》,刑怒海《<说文解字>宀部字的社会文化意义阐释》,杨飞《<说文解字.宀部>与传统文化》,赵菊《<说文解字>水部字的文化研究》,张玉梅《<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内涵》,王欢《浅谈<说文解字>贝部字文化意蕴》,牛丽《<说文解字>金部字看中国古代的金属文化》,雷汉卿《说“示”》等学术文章.许慎是第一个发明用部首编写字典的人,他抓住了汉字造字的规律,将汉字分为540个部首以此来归纳一个个零散的汉字.后世学者在研究《说文解字》汉字文化则无可避免地会根据部首在进行文化的探索,这实则是为现代人研究汉字提供了一种最科学的方法。

以上的文献只是我们在近二十年的文献中选取的一部分,旨在说明当下对《说文》各个部首的汉字文化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几乎所从属的汉字的量较大的部首都有多篇著述来专门阐述,如上述文献.而对《说文》玉部汉字的文化研究文献尤其见多.玉部汉字文化研究文献主要有张丽《<说文解字>玉部字显示的古代玉文化意识》,文中指出玉在古代主要用于几个方面的用途——祭祀和丧葬,会盟等政事,美化自身,作者将玉部首汉字通过在《说文》中的解释,再根据其他古籍中的记载,得出结论“在玉文化的演绎中,人们最初赋予玉以神话色彩,视为神灵的化身,继而赋予玉以权力和身份,使之成为等级社会中权力、地位的象征;同时赋予玉以伦理道德色彩,使玉成为有德君子的化身。

”张楠的《<说文解字>的玉部、车部字与中国古代文化分析》中对玉部汉字文化的阐释是非常全面准确的,文章以《说文》玉部字为基础,阐述了“玉”字本义和相关的文化含义,并进一步对玉部字及含玉偏旁的字进行分类考察,揭示古人对玉文化的钟爱和推崇。

杨淑丽的《<说文解字>“玉”部字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代玉文化》,胡邵文《读<说文解字>玉部字》,等等文章都详细研究了玉部汉字文化内涵,都秉着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态度力求在这一领域找到突破口,大家都共同地分析了“玉”作为一个汉字的字源意义,再看其下类属的汉字所携带的玉文化信息。

王新华一文《玉族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中向我们分析了玉族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心理特征,包括原始崇拜,阴阳五行观念,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审美的价值取向,这是对玉部汉字的文化研究的更深层的补充,很有参考价值。

(二)《说文》中对某文化的反映。

《说文》中反映的中国上古文化丰富多彩,从《说文》整体上把握其文化的文献主要有郭玮的《从<说文解字>中若干汉字看中华钱币文化》, “贝、布、刀、圜、泉、钱、币”是汉字系统中用来表示钱币的一组字,有的现在还用,而有的已经不用了,这里作者将这些汉字加以整理,理出一条我国钱币使用发展的脉络来,从而“了解汉先民早期经济活动的部分面貌和质朴的经济思想”。

班吉庆的《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饮酒文化》,周文《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乐器文化》,谢建防《从<说文解字>管窥上古社会居室的种类》,王彩琴《<说文解字>中蕴含的审美文化》,杨青新《<说文解字>中的原始宗教意识》,王平《从<说文解字>蕴含的中国古代科技信息》等数以千万计的文献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汉字构字的严谨性。

可以看出学者们都致力于从多方面来探讨汉字与文化的关系,着眼点既有物质层面的例如喝酒饮食,又有形而上的思想意识层面的例如宗教审美。

学者们对《说文解字》的广泛研究保证了优秀成果的丰富新颖,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认为在对《说文》的文化研究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例如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反映的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文化项之间寻找联系,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每一项都是相互牵连的,彼此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发展,而《说文》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著作,一定是对其有所反映的,也许以后的研究可以从这方面做些尝试.《说文》汉字文化研究得蓬勃兴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也仍然存在问题。

比如某些汉字例如“玉”部汉字的文化研究已经达到饱和,很难再去发掘,便应该省下心力,认真深入第一手文献《说文解字》重新找到新的疆土。

有的学者一味求新,不顾事实,将某个汉字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做出解释,缺乏确实的实证资料,这种不科学不严谨的态度是学术领域不能容忍的。

通过大量阅读文献,我们发现文献中也存在彼此抄袭的现象,没有自己的观点,将已有的观点如法炮制,这也是学术研究所诟病的。

参考文献:许慎,说文解字(徐铉校),中华书局,2003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臧克和,汉字单位观念史考述,学林出版社,1998王宁,《说文解字》与汉字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谢栋元、王宁、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陆宗发,汉字文化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王贵元,汉字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黄宇鸿,《说文解字》与民俗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雷汉卿,《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巴蜀书社,2000李秀明,《〈说文解字>“心部”字的隐喻研究》,三明学院学报,2006,01期林源,《<说文解字〉的心部字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单殿元、梁孝梅,《<说文解字>肉部的文化阐释》,汉字文化,2007,06期苏馨,《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2期张艳青、李清,《从<说文解字.宀部>字透视中国古人生活状况》,消费导刊,2009,14期刑怒海,《<说文解字>宀部字的社会文化意义阐释》,兰州学刊,2011,06期杨飞,《<说文解字.宀部>与传统文化》,沧桑,2006,02期赵菊,《<说文解字>水部字的文化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张玉梅,《<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内涵》,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期王欢,《浅谈<说文解字〉贝部字文化意蕴》,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8期牛丽,《〈说文解字〉金部字看中国古代的金属文化》,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1期雷汉卿,《说“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期张丽,《<说文解字>玉部字显示的古代玉文化意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期张楠,《<说文解字>的玉部、车部字与中国古代文化分析》,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6 杨淑丽,《<说文解字>“玉”部字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期胡邵文,《读<说文解字>玉部字》,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期王新华,《玉族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6郭玮的,从<说文解字>中若干汉字看中华钱币文化》,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03期班吉庆,《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饮酒文化》,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期周文,《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乐器文化》,语言研究,2002,S1期谢建防,《从<说文解字>管窥上古社会居室的种类》,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期王彩琴,《<说文解字>中蕴含的审美文化》,中州学刊,2010,05期杨青新,《<说文解字>中的原始宗教意识》,南都学坛,2006,05期王平,《从<说文解字>蕴含的中国古代科技信息》,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04期周守晋,《考据的历程—-读〈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0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