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朱英贵成语“一草一木”常用来比喻微小的东西,其实,“草”“木”二字乃大自然植物的两类总代表,即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可见“木”字跟“艸”字都是与人生相关的最常用字。
我们在说解了不、屯、生、才、草(屮、艸)、卉、刍(芻)等几个表示草本植物的字之后,又作为过渡,介绍了多年生的禾本科木质常绿植物“竹”字,从本篇开始准备说解几个表示木本植物的字,那就先从“木”字说起吧。
一、“木”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木”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如上图所示,“木”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树”。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字形都是一致的,都是上为树枝、中为树干、下为树根的一个独体象形字。
其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树枝被拉直,演变为横画,尽管树干(竖画)与树根(一撇一捺)的形象还在,然而字形整体上却很难让人看出是一棵树的象形了,由此可见树枝对于树的重要性,难怪甲骨文的“木”字,树枝有多种画法。
《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木,冒也。
冒地而生。
東方之行。
从屮,下象其根。
凡木之屬皆从木。
”许慎的解释意思是:“木”,就是向上生长的意思(冒也),它从地面冒出而向上生长。
属于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东方之“行”。
它的字形采用“屮”作表意构件,下部象它的根。
大凡跟“木”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木”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释有两点偏离于“木”字的构字理据:一是“木”是象实体事物的名词,其造字本义为“树”,而《说文》却将其解作动词“冒也”;二是“木”字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其表示根部与枝干的线条本为一个整体,就是一棵树的形象,而《说文》却将其解作“从屮”,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当然,这也不能苛求于《说文》作者,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甲骨文面世,许慎是根据小篆字形来解释的,难免于“木”字的构字理据有所偏移。
二、“木”字的字义演变源流“木”字的造字本义为“树”,即人们真实可感的一棵一棵的树。
由此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其一,用作木本植物的通称。
例如:“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庄子·山木》)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又如“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
”(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一是作为木本植物的“木”,从古人所理解的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元素的角度,可以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一。
例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书·洪范》)再如“至春少阳,东出就木,与之俱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终始》)又如“木者,春生气之始,农之本也。
”(《南齐书·五行志》)二是作为木本植物的“木”,从古人所理解的能够产生音乐的物质材料的角度,可以是古代“八音”之一。
例如:“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周礼·春官·大师》)再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又如“上古世质,器与声朴,后世稍变焉……木,柷敔也,贯之为板,此于世甚便。
”(明·胡侍《真珠船·房庶论乐》)其二,“木”字还可以泛指草木。
例如:“五行有木而无草,则草亦可谓之木;《洪范》言‘庶草藩芜’而不及木,则木亦可谓之草。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塞语·牝牡雄雌》)再如“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孟子·尽心上》)又如“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明·魏学洢《核舟记》)由此可以引申出树叶的意思,例如:“木落南翔,冰泮北徂。
”(《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木落者,叶落也。
”再如“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诗)其三,“木”字还可以指木料,木材。
例如:“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
”(《周礼·考工记序》)再如“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孟子·梁惠王下》)又如“是故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匠之制木也。
”(《淮南子·主术训》)由木料、木材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多种木制品的意思:一是特指木柱。
例如:“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史记·商君列传》)再如“属小吏百余人,持兵仗以出,立木而署之曰:刺史出,民有敢观者,杀之木下。
”(唐·韩愈《故贝州司法参军李君墓志铭》)二是指船或筏。
例如:“‘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易·涣》)王弼注:“木者,专所以涉川也。
”高享注:“木,指船……谓其乘船渡水而有功也。
”三是指棺椁。
例如:“原壤登木。
”(《礼记·檀弓下》)郑玄注:“木,椁材也。
”再如“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又如“纯与从昆弟欣、宿、植共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老病者皆载木自随,奉迎于育。
”(《后汉书·耿纯传》)四是指刑具。
例如:“为外形者,金与木也。
”(《庄子·列御寇》)郭象注:“木谓捶楚桎梏。
”再如“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
”(《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善注:“三木,在项及手足也。
”又如“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
”(清·方苞《狱中杂记》)五是指柝。
例如:“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其四,“木”字还可引申出质朴的意思。
例如:“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何晏集解引王肃曰:“木,质朴。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一些相关的意思:一是表示拙直,不柔和。
例如:“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征》)再如:“勃为人木强敦厚。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二是表示麻木,失去知觉。
例如:“贾瑞听了,身子已木了半边。
”(《红楼梦》第十一回)再如“下到池子里去,热水把全身烫得有些发木。
”(老舍《骆驼祥子》十五)又如“姚志兰心都木了,回头一望小朱,小朱脸色煞白,嘴唇没一点血色,上唇直打颤颤。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三是表示愣,发呆。
例如:“生睹之,神情摇动,木坐凝思。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花公主》)再如“他拉着车一直奔了人和厂去。
虎姑娘屋中的灯还亮着呢。
一见这个灯亮,祥子猛的木在那里。
”(老舍《骆驼祥子》六)又如“当他听他妈说:他的傻舅奶透露他舅爷正为生禄家可能退组而难受着的时候,偏分头简直木了。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一章)四是表示呆笨。
例如:“看起来,就是中学卒业生,或大学生,也未必看得懂《涛声》罢,近来的学生,好像‘木’的颇多了。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根据上面对“木”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木”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三、含有“木”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含有“木”字的成语较多,“木”字在相关成语中大致有如下三种含意:其一,成语中的“木”字表示树或树木的意思。
例如: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源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草木俱朽——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
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
语见《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
”草木萧疏——萧疏:冷落,稀稀落落。
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
形容深秋景象。
语见《晋祠》:“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草木愚夫——旧时农民的谦称。
象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
也指人对农民的蔑称。
语见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回:“料你不过草木愚夫,识得什么天时人事。
”草木知威——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
形容威势极大。
源自《新唐书·张万福传》:“朕谓江淮草木亦知尔威名。
”草衣木食——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
形容生活清苦。
语见元·马致远《黄梁梦》第一折:“你这出家人,无过草衣木食,干受辛苦,有什么受用快活处。
”池鱼林木——比喻无辜而受连累,遭祸害。
源自《淮南子·说山训》:“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池中鱼为之殚。
”登木求鱼——登:攀;木:树。
爬到树上找鱼。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语见宋·苏辙《次韵吴厚秀才见录》:“登木求鱼知我掘,循巢觅兔笑君疏。
”独木不林——一棵树成不了森林。
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语见汉·崔髎《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风木含悲——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
源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风木之悲——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
指丧父母的悲伤。
语见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
”风木之思——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
语见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纪》:“臣谨以山川形胜、陵宫规制,各为一图,用备九重瞻览,少慰风木之思。
”槁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
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教猱升木——猱:猴子的一种。
教猴子爬树。
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
语见《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枯木逢春——逢:遇到。
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
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语见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枯木生花——枯树开了花。
比喻绝处逢生。
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源自《三国志·魏志·刘弇传》:“起烟于寒灰之上,生花于已枯之木。
”枯木死灰——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
身如枯木,心如死灰。
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枯木朽株——朽:腐烂;株:露出地面的树桩。
枯木头,烂树根。
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无用的人。
源自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有人先谈,则枯木朽树功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