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摘要:本文选取了《说文》中的三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关键词:《说文解字》互训走趋柱楹完全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释字义的字书。
许慎总结了汉代人训释字义的成果,体现在《说文》中,其训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互为训释,推索由来,标明义界。
“互为训释”简称“互训”,它的表现形式是甲、乙两个词语互相训释,以乙释甲,又以甲释乙。
《说文解字》木部:“柱,楹也。
”又“楹,柱也。
”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说文》互训词的数量有争议,而互训词之间彼此相互训释字意,也是同义词。
互训词之间绝大部分并不是等义词,浑言则同,而析言则异,所以它们往往在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搭配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说文》中互训词以动词、名词居多, 形容词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每个词性各选取了一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一、柱楹
柱,(小篆)《说文?木部》楹也。
从木主声。
《广雅》云:“楹谓之柱。
”《说文?木部》(小篆),楹,柱也。
从木盈声。
从以上解释来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撑屋宇的独立构件。
仔细分析,他们的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区别。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
柱之言主也。
屋之主也。
”徐锴曰:楹之言盈,盈盈对立之状。
柱,段用了声训,强调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撑整个屋子的主要部件。
《前汉?成帝纪》:“腐木不可以爲柱。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而徐锴也用了声训,盈盈对立状侧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厅堂前更好看。
《释名?释宫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
”如《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
”《左传?成公六年》:“授玉于东楹之东。
”《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
”
从意义所指的范围来看,两者是有区别的。
“柱”是房屋所有柱子的通称。
《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
不中,中柱。
”《柳毅传》:“柱以白璧。
”《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
”而“楹”本义是厅堂前部的柱子。
古代的房屋一般坐南朝北,正门外的两根大柱立于东西两侧,称东楹和西楹。
《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坐奠爵于西楹南介右。
”过年过节或逢婚嫁等喜事一般就将对联贴在东西两楹上,称“楹联”。
从词汇学角度
来看,两者的本义是全部与部分的关系,是上下位词。
而同义词必须是同位义,才能进行比较分析,所以,这时候它们还不能构成同义词。
应该是“楹”扩大了词义范围,从部分柱子引申到代表全体柱子,与“柱”成为并列的义词,才进行了互训。
要之,“柱”是房屋柱子的总称,“楹”是厅堂前部的大柱子。
二、走趋
走:(甲骨文)(金文)(小篆)《说文》走,趋也。
从夭止。
夭止者,屈也。
凡走之属皆从走。
从字形来看,金文的“走”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
小篆如徐锴曰:“走则足屈,故从夭。
”趋:《说文》走也。
从走刍声。
《说文解字注》:“曲礼注曰:行而张足曰趋。
《博雅》:”行也。
“《释名》:“疾行曰趋。
趋,赴也,赴所至也。
”《诗?齐风》巧趋跄兮。
走和趋都是快速行走向前的意思。
析言之,两词在意义的程度大小以及语体应用及发展趋势上有些差异。
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疾趋曰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此析言之。
许浑言
不别也。
”可见,“走”的速度要比“趋”快,走快于趋,趋快于步,在程度上上差别。
如《韩非子?五蠢》:“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书?武成》:“骏奔走。
”《诗?大雅?緜》:“来朝走马。
”等文献中,“走”都是“快跑”得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
”《文选?陶渊明?杂诗二首之二》:“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从语义上就相对“疾速”的含义弱一些。
2、同样是快速向前,二者的方向也有不同。
走,往往是向相反的方向,而“趋”是朝正向方向前进。
所以,在“走”往往有逃跑的含义,而“趋”却是追赶的意思。
如,《孟子》:“弃甲曳兵而走。
”《国语?吴语》:“民惧而走,远无正就。
”《石壕吏》:“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
”《管子?宙合》:“为臣者不忠而邪,以趋爵禄。
”《吕氏春秋?必己》:“于是相与趋之,行三十里,及而杀之”高诱注:“趋,逐。
”
3、古代人为了表示对尊贵者或长辈的敬重,走路欲超前长辈时的小步快走,而不能大步无礼走过去,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礼俗,一般用“趋”表达,而不用“走”。
如《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
”《战国策?赵四》:“入而徐趋。
”《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植灵寿木诗》:“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
”
4、从词性上来看,“走”除了动词还可做名词,如指兽类《西京赋》:“上无逸飞,下无遗走。
”,仆人,如《建德新墙》:“我议欲板筑,群走皆不怡。
”车轮《墨子》:“以车两走,轴间广大以圉。
”等。
“趋”只有动词词性。
要之,“走”是指快跑向前,“趋”是指急走前进,走比趋更快,二者在程度上有些差别。
三、完全
完:(小篆)《说文》全也。
从宀元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入部全作仝。
仝,完也。
是二字互训。
”全:(小篆)《说文》完也。
《玉篇》:“具也。
”《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之事,天子用全,上公用龙。
”郑玄注:全,纯玉也。
《说文解字注》:“篆文?。
从王。
按篆当是籒之误。
仝全皆从人。
不必先古后篆也。
今字皆从籒。
而以仝爲同字。
纯玉曰全。
考工记玉人云。
天子用全。
大郑云。
全,纯色也。
许玉部云。
全,纯玉也。
后郑周礼注同许。
按云纯玉曰全者,引经说此字从玉之意。
”从小篆字形来看,“完”从宀,与房屋建筑有关系,“全”是“?”的异体字,从玉,因此应该是与“玉”有关联。
不过分析概况词义,两词都是“完整”的意思。
然而如果析言之,二者在意义偏指以及词性上都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差别。
1、“完”侧重于事物的完备,完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完璧归赵。
”《三国志。
魏书.华佗传》:“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
”《荀子?劝学》:“巢非不完也。
”《荀子?议兵》:“完全富足而趋赵”《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三国志?华佗传》:“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
”“全”,本义纯色玉,侧事物的全部,纯粹、全一性。
如《列子.天瑞》:“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礼记?祭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
”郑玄注: “全,犹具也。
”《孙子?谋攻》:“以全争于天下。
”
2、词性方面,二者都可以做动词、形容词、名词,但是“全”还可以做副词,为“完全,都”义,也是从本义引申,实词虚化而来。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西江月?遣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
结语:
有些互训词到现在已经结合发展为固定应用的偏义复合词(或并列复合词),成为汉语双音化趋势的重要力量,如,“吹嘘”、“寄托”、“更改”、“绳索”、“命令”等等。
互训词不是等义词,二
者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互训词之间的意义进行具体辨析。
__:
[1]《说文解字通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1
[2]《古代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商务印书馆,xx
[3]《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4]《说文解字互训词研究》(博士论文).李朝红.浙江大学.xx
[5]《说文》互训词例辨,朱惠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