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第一篇: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

一般来说,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

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

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引用的文献材料有几百处之多,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增添了教材的难度和生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学科的高考试卷体现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点,材料解析是高中历史课堂上史料教学的主体形式,因材料解析题能够培养和考察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和获得,培养学生对观点的归纳和提炼以及对文字的组织等多方面、深层次的能力,所以高考试卷对它是情有独终。

因此史料教学越来越得到了高中教师重视,成为历史课堂中每课必见的内容,在今天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内应该怎样进行史料教学?因为并不是史料用的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必须用史料去证实去解析。

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应注意些什么呢?1.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及《世界近代现代史》都引用了大量史料。

这些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用足用好这部分史料。

比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也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利用教材引用的史料也可以把不同的章节重新组合。

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整体认识。

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组合在一起,比较不同时期蒋介石对日政策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2.精心准备,适当补充部分史料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

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还需适当补充史料。

例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描写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中用了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爱动脑筋的学生可能马上会想到: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在其故乡——中国的情形会是怎样呢?这里不妨补充一段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通过两段材料的对比,学生不但了解了三大发明在近代东西方的不同遭遇,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近代西方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深层原因。

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

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

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

编写史料有两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或反之,也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

3.合理选择与利用史料,进行史料的整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

可以培养学生捕捉、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这一要点时,我运用史料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材料一:1912——1919年间,中国新设厂矿379家,设立资本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增资本1430万元……这时期,外国资本增加有限,而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三年以来中国,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陈独秀《青年杂志》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

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设问: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很快得出自己的见解:三组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材料二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之后北洋军阀政府继续推行专制统治。

材料三反映了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简单总结: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束缚,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政治上,辛亥革命将封建帝王从金銮宝殿上打翻在地,政权却落入了北洋军阀的手中,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们继续推行专制统治。

文化上: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在史料阅读的帮助下,轻松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的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4、对史料的分析要有科学性。

对史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注意史料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立场观点。

像文献史料,它们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完全的做到客观公正,很多史料是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发表观点,受到时代、社会、情感、经验的左右。

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一般材料都称农民起义军为“贼”、“寇”、“匪”等,这反映了作者立场的局限性,教学时要给学生说明。

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

面对史料时,除了判定真伪的基本问题外,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信息,以及有效信息如何诠释的问题。

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5、对史料的选择和运用要有层次性。

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史料教学的目标上应注意层次性。

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总之,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分析史料和思考题,在教学时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认真思考回答。

我们要充分利用鲜活的史料,再现历史的真实,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篇: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文:陳冠華近年來,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們在進行歷史教育改革時頗受重視的一環。

然而,對於史料運用的種種問題,並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討。

雖然坊間的參考書中充斥著所謂的「史料題」,我們在教學中亦時而引用史料,事實上,對於為什麼歷史教學中應該運用史料、如何使用史料、使用史料將可能遭遇怎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等等,我們還沒有完整的一套想法。

在這方面,英國歷史教育界的腳步較快,其自七○年代以來興起的所謂「新歷史科」歷史教育哲學,對於這些問題已有一些明確的看法。

本文即擬介紹英國歷史教育界對於史料教學的討論,希望能作為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的參考。

(一)以「純粹歷史的方式」運用史料「如果歷史不僅是一連串的知識結體,那它是什麼?我們建議,將歷史視為一些過去所遺留的材料之集合,而史學家乃用這些材料來作為關於過去的證據。

……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是學生、教師和歷史學家為重建過去而進行的一連串活動,亦因此而使它對他們而言變得真實與有臨場感。

此種歷史知識觀應用於教學方式上,即意味著學生應該對於各種一手、二手的史料進行探究活動。

」------SCHP研究組相較於其他知識類型,歷史知識一項很重要的特質即是其研究對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現,所以難以被直接觀察;建立歷史知識所需要的「證據」都是間接來自於過去所遺留下來的史料。

歷史是從史料所提供的「證據」中,建構關於過去人事的論述,可以說是一推理學問。

因此,歷史是一「不斷地在發展的活動」(an ongoing activity),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變的事實知識;任何歷史的陳述和觀點都應具備合理的論證程序,而只要它們有合理的論證,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認,歷史所以常常容許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共存。

學習者必須先有這些基礎觀念,跳脫了單純事實層累的歷史觀以後,才能談到進一步去認識歷史這一種知識類型。

既然史料是我們瞭解過去、建立歷史知識的媒介,因此歷史知識的「程序性規準」之核心即在於「如何將史料化做歷史證據的正當運用」—對史料證據的運用有所認識,是掌握歷史此一知識類型之「程序性規準」的基礎。

由於英國新歷史科理念的根源即在於以歷史為一「知識類型」而教與學,強調學習歷史「程序性知識」之不可規避的重要性,所以自然認為應將「運用史料為證據」之概念與能力,引入於教學之中。

他們強調,唯有理解了史料和歷史之間的關係才能理解歷史知識的本質;理解了歷史知識的本質,才是真正認識了歷史,從而能展現學習歷史對人們的真正價值。

基於此種觀點,從歷史知識的本質為出發點的新歷史科理念,乃以史料的運用為其歷史教學法主張的起點,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史料作為歷史證據,乃成為新歷史科教學設計理念的重點之一。

我們可以發現,在英國,即使不同的人可能對於何謂「新歷史科」的意義看法並不相同,但是卻普遍視「以史料做為教學基礎」的主張,為新歷史科的基礎成分。

例如「史料對於歷史的重要性」這個主題,即在表現新歷史科理念之SCHP課程中一再迴旋,甚且常常因而被貼上「證據教學法」的標籤。

所謂認識史料的運用,即是去認識「史料」與「歷史」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去認識各種歷史材料如何被運用於過去的重建。

然而,由於史料只是一種間接性的媒介,因此運用史料以重建過去所涉及的問題也較為複雜,其中包含兩項主要工作:一是史料的鑑別,二則是史事的說明和詮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