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谈谚语的口译

略谈谚语的口译

前人对于谚语的笔译已经做了诸多方面的研究,而对于谚语的口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目前出现的对谚语口译的研究多局限于将谚语划分为三大类,而后对每一类举出诸多例子供读者参考,最后再使用传统的翻译方式探讨其翻译方法。

本文拟跳出这个框架,以塞莱斯科维奇以及勒代雷提出的“得意忘言”理论为指导来探讨谚语口译的技巧。

1“得意忘言”理论塞莱斯科维奇与勒代雷在其《口译训练指南》一书中提出了“得意忘言”理论。

所谓“得意忘言”就是忘记讲话使用的字词,头脑中只剩下对意义的意识状态。

从这种意识状态出发,译员完全可以脱离原语的语言形式,自发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同时,他们提出翻译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话语1—得意忘言—话语2。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直接从话语1过渡到话语2而省略得意忘言的过程,那就只能是字句的对应,而不是意义的翻译。

由于各种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字句的对应在有限的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诸多情形之下,这种字与句的对应就有可能使译文晦涩难懂,从而不能在目的语当中产生所预期的效果。

有的字词在目的语中没有现成对等的词汇,需要进行必要的解释。

有的讲话人因为过于紧张或准备不足而啰嗦重复,词不达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同样要对讲话进行必要的整理和补充,以协助讲话人传递信息。

而这种解释,整理和补充都需要译员有一个提取意义,跳出语言束缚的过程才能有效完成。

2“得意忘言”理论指导下的谚语口译谚语的翻译一直是困扰口笔译译员的一大难题。

对于笔译译员来说,在遇到不会翻译的谚语还可以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或跟身边的人讨论来得出结果。

而对于口译员来说,这种挑战性更大,口译员必须在没有工具书,没有讨论对象的条件下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将谚语翻译出来。

根据“得意忘言”理论,译者需要脱离原谚语的框架,深层次领会谚语的意义,而后将其用目标语言转述出来。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口译工作中处理谚语的技巧:当说话人在使用某些表达方式来预先提示他要使用一句谚语的时候,作为译员,在翻译的谚语之前可加上“We have a saying to the effect that”或者“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等类似结构。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它能够为译者腾出短暂时间在目标语中想出一个意义完全对等的谚语;第二,如果译员短时间内不能在目标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谚语,那么在这样一个表达之后译员可以用目标语对原谚语进行解释,以传达说话者的意思。

例如:Comme l'on dit chez moi,Vingt fois sur le metier remettez votre ouvrage.对于这条法语谚语,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如下形式:1)There is a saying in my country to the effect that"Prac-tice makes perfect".2)There is a saying in my country to the effect that you must go back to your work time and again until you get it right.上述翻译中,如果从语言的“忠实”性来看,1)句显然要优于2)因为前者保留了原语的“风姿”。

但是口译并非像笔译那样注重对语言形式的忠实,它更注重的是意义的传达。

以上的两种译法都很好地传达了原语的意义,因而都是可以接受的。

有时说话人使用的谚语的意思都是在上下文中简单而明显的。

但是有的情况下,说话人会为了达到一种修辞效果而使用一种复杂而且模糊的谚语或修辞性语言来表达一种可以用许多简单方式就可以说明白的直接而浅显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想出一个完全对等的目标语谚语或修辞性语言,直接传达其实质内容也是完全可以为听者所接受的。

比如译者想不起来“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或者“There is no time like the present”这一类的表达去翻译“时不待我”,那么就可以直接使用“Let's not delay.”又如,“to shoot from the hip”(表示一个人在没有经过仔细思考就说话或采取行动)在现在的法语中并没有相同色彩的对等语言,所以有人直接将其翻译为“reagir instinctivement”(本能地做出反应)。

尽管这种翻译舍弃了原谚语的意象,脱离了其语言结构,但是也传达了讲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因而也是能为听众所接受的。

当然,用谚语来翻译谚语会显得语言更加精炼,但是译员如果在一个简单的意思上吞吞吐吐,那么就会显得外行。

因此,不论是对于谚语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语言,译员的主要工作是要在说话人语速控制的有限时间内让听者明白说话人所想表达的主旨。

有时候谚语是可以直译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其意义往往并不是直译可以表达出来的。

比如说中国有一句谚语“针无双头利,蔗无两头甜”,有人将其翻译为“A needle is not sharp at both ends,and a sugarcane is not sweet at both sides.”从字面上看来,该翻译既保留了原语的结构和意象又译出了其所蕴含的意思。

但是这样的谚语的意思往往不在字表,直译出来的表达往往会使目标语听众一片茫然,觉得前言不搭后语。

因此在翻译这样的谚语的略谈谚语的口译龙在波(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谚语是流传于民间比较简练而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在国际交往中,谚语也因为其短小精炼而被广泛使用。

那么如何对谚语进行翻译,尤其是口译成为广大译员的难题。

该文拟从口译实际工作出发,对谚语的口译做出些许探讨。

关键词:谚语;口译;得意忘言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0)12-0186-01收稿日期:2010-08-05修回日期:2010-09-15作者简介:龙在波(1985-),男(苗族),湖北恩施人,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及口笔译研究。

(下转第188页)时候,需要抛开其原语的构架,在目标语中重新组织语言,表达其深层次的意义。

因此,该谚语可英译为“Everything should be measured both by its positive and passive aspects ”。

此外,同样的意象或词语在不同的语言当中有可能传达不同的意思,如果在口译的过程中不假思索地使用意象就有可能导致歧义或困惑。

比如说“dog ”一词,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

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除了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均不含贬义。

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狗眼看人低。

(Act like a snob.)狗改不了吃屎。

(An inborn habit can never be altered.)如果对上述谚语采用直译就会让译语变得费解甚至是无意义,因此,译员要想译出这些谚语,就应该首先通过上下文抓住这些谚语的潜在意义并跳出原文的语言模式,摆脱原文的措辞方法以得出准确译文。

3总结综上所述,在对谚语进行口译处理的时候,由于时间的局限性以及译员的无助性,要得出准确合理的译文,译者应该根据上下文准确定位该谚语所富含的意义,而后“得意忘言”,摆脱原语的语言外壳,在目标语当中重新组织语言来传达谚语所要表达的意义。

参考文献:[1]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口译训练指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2]田然.英语谚语翻译技巧浅析[J].陕西教育:高教,2008(10).[3]周敏.谚语的口译[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Nolan J.Interpretation:Techniques and Exercise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上接第186页)5)谚语的文化差异英语的谚语无不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可能蕴涵着历史典故或历史人物,为了准确完整地表达原文的含义,根据原文情况可以采取套译法、直译法或者意译法,也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法翻译。

如果某些英语谚语与汉语之间的谚语完全对等情况很少,则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采取不对等翻译,可充分发挥语言的灵活性,使译文更为生动形象。

例如: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 ,如履薄冰to be on thin ice (套译法);熟视无睹;to turn a blind eye to ,最惠国条款the most-favored-nation clause (直译法);趾高气扬to ride one's high horse ,前车之鉴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seamark.(意译法);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阿基里斯的脚踝-致命的弱点Achilles's heel (直译加注法翻译)。

2因为文化差异的影响,商务英语翻译要灵活对等根据美国翻译家奈达的翻译理论,翻译对等应该是顺乎自然、最贴切的对等,力求把原语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转换成译入与文化背景下相关的行为模式。

例如法国ChristianDior 公司将自产的一款香水产品取名为Poison (毒药)时冒了极大的风险,想通过该词骇人的效果达到吸引消费着的目的,有人将之翻译成“百爱神”香水,让中国人感到该产品从中文来理解是好产品,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百爱神”翻译达到了与原文词汇发音相同的效果,不失为很可取的翻译手法。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种种原因引起的不可死译现象,译者必须采取“灵活对等”的翻译手法。

例如我国广东的“太阳神”口服液,在翻译英语商标时大胆采用了“Apollo ”的译文,因为“Apollo ”在希腊神话中是主管光明、青春、医药的年轻貌美的男子的化身,采用此商标会让英国人觉得服了“太阳神”口服液会让人充满青春活力,能成为“Apollo ”那样的美男子。

因此“Apollo ”是商标翻译灵活对等很好的范例。

3结束语当前要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必须要重视培养译者对文化的敏感性,消除传统的翻译忽略文化差异方面所造成的问题。

正确的态度是应从文化角度看待翻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