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学家
中国古代经济学家 及思想政策
——tgmy
大纲
• 先秦 —— 管仲 • 汉代 —— 桑弘羊 • 唐代 —— 刘晏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 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 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 人物,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 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 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 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 者”、“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 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 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 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 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汉景帝中叶(前155—前152年),桑弘羊出生于 洛阳的一户富商家庭。洛阳前身是西周都城“洛 邑”,居民主要是商朝的旧贵族,有着经营工商 业的传统,至西汉年间,洛阳号称“天下冲扼, 汉国之大都“,人口超过三十万,“富冠海内”, 成为一个以商业著称的大都会。 悠久的商业传统 对洛阳的民俗产生了巨大影响。 洛阳人文荟萃,许多先贤的传奇事迹深深打动了 幼年时期的桑弘羊。出相入将、封土拜爵的出仕 立功思想一直牢牢占据桑弘羊的头脑,并对“富 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的看法也深有 感触。家乡独特的社会环境对桑弘羊的思想有着 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的蒙学教育与父辈的熏 陶下,桑弘羊自幼对数学及商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少年时期的桑弘羊就深谙算术和经商之道,并能 帮助家庭进行一些理财活动。
先秦——管仲
背景
• 时代背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主要思想政策 • 礼崩乐坏,诸侯争战 • 齐国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库空虚
盐业官营 “官(管)山海” 准平制度
• 齐国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形式,各邻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乱,对齐国 虎视眈眈
“今齐有渠展之盐,请君伐菹薪,泲水为盐,正 而积之。”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十月始正,至 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 。
• 推行常平法
盐政
• “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 • “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 《新唐书· 食货志四》:“(盐铁使刘晏)在江、岭去盐 远者,有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官收厚 利而人不知贵。”
• "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常平法
• “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 • 《新唐书· 刘晏传》:“ 晏 又以常平法,丰则贵取,饥则贱与, 率诸州米尝储三百万斛。
①引文中的“正”通“征”,含征收之意。 “孟春既至,农事且起……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
“海王之国,谨正盐荚”。
——《管子》
准平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 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 民矣”。 ——《汉书· 食货志》
衡山之谋
• 齐桓公问管子,如何制服衡山国。管子回答:公让人向衡山国高 价买入械器再卖出去,燕国一定会跟着买,秦国和赵国知道了一 定会跟着买。天下争着买械器,械器的价格必然会十倍上涨。齐 桓公答应此事,马上派人去衡山国高价收购械器,燕国、秦国和 赵国果然跟着买。衡山国王看到这样的形势,跟相国说:“马上 将械器价格提高十倍。”全国人民都倾尽财力去生产械器。齐国 又派隰朋去赵国购买粮食,隰朋在赵国用15的价钱买入,即以50 的价钱卖出。各国的人得知,都去齐国卖粮食。齐国花了一段时 间收购械器和粮食后,断绝和衡山国的外交。这样各国也纷纷与 其断交。鲁国攻占衡山国的南部,齐国攻占衡山国的北部,衡山 国看自己已经没有足够械器抗衡两国,只好举手投降。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一 “晏(刘晏,唐朝著名理财大臣)诸道置设巡院官,重价募疾足(善走 的人),自诸道巡院距京师,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 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诸道 又各置常平仓,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谷)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 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 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拏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 ——《资治通鉴》 •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 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 之权。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 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 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
改革币制
均输、平准
算缗
• 《汉书~武帝纪》:“﹝元狩 四年﹞初算缗钱。” • 颜师古注引李斐曰:“缗,丝也,以贯钱也。一贯千钱,出算二 十也。” • 茅盾 《雨天杂写之一》:“及至‘算缗钱’,一时商人破产者数 十万户,蓬蓬勃勃的商业资本势力遂一蹶而不振。”
工商富国
• “富国非一道” • “富国何必用本农” • “无末业则本业何出” • “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
• (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单科广东卷(A卷))
•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 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 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 “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 的结论。该判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均输、平准
• “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 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 • “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 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 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 • 既减少了人民远道贡赋的负担,以免商人从中渔利,又可使朝廷 得以控制运输和贸易,从而增加了财政收入。
汉代——桑弘羊
背景
主要思想政策
工商富国 • “财赂衰耗而不赡”“府库并虚”
• 豪商大贾“乘上之急,所卖必倍”,“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 算缗、告缗 之急”,甚至“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利用汉初以来“开山泽 之禁”的政策,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 的生产部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皇朝构成严重的威胁 盐铁官营 • 汉武帝决心进行财政经济改革,从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起, 开始重用“兴利之臣”
总结
• 早期的经济学家主要的着眼点不完全是经济,更多的是制定规则
• 秦汉之后,国家的中央集权下,古代经济发展和上古开始逐渐区 别开 • 儒家的重农轻商思想大行其道 君子不言利 • 初衷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维系中央王朝的统治
资料来源
• /question/23853569/answer/25875197 • /v_19rrodz89k.html?vfm=2008_aldbd • 吴晓波频道 :国家为何控制这些行业 • https:///s?ie=utf8&f=8&rsv_bp=1&ch=5&tn=98010089_dg&wd=%E5%88%98%E6%99 %8F%E5%B8%B8%E5%B9%B3%E6%B3%95&oq=%E5%B8%B8%E5%B9 %B3%E6%B3%95&rsv_pq=cacea6e400126986&rsv_t=5ebbwj3XoJUC pdaOO8nQHu8V4f52GBTtsEfiQW0mZ67nNYToOzRnB8ZXzLfS%2Bnqa uxg&rqlang=cn&rsv_enter=1&inputT=2149&rsv_sug3=22&rsv_sug1= 14&rsv_sug7=100&rsv_sug2=0&rsv_sug4=3555
• ——《续资治通鉴》 •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并比较二者在具体做 法上的不同之处?(7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共同影响,并简要谈谈对我国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8分)
• (1)出发点:平抑物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分)
• 具体做法:刘晏设巡院及时了解物价动向,设常平仓调节粮价; 王安石设发运使掌控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和市场动态,以“徙贵 就贱,用近易远”原则进行政府采购。(4分) • (2)共同影响:①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有利于社会 稳定;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统治;③减轻人民负担,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6分)启示:政府干预与市场调 节相结合。(2分)
刘晏(715--780)字士安,唐曹州 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东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理财专家。一生经历 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 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 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 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 财家
唐代——刘晏
主要思想政策
• 改革盐政 • 改革粮价
• 汉人桑弘羊云:“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 铁石鼓、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流放 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 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桑弘羊意在强调 ( ) • A.商业发展容易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 B.商业社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 C.商业繁荣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 D.富商大贾极易成为影响国家集权的社会实体
评价
• 刘晏:贾谊复召宣室,弘羊重兴功利,敢不悉力以答所 知。 • 王安石:摧抑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后世唯 桑弘羊、刘晏粗合此意 • 孙中山:行均输、平准之法,尽笼天下之货,卖贵买贱, 以均民用,而利国家,率收国饶民足之效。
• 24.(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 (新课标Ⅰ卷)文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