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

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

(一)土地、人口两税并征,是秦汉至唐 初的主要特点。
1、两汉赋税以人头税(算赋[15-56]、口 赋[7-14] )所占比重较大,而田赋则较轻。 这种轻田租的政策,对鼓励垦荒、恢复农 业生产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北魏、隋、唐 初实行租(庸)调制,按床、丁征收占主 要成分,而按财产、土地征收比重很小。
中国古代经济史 演示文稿
(三)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 变动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改革, 加速了春秋时期业已出现的土 地私有化倾向,变革旧的生产 方式,并从制度层面加以巩固。 如秦国商鞅变法,所推行的 “辕(爰,易)田制”,即按 人授田。农民对所授之田有使 用权,无所有权(土地国有, 私人经营),国家从法律上予 以保护。这一措施,逐步导致 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末年,“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加速
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政在家门,民无所 依”致使权力下移;“公室” 、“私家”为了夺 取自身利益,都不断地进行变革。 战国之际,各国纷纷寻求变法。商鞅变法便是其 中之一: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推行郡县 制,使县成为直属国君的地方组织,加强中央集 权。 社会风俗:改变父子相居的落后习俗;培养勇于 公战而怯于私斗的社会风尚。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实行“辕田制”;重农 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 商鞅变法(356BC、350BC)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 也最为典型的一次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它顺应了 历史要求,从而使得秦国迅速强盛,为后来统一 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封 建化的必然结果。它表明:征服了汉族和其他少 数民族的鲜卑族,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 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的封建 化进程。
(三)两税法
随着地主田庄的普遍发展,以均田制为基 础的租庸调制受到破坏。780年,唐德宗 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
(三)单一土地税的形成。清 康熙时期,赋税制度仍在探索 阶段。雍正元年(1723年)正 式下诏,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 即将康熙五十年(1711年)固 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田 赋之中一并起税。
至此,封建国家实行了单一的 土地税制。
中国历史上沿袭了几千年的人 头税基本被废除。
三、 历史 上的 相关 变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推行均田制:男子受露田(谷物,40亩),妇
女一半,不准买卖;桑田作永业田,奴婢、良人、 耕牛皆授田。官吏给公田。同时实行以“一夫一 妇”为一床的租庸调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三长 制(邻、里、党)。其精神就是在不触动地主利 益的前提下,把农民更多地束缚在土地上,成为 国家编户,确保租调征发和力役使用。农民因之 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民 族人民成为均户,利于其封建化进程。 2、整顿吏治:颁布俸禄之制,严明赏罚。 3、迁洛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 易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
(二)人口税向土地税的转变。随 着土地私有制的加深,唐朝后期地 主田庄兴起。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 庸调制被破坏,农民逃亡,沦为地 主的佃户,系之以丁身的租庸调向 两税法过渡。两税法则放弃按丁征 税的办法,按以土地为资产重要内 容的户税、以“履亩征收”地税作 为征收内容。
明代张居正改革,将赋役合并分摊 在田亩之中。它上承唐宋两税法, 下启清摊丁入亩,改变了历代赋役 平行征收,统一役法,简化了赋税 制度。
二、 赋税 制度 沿革
井田制的赋税方式是“兼用民力”,直接 占有劳动产品。随着该制度的瓦解,私有 制的出现,为了增加政府财政,统治者相 继采用了“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初租禾”等方式。其特点即是:皆从土 地征税。
这种封建赋税制度可分成:按土地、人口 两类征收,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加以考察:
(四)土地私有制 秦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并贯穿于整个封
建社会。不过,这制度有一个深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如下: 1、至安史之乱时,官民田长期并存,以民田为主、官田为辅。
民田主要是指地主和自耕农占有,以自耕农为主。唐代后期, 随着土地私有化的深化,均田制崩溃,封建契约租佃制日益发 展,自耕农转变为契约租佃农民。 2、私有制确立之后,土地兼并使得土地集中成为有规律的历 史现象。这与相应的农民起义的周期爆发是一致的。如果说, 秦末农民大起义是反对暴政的话,那么北宋钟相杨幺、明末的 李自成张献忠则是因为土地问题。 3、对土地私有制的若干干预政策。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确保 自耕农的相对稳定,封建统治者试图从宏观上对现行的土地所 有制进行调控。如: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隋唐 的均田制。这些措施在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人身依附关系 强化时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从根本上触 动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4、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有了进一步 发展。租佃制全面推行,反映在政府的土地政策上则由国家干 预到宋的“不抑兼并”、“不立田制”之上。土地买卖,大土 地占有制的合法性,地主被称为田主,而佃农则正式列入国家 户籍,摆脱了依附于地主的关系,地主与佃农的关系为经济契 约关系,这是一个历史进步。 5、这种制度体现在地租上,则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然后 进行剥削。租税一般是农产品的一半或者更多。南北朝时期还 出现过劳役地租。正赋之外,名目繁多:支移折变、经总制钱、 折色等。农民是在地主和政府的双重剥削下生活。
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 2、不分主客户,一律按现居地登入户籍
纳税; 3、放弃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
税。按资定等,纳户税。履亩征地税; 4、商贾按财产的三十分之一纳税; 5、户、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 6、量出制入,确定总税,分配各地。 该法主要是按亩征户、地税,同按丁征收
的租庸调制是一个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官僚、地主、客户、商贾都需纳 税,扩大了纳税面,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 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相关主题